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术报告论文

《文学遗产》复刊以来论文和作者队伍的统计分析

王兆鹏 刘尊明


 

《文学遗产》是我国大陆古典文学研究领域唯一的、公认的权威性专业刊物,比较集中地反映出大陆学术界古典文学研究的学术水准和发展状况。本文试图通过对《文学遗产》自1980年复刊以来15年间论文总量的系统分布、地域分布、活跃作者群和论文选题分布的定量分析,从一个侧面来考察我国大陆古典文学研究队伍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本文所统计的时限,是自19806月《文学遗产》正刊复刊到l995年第5期,共78期;统计的范围,是直接以中国古近代文学为研究对象的、篇幅较长的专题研究论文,不包括书评、学者研究、综述、论坛、考据性短文、资料、动态、简讯、论文摘要及会议纪要等,原因是这类文章《文学遗产》绝大多数都未附作者简介。作者情况不明,无法进行分类统计分析,故书评、学者研究等类型的论文、文章不得不从略。另外尚不包括《增刊》。

 

一、论文总量分布

 

论文总量分布,主要是分析论文总量的系统分布和地域分布状况。《文学遗产》复刊15年来共刊载中国古近代文学的研究论文1005篇。

1、系统分布

系统分布,是指论文产出单位(机构)系统的分布,旨在考察古典文学的研究力量分布在哪些部门、机构。

1中,地方社会科学院包括各省、市社会科学院和其它专门、独立的研究院(),如艺术研究院、敦煌研究院等。其他栏内,包括行政部门、图书馆系统和情况不明的作者。

1反映出,高等院校所发论文量最大,为633篇,占论文总量63%;社会科学院系统的发文量居次位,为212篇,占论文总量的21%;新闻出版系统论文75篇,占论文量的7.5%;其它行业部门59篇、占论文总量的5.9%。

 

由此可见,古典文学研究论文的产出地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高等院校既是培养古典文学研究人才的主要基地,也是古典文学研究成果产出的主要基地,其作者队伍是古典文学研究的主力军。

社会科学院系统也拥有相当的实力,配备有职业的古典文学研究人员。其中实力最强、论文发布量最大的无疑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国家队,又得地利,其论文发布量大,自在情理之中。地方省级社会科学院,除了江苏省社会科学院(11)发文量较大之外,其余省市社会科学院发文量较小,有的甚至是零,反映出地方省级社会科学院古典文学研究力量的不平衡。

新闻出版系统的论文,主要集中在中华书局(27)和上海古籍出版社(14)两个单位。作为权威性的专业古籍出版社,拥有一批学术水平和知名度都颇高的学者型编辑,他们的发文量与其学术地位、影响是相称的。

海外发文量虽仅占2.6%,但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呈增长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队伍中有中学教师(49)和企业单位(24)业余作者。这既反映出高层次的古典文学爱好者并不乏人,也表明《文学遗产》编辑部选发论文时并不重作者的身份出身,而主要看论文的学术质量。也正因为如此,《文学遗产》才能始终保持她的学术品位和权威性。

 

2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各有关单位的群体实力和研究水平。位居前10名的11个单位,绝大多数都是国内重点名牌大学和著名的学术研究机构。统计数据表明,大多数重点名牌大学、机构的发文量与其学术地位、知名度是一致的;少数重点大学榜上无名,则表明其研究实力在滑坡而急需重振;有些大学虽非重点名牌,但其古典文学的研究力量不可小视,他们的发文量也比较大。这又反映出部分非重点大学在奋起直追,学术界正呈现出多元竞争的良好态势。

2所列26个单位中,高等院校占了22个,发文量累计395篇,占26个单位论文总量586篇的67.4%。这与表1所显示的比例相同,再次表明古典文学的研究力量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发文量高居榜首,比位居第2名的高校发文量多出近3倍。其原因除前文所言之外,中国社会科学院拥有的有关研究人员的绝对数比任何一所高等院校都多。表2中所列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发文量包含了,该院文学研究所有关研究室、《文学遗产》编辑部、《文学评论》编辑部和其他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的论文。

2、地域分布

地域分布。是指论文产出量的地区分布。见表3。

 

3反映出,古典文学研究的力量,北京占有绝对优势,发文量为318篇,占全国论文总量(不含海外)32.5%,显示出北京作为国家政治、文化学术中心的强大实力。北京地区高等院校位居全国第一,重点大学亦多,又拥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这样的国家最高学术研究机构。其发文量与其所具有的研究实力是一致的。江苏省位居第二,论文为146篇,占全国论文总量的l4.9%。这并不令人感到意外。江苏省古典文学的研究实力一直很强大,首批古典文学博士点就有4(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和扬州师范学院),当时位居全国之首。这4个博士授权点单位就有论文l01(参表2),占江苏省论文总量的69.2%,占全国论文总量的l0.3%。其发文量与其研究实力是相符的。上海所发论文为95篇,占全国论文总量的9.7%,名列第三,位居江苏之后,似乎有点屈尊,实则也可理解。上海地区拥有中文系的高校、亦即从事古典文学研究的专业人员相对比江苏少。首批古典文学博士点就少2个。

