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论自注所示白居易诗歌创作的若干特征与意义
- [摘要]白居易在自己的诗歌中留下了许多注释,其中一部分注释反映出他在诗歌创作上的一些重要特征。一个较为明显的地方是,对一些久已通行的典语或句法,他有意识地充实以具体的情事,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旧的模式化用法。在另外一些情境中,白居易常借助自己的旧作来开始一次新的创作,即以经过诗歌赋形的情事来表现自己的生活,而不是直接从赋咏眼前情事开始。有的自注则特别强调了他在创作的时候对情事的表达是非常精确的,并且要求读者作同样精确的理解。这使得白居易的自注超出了解释名物本事的简单功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白居易诗歌创作相对于诗歌史的一些变化之处,而且反映出他的作品传播意识和求为可知的愿望。
- 查正贤
-
全文[ PDF 0.0 MB ] 2015.2(4):0-0 共有 2230 人次浏览
|
|
- “潘岳两次婚姻说”辨疑
- [摘要]学界依据挚虞和潘岳的赠答《新婚箴》提出的“潘岳两次婚姻说”,本来试图解决其诗文记载婚姻时间上的矛盾,但“两次婚姻说”并不能圆通地解释涉及潘岳婚姻关系的材料。《新婚箴》不能照字面理解,它可能是政治隐喻诗,而潘岳任何诗文都未曾指涉所谓的第一任夫人。造成关于潘岳婚姻记载矛盾的唯一文章《悼亡赋》,仅是一个残篇,未收于萧统《文选》,甚至是伪作。如果撇开这篇文字可疑的残篇,那么所有关于潘岳与杨容姬伉俪相爱一生的记述,都是圆融无碍的。
- 周兴陆
-
全文[ PDF 0.0 MB ] 2015.2(4):0-0 共有 1946 人次浏览
|
|
- 清代女性戒子诗的母教特征与文学意义
- [摘要]戒子诗是以教化和诫勉子孙后代为主要内容的家训文体和诗歌题材。女性戒子诗集中出现在清代,是清代独特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原因一方面在于清代社会家庭普遍重视母教,特别是父教缺位者尤为突出;另一方面则是清代女性的文学素养得到了普遍提升,使得母亲有能力吟诗教子。女性戒子诗作为母教独特而又重要的文献材料,揭示了母教在教化意识、教化内容和教化方法等方面与父教具有同中有异的教化特征。作为训诫体的诗歌题材,女性戒子诗具有助推家族文学发展、传达母教诗学观念和拓展戒子诗自身新境界等重要文学意义。
- 曾礼军
-
全文[ PDF 0.0 MB ] 2015.2(4):0-0 共有 1673 人次浏览
|
|
- 无锡华氏家族与嘉靖文坛
- [摘要]嘉靖年间,无锡华氏人才辈出,形成特殊的家族文学群体。该群体在家族内部的人文熏陶中习得家世传统,在与无锡乃至整个江南地区文士的交流中接受地方经验,在与唐宋派和后七子领袖人物的交谊中平视文坛主流,并获得超越区域的影响力。他们的文学作品带有家族传统和地域文化特色,也烙上嘉靖文坛的时代印记,成为明代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 查清华
-
全文[ PDF 0.0 MB ] 2015.2(4):0-0 共有 2167 人次浏览
|
|
- 唐代“花树韦家宗会法”考论
- [摘要]“花树韦家宗会”是唐代韦氏家族的家礼,至宋末基本失传,而因程颐和朱熹曾记载和推介在理学和家族文化史上产生了很大影响。岑参和独孤及曾有《韦员外家花树歌》对之加以描述,遂使这一韦氏家礼进入了诗歌史,而这两首诗也成为研究唐代家族文学的生动标本。唐代盛、中之际,韦氏每年春季的花树宗会似已不再按时举行,但花树作为韦氏家族会聚的象征,已成为凝注家族情感的特定文化标志,内化于韦氏后代的记忆中,不断通过直观的感性体认而触发,形之于唱咏。其中最突出的书写主题是“友于兄弟”,这在韦氏诗人作品中形成了一种不断回响的家族文学旋律,直至明清时期,“花树韦家宗会”都是一个鲜明的家族文化符号和诗歌意象。
- 罗时进
-
全文[ PDF 0.0 MB ] 2015.2(4):0-0 共有 1938 人次浏览
|
|
- 东汉赋注考
- [摘要]东汉赋注内容丰富,兼有注音、辨字、释词、解句、揭示修辞手法等诸多方面,并且以施注密集、体例明晰、语言凝练为主要特色,颇有助于赋的阅读和传播。曹大家在赋注中大量征引前代典籍,以补充或佐证词、句之诠释,此法在东汉被广为效法,渐趋完善,影响了此后数百年的赋注,直至唐代李善而发展成一种重要的训诂体式。东汉赋注的学术价值已经得到时人和后人的广泛认可,并且对读者读赋、学者论赋、注释家注赋都产生了长期而深刻的影响。
- 踪 凡
-
全文[ PDF 0.0 MB ] 2015.2(4):0-0 共有 1375 人次浏览
|
|
- 从“诗笔之辨”到文体三分——论“赋”在南北朝的再发现与其文体学意...
