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系统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术活动
“中国文学史观与文学史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8年11月2—4日在山东青岛召开。会议由中国社科院《文学遗产》编辑部与中国海洋大学联合主办,由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和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具体承办。本次会议有来自海内外的九十多名专家学者莅临指导,共收到学术论文八十余篇,论题集中于中国文学史及文学史观研究、中国诗歌史研究、中国文学史其他专题研究等领域。
会议开幕式由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带头人刘怀荣教授主持,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李巍然教授、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修斌教授、《文学遗产》孙少华副编审、学者代表孙之梅教授分别致辞。
文学史研究以尽可能客观描述特定时代、地域、群体或类别的文学发展历史、揭示文学发展的特点及规律为宗旨。从近百年文学史研究的历史来看,文学史观对文学史研究往往有着直接影响。二十世纪80年代,“重写文学史”曾是热门话题。经过近四十年的探索,尤其是在中华文化复兴及学术研究回归民族本位的当下,对文学史观与文学史进行重新思考,依然很有必要。这也正是本次会议举办的初衷。与会学者立足自己的研究专长,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发表了最新思考,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一是中国文学史及文学史观研究。赵明的《从“文学自觉”到“文化自觉”的“大文学”观》指出,“大文学”观和“大文学史”观的出现,是“在中西比较中对民族文学特色、中国文化传统的历史反思和重新认识。”徐正英的《出土文献“大文学”研究与坚定文化自信》,从出土文献的角度,对“大文学史”做了全新探讨。刘怀荣的《魏晋南北朝大文学史的发展与特质》,探讨了魏晋南北朝大文学史在先秦两汉大文学史的基础上,出现的新发展和新特点。孙之梅的《近代文学史研究观念与理论的变迁》,则立足于近代文化转型的大背景,对近代文学学科独立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和总结。杨树增《一种新文学史编写体例的尝试》、卢燕新《<河岳英灵集>选评李颀诗及其诗歌史意义》、赵伟《史学观念对文学创作观念的影响与引导》等论文,对推进文学史研究,也都很有价值。
早期的中国文学史明显受到了西方学术和文学观念的影响,并在文学史家那里有新的发展。史伟的《西学东渐中的观念、方法与民国时期中国文学研究》、陈岸峰的《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建构的“大传统”及其不足》、王早娟的《古典文学四大研究范式与大文学史观时代的文学史书写》、熊明的《中国古代小说的历史嬗变与小说史的书写策略》、陈才智的《从醉白池的诗境建构看文学史空间维度的拓展》等,或从西学的影响入手,或以本土文学为例,皆立足以个案研究的方式,对文学史相关问题做了深入讨论。魏崇新、张洪波的《当代西方文学史编纂观念之比较》、田恩铭的《文化与文类之间:对文学史书写样态的省思》则以出自西方学者之手的《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和《剑桥中国文学史》为例,从不同角度入手,对西方汉学界学术视野与研究方法的新变化、新特点做了细致的分析,对国内的文学史研究很有启示意义。张景昆的《文化生态与中国影响》、马来西亚学者孙彦庄的《生态美育视角下的“马华”散文研究》、马来西亚学者谢依伦的《马来亚“华文蛮荒”的〈红楼梦〉传播史》、泰国学者黄君中的《〈封神演义〉对泰国艺术的影响》,则介绍了中国文学对周边国家尤其是“汉文化圈”文学史的影响。
二是中国诗歌史研究。廖美玉的《杜甫“集大成”说及其文学史意涵》、李剑锋的《陶诗阐释的经学化、经典化与意境化》,从一流作家切入,对中国文学“经典化”的本土规律和特点进行了细致的剖析,立论扎实。张树国的《武乙中兴与商颂作期》、曾智安的《汉乐府相和歌江南古辞新论》、宋亚莉《武氏祠画像中神树形成与“儒主道辅”思想》、孙微的《杜甫的主要诗风是“沉郁顿挫”吗》、刘锋焘的《从三位皇帝的还乡诗看〈大风歌〉的经典性》、魏学宝的《“比兴”概念阐释的经学、诗学视阈互动及其他》、韦春喜《从先秦赋看赋的渊源及民间文艺性质》等,或立足出土文献,或对文本进行细读,或对传统论题重新解读,都有与传统观点不同的心得。孙明君的《〈洛神赋〉:幻觉体验与赴水隐喻》、朱兴和的《“力”的诗学及其“人”“文”关切》、兰翠的《论唐诗中的“夷”》、鞠岩的《论韩愈元和年间诗风之变》、高倩艺的《汉学家入谷仙介及其王维研究》,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新见解。
三是文学史其他专题研究。唐旭东的《〈尚书·多方〉创作时地考论》、许丹的《〈全宋诗〉中吕祖谦诗作误收为张栻佚诗举隅》、王一帆的《大足石刻“证道牧牛颂”考》、龙成松的《新出石刻与唐代民族文学研究》、刘磊《盛中唐之间的馆阁书风与文学复古》,或从纸本文献或石刻入手,或纠正前人的偏失,或有新的思考。薛海燕《“鸳鸯蝴蝶派”女作家吕韵清生平著述论略》、姚春敏的《明清小说、笔记、方志中所载女巫的二元特征》、柳卓霞《经学、史学、文学的融合:欧阳修传记文特征初探》、李伟的《杜牧的古文创作与中晚唐儒学转向》、杨朗的《苏轼〈书蒲永昇画后〉的三重转化》,论题及论证方法虽有不同,但都有一定的新意。
会议还专辟了“青年学者论坛”,韦春喜、陆路、田恩铭、李伟等已在学术界崭露头角的年轻学者做了专题演讲,得到了与会学者的高度认可和赞扬。在大会分组讨论中,诸如文学史写作的通约性与时代性及民族性、规范性与学术个性、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等矛盾应如何处理,及文学史研究的意义到底何在等问题,也受到与会学者的重视,并进行了认真的讨论。会议所探讨的诸多问题,对于推进文学史研究,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中国海洋大学文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薛海燕 刘承智)
开幕式
分会场一
分会场二
李巍然教授
廖美玉教授
孙明君教授
孙之梅教授
徐正英教授
魏崇新教授
李剑锋教授
全体代表合影
您是第 11977505 位访问者 备京ICP备:06036494号-20
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 《外国文学评论》编辑部
电话:010-85195583(周二、周三) 邮编:100732
本系统由北京博渊星辰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电话:010-63361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