从总体上看,京、苏、沪三省市的发文量远远高于其他地区。此三地论文总计为559篇,占论文总量的55.6%,比其他20多个省、市、区及海外的论文总和还多。由此可见,古典文学的研究力量主要集中在京、苏、沪三省市,这与学术界通常的“印象”是完全吻合的。广东、四川和湖北三省的发文量也相对较多,但与上述三省市比较,则差距甚大。

从表3可以看出,发文量较大的地区,大多是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西藏、内蒙、海南三省区发文量为零而榜上无名,这与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直接相关。海南省的经济近几年虽然有较大的发展,但文化学术水平的提高与经济的发展并不完全同步。经济发展而文化滞后的现象,中外历史上并不鲜见。

二、活跃作者群及其分布

活跃作者群,是指在《文学遗产》杂志发表论文较多、影响较大的作者群。先看《文学遗产》复刊以来5年间作者发文量的统计,见表4。

 

 

84位活跃作者的发文量为330篇,占全部论文总量1005篇的32.8%。这与普赖斯所给定的占全部论文50%的计量结果有一定的差距,其原因在于本文是以整数(3)为活跃作者的计量标准,无法精确到小数(2.37)。如果按四舍五入原则,以发表论文2篇作为活跃作者的条件,那么活跃作者则应为200人,这200人的发文量为558篇,占全部论文总量的55.5%。这一比例与普赖斯定律基本相符。

645位论文作者中,活跃作者为84人,占总数的l2.6%;发文量为2篇的作者有114人,占11.7%;仅发表过l篇论文的作者为447人,占69.3%。69%的作者属《文学遗产》的作者,这表明《文学遗产》入选论文的标准,原则是开放性的,公平公正的,认不认,并不唯是举,唯”()是用。这对于培养古典文学研究的新人,推动古典文学研究更广泛的发展,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活跃作者也是由新人逐步成长起来的。但另外一方面,《文学遗产》编辑部是否可以在坚持公平竞争、学术质量第一的原则之前提下,有意识地造就、培养一批中坚骨干力量,由自发自觉地推出一代古典文学研究的著名专家、学者?

84位活跃作者,分布在45个科研单位,其系统分布见表6。

 

 

 

684位活跃作者系统分布与表11005篇论文系统分布的比例基本近似。活跃作者群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有51人,占总数84人的60.7%,比表l中论文系统分布仅低2个百分点。社科院系统的活跃作者共21人,占25%,比表l中论文系统分布高出4个百分点。可见,活跃作者群较密集的地方,其论文发布量也较大。

 

 

2中位居前l0名的单位在表7中基本上都进入了前10名,这表明整体实力较强,发文量较大的单位一般都有实力较强的活跃作者群。从表2与表7的比较中还可以看出,少数整体实力稍逊、发文量略低的单位也拥有一定数量的活跃作者群,即弱队中也有强手

又表716个单位,高校占了13个,处于绝对优势,再一次表明古典文学的研究力量主要密集在高等院校。而从人数上看,中国社会科学院达l8人,几乎占了l6个单位总人数(55)的三分之一(32.7)。其原因,前文已作分析。

我们再看看84位活跃作者群的地域分布情况。

8所显示的活跃作者群的地域分布状况与表31005篇论文的地域分布状况基本相同。两个表中处于前4名的四个地区完全相同。表3中分别居第5、第6和第7的四川、湖北、浙江在表8中的位次仅略有变化。这表明,活跃作者群的分布与整个作者队伍及具论文量的地域分布基本上是统一和相互关联的。整体实力较强的地区,其活跃作者较多;反之,整体实力较弱的地区,其活跃作者较少,故表3中有8个省区一个活跃作者也未出现。

 

 

最后分析活跃作者群的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见表9。

 

 

84位活跃作者中,年龄最大的90多岁,年龄最小的34(均以l995年逆推计算),包含了三代作者群。第一代作者群,即76岁以上(1919年以前出生)者共6人,占活跃作者总人数的7%。这一代活跃作者的人数及发文量均最少,因为他们从事学术研究的黄金时期是在五、六十年代,八十年代以后他们都已先后退休,离开了学术一线工作岗位。第二代,即56岁到75(1920l939年出生)的活跃作者群,共37人,占总人数的44%;其发文量157篇,占84位活跃作者论文总数330篇的47.6%。这一代作者五、六十年代就已崭露头角,但由于社会政治的原因,学术研究工作一度停顿,进入八十年代,他们的学术研究才达到鼎盛时期。他们是《文学遗产》的中坚力量。