- [摘要]南北朝时,“诗”引进“笔”,首先开始文体互动。刘勰《文心雕龙》再发掘出“赋”的特点,为“笔”所接受而形成新的文体。这就是“今文”、“今体”骈文,多被使用在“公家之言”的范围,徐陵、庾信是其代表。苏绰极力恢复古体,“笔”又分为“骈文”、“散体古文”。至此,“诗”、“骈文”、“散体古文”三者构成了天下文体三分的格局。赋或与“诗”为一体,或入“骈文”,是诸种文体的媒介。这反映出中国古代文体学相互之间的沟通、互动与流动之关系
- 胡大雷
-
全文[ PDF 0.0 MB ] 2015.2(4):0-0 共有 1655 人次浏览
|
|
- 论汉赋在子学流变中之作用与影响
- [摘要]汉赋与诸子之间存在历史的、逻辑的关联。若将汉赋视为思想史意义上的历史档案,勾考赋的“诸子遗意”及其述行特征,可以揭示汉代诸子的“寄居”命运及其杂家化的流变线索。子、赋同体造成了彼此之间既双美又两伤的情形。赋以言道使子学立说通俗化、艺术化,便于传播、易于理解和接受;但子学说理质性被弱化,子书之体性也渐趋消解终与文集混融。这是子学式微以致没落原因之一,却是文学演进的重要契机。
- 刘成敏
-
全文[ PDF 0.0 MB ] 2015.2(4):0-0 共有 2514 人次浏览
|
|
- 从“辞赋不分”到“以赋论赋”——古代赋文体论述的发展趋势及当代启...
- [摘要]中国古代的赋文体论述,虽历经变化反复,但总的趋势仍是由探索赋与诗骚等文体的外部关系到辨析赋的内部体类,即由两汉“辞赋”不分、魏晋六朝“骚别于赋”,到唐宋以后在“以赋论赋”的前提下具体分析赋的“古、俳、律、文”诸体;同时,尚有对赋体特征及其分类的理论探索。明乎此,对于当代赋体认识及其研究均极有启示:一是从体制上认定赋为诗之一体;二是区别楚辞与赋,明确赋始于荀、宋和“辞赋”连称多单指赋而非辞与赋;三是参酌“别门类、叙朝代、列体裁”之法以分类赋体。诚如是,则能使赋体划分科学化,进而纠正辞、赋不分乃至以赋隶文的分属混乱,减少“辞赋”选注和研究的交叉重复
- 何新文
-
全文[ PDF 0.0 MB ] 2015.2(4):0-0 共有 1529 人次浏览
|
|
- 也谈坊市制及宋初词坛沉寂原因
- [摘要]坊市制在北宋之前已遭严重破坏,开封从后周开始就不存在规整的坊市设置,不再是旧的城市格局。宋初统治者虽曾尝试恢复坊市制,但流于形式,名存实亡,并没有发挥多少作用。从唐五代词的创作和传播情况来看,坊市制的影响也不明显。因此,孙克强《宋初词坛沉寂原因新探》一文中“宋初的词坛由于旧的城市格局而沉寂,又由于新的城市面貌而走向繁盛”的观点不能成立。对于宋初词坛沉寂原因,可依据传播学理论,从传播环境、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传播效果六个方面,进行较为全面和系统的分析与把握。
- 符继成
-
全文[ PDF 0.0 MB ] 2015.2(4):0-0 共有 2849 人次浏览
|
|
- 明说唱词话《新刊宋朝故事五鼠大闹东京记》考——再论“五鼠闹东京”...
- [摘要]周绍良旧藏明万历“廊房胡同费氏”翻刻本《新刊宋朝故事五鼠 大闹东京记》,是目前存世最早的“五鼠闹东京”故事文本,与之前上海嘉定出土的成化说唱词话相同。 经比勘推知,《百家公案·决戮五鼠闹东京》即据说唱词话改编而成。“五鼠闹东京”在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二说”:一是有“李宝”情节的五鼠闹东京,元代戏文《金鼠银猫李宝》导其源;另一是有“施俊”情节的五鼠闹东京,说唱词话《五鼠大闹东京记》 肇其始。两个版本的故事既各自演化,呈现出不同的流播特点,又彼此影响,甚至出现了拼接两版本人物情节的作品。关于“五鼠闹东京”故事流变的梳理考察,可为探寻古代俗文学发展规律以及不同叙事文体之特质差异,提供一个绝佳的学术个案。
- 潘建国
-
全文[ PDF 0.0 MB ] 2015.2(6):0-0 共有 2567 人次浏览
|
|
- “三吴才子”的半世争名:尤侗与金圣叹
- [摘要]金圣叹因之成名亦因之成“魔”的扶乩降神活动,通过对理想人格的塑造,实现对现实生命的想象性重写,提升了此一行为的“构造质量”和文化涵蕴,从而在影响其一生的同时,也给历史和时人投下了浓重魅影。尤侗一生对金圣叹成名之路的自觉或不自觉的模仿和贬抑,均可由此得到解释。以扶乩降神活动和才子“争名”心态为切入点,绾结以“才子”著称于时、同为明末清初长洲文人的尤侗与金圣叹,对前者单方面发起的与后者数十年的才名争较作一梳理,探究其中的隐秘过程和个人心曲,可为了解其时江南文人的精神生活与文学状态,提供一个独特而典型的研究视域。
- 陆 林
-
全文[ PDF 0.0 MB ] 2015.2(4):0-0 共有 1686 人次浏览
|
|
- 方以智《浮山诗集》考论
- [摘要]作为明清之际的大学者,方以智一生撰诗两千余首,结集二十部,总称《浮山诗集》。该集于今人体认此段诗史及士人心灵史颇多助益,然长久以来未为学界所习知。《浮山诗集》为方氏季子方中履所编,方氏子嗣、门人共同参与校雠,于康熙初年汇刊,然经康熙朝官修目录及乾隆朝四库编纂之删削、禁毁,所剩者唯孤本残卷,亦多未见影印。今亦以之分集叙录,略示其诗学意义。
- 商海锋
-
全文[ PDF 0.0 MB ] 2015.2(4):0-0 共有 2200 人次浏览
|
|
- 元代“开国题材”小说缺失考论
- [摘要]元代“开国题材”小说在清中叶以前的缺失,是小说史上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元代开国讲史平话及其史料的阙如导致元代“开国题材”小说缺乏现实的创作基础,史学上之正统论“严华夷之分”观念是元代“开国题材”小说缺失的深层原因,二者共同制约了元代“开国题材”小说的创作。明代小说《英烈传》开篇的元代开国史书写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其前后版本对元代开国的不同叙述,真实地反映了明代政权前后期对蒙古的不同政治策略。
- 彭利芝
-
全文[ PDF 0.0 MB ] 2015.2(4):0-0 共有 2364 人次浏览
|
|
- 龚自珍“壬午受谗”本事与龚、顾恋情探微
- [摘要]龚自珍与女词人顾春之间的恋情以“丁香花公案”之名为世所知,经前人力辨,多有谓此事系诬构者。然而通过对龚自珍壬午年诗歌中的两句佚诗的发现,可以得知他在当年曾因与一女子的恋情而受到迫害,进而考察与此事相关的诗词,可以推出此女子便是顾春。由于忌讳此事,龚自珍和顾春的诗词都有所删改,以期掩人耳目。
- 朱家英
-
全文[ PDF 0.0 MB ] 2015.2(4):0-0 共有 2201 人次浏览
|
|
- 留学生与晚清小说关系考论
- [摘要]晚清留学生小说家群体的出现,是晚清小说主体转变的标志,对推动晚清小说变革与转型极为关键。虽然总体上他们算不上晚清最具创作实绩的小说家群体,但却是晚清小说观念转变,西方小说引进,以及“小说界革命”运动发起的中坚,在“新小说”创作方面亦具启导与引领之功。可以说没有他们,晚清“新小说”在短期内迅速崛起是不可想像的。
- 姜荣刚
-
全文[ PDF 0.0 MB ] 2015.2(6):0-0 共有 1920 人次浏览
|
|
- 论藏书纪事诗学术价值及文学史意义
- [摘要]自晚清迄今,藏书纪事诗创作不断,经历了奠基、发展、变革和余响四个阶段。藏书纪事诗的创作与晚清学术发展状况密不可分,也与近代以来藏书趋势的转变紧紧相连。作为藏书史与诗集的交融之作,藏书纪事诗具有引领藏书研究热潮、推重古代师法学统和综述藏书渊源递嬗等多方面价值。诗篇虽短,却与传文相映成趣,起到画龙点睛、提纲挈领的作用。作者倾注个人感悟,创造了以纪事、唯实、唯真为特点的诗学模式,构成了情辞谨严的艺术特色。由于征引资料浩繁,藏书纪事诗保存了丰富的文学史料,有助于古代文化研究。
- 周生杰 ??学术价值及文学史意义
-
全文[ PDF 0.0 MB ] 2015.2(4):0-0 共有 1620 人次浏览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