第三代,即34岁到55(1940——l961年出生)的活跃作者群,共41人,占总人数的48.8%;他们的发文量为151篇,占84位活跃作者论文总数的45.7%。这一代作者大多数是八十年代以来培养、成长起来的博士和硕士,他们是现在和将来一、二十年内支撑《文学遗产》的主要学术骨干。尤其是45岁以下的活跃作者,其发展势头更强劲,他们大多数是1985年以后开始在《文学遗产》发表论文,学术研究起点较高,成果产出率较大。这一批作者有22人,占整个活跃作者人数的26%,这不仅表明古典文学研究后继有人,而且显示出研究队伍日益壮大。

从论文产出的年龄段来看,46岁到55(1930l949年出生)的活跃作者发表的论文共173篇,占全部活跃作者论文总数的52.4%。如果减去15年发表论文的时间跨度,则可看出,古典文学研究的黄金时段约在30岁到45岁之间,而45岁以下的活跃作者群(22)正处在这一年龄段。如果把学术研究的黄金时段再延长一些,则活跃作者群主要集中在3055岁的年龄段作者群中。

再从学历来看,在3445岁的22位中青年活跃作者群中,具有博士学位9人,占40.9%;具有硕士学位的11人,占50%。有博士、硕士学位者共20人,占90.9%。由此可见,近l5年来古典文学研究领域的中青年学者,绝大部分是经过系统培养训练的博士和硕士。这又表明,我国大陆近些年培养的古典文学博士和硕士,一般都“名副其实”,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和较高的学术水准。

三、论文选题分布

 

论文选题分布,指《文学遗产》所发论文的研究对象、范围的分布。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标准,可以进行不同种类的分布统计。本文主要按文学史的断代分期和文体类型进行统计,看《文学遗产》15年来所发论文分布在哪些时期的文学和文体研究上,以考察l5年来古典文学的研究热点、研究力量集中在哪些方面。

 

 

10的分类,只是相对性的,并不十分严格,因为有些论文在断代、文体上有交叉,只能酌情列入一代或一种文体,以免重复统计。

从文学史的断代分布看,有关唐代文学的研究论文248篇,占24.7%,居第一位,宋代文学的研究论文为165篇,占16.4%,居第二位;明代文学的研究论文l22篇,占l2.1%,位居第三。可见唐宋文学尤其是唐代文学是15年来古典文学研究比较集中的课题,其研究力量也相对密集,84位活跃作者群中近半数的作者是集中在这一研究方向上。

从文体的分布看,有关诗歌的研究论文为453篇,占论文总量1005篇的45%,位居第一;小说的研究论文134篇,占总量的13.3%,位居第二;词的研究论文为94篇,占总量的9.4%,位居第三;散文和戏曲的研究论文均为90篇,各占总量的9%;有关文学批评的研究论文72篇,占7%;赋的研究论文15篇,占1.5%。由此可见,诗歌、小说、词是近15年来古典文学研究比较热门的课题,而诗、词、小说的研究又侧重于唐诗、宋词和明人小说,这与古典文学研究的断代取向之重点是一致的。

l0中将论文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统计,旨在考察15年间论文选题取向的阶段性变化。统计结果表明,《文学遗产》15年来所发论文的选题取向各阶段大体平衡,没有大起大落的变化。由于受稿源等因素的制约,局部的变化自属正常。最近5(1990——l995)与前两个五年度相比,有关先秦散文、唐诗、明代小说、清词研究的论文量呈上升趋势,其中唐诗研究的论文量增幅最大;而有关先秦《诗经》和《楚辞》(诗骚)、汉赋、唐代散文、宋词、元明清戏曲、清代诗歌和小说研究的论文量呈下降趋势,具体数据表l0中已有显示,不再作具体分析。

最后说几句题外话。本文初稿曾在199510月举行的《文学遗产》创刊40周年暨复刊l5周年庆祝会上散发交流,当时统计的时限是1986——l995年十年间的论文,统计的范围比此次修订稿要宽泛,故此次修订稿的统计结果与原稿有较大出入。《文学遗产》1980l985年所发论文均无作者简介,有关作者的情况由编辑部据所存档案查出提供;本文的基本数据由门下研究生方红芹、徐国良、刘向鸿、刘荣平、陈为民、孟广芹和童向飞统计,其中童向飞用力尤多;又本文在思路和研究方法上深受顾云南先生《(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五年间作者队伍调查分析》(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45)一文的启发,并此致谢!

附记:本文的统计数据系手工操作,误差实难避免,请谅。



(选自:《〈文学遗产〉纪念文集——创刊四十周年暨复刊十五周年(1954-1963,1980-1995)》,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遗产》编辑部编,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8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