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术活动

“第五届中国古代文章学研讨会”会议综述


20211015-17日,由复旦大学中文系、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主办的“第五届中国古代文章学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召开,来自全国三十余所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及出版机构的六十余位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

大会开幕式由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朱刚教授主持,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主任陈尚君教授、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王水照先生分别致辞。王先生代表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章学课题组汇报了近期两项阶段性成果《稀见清人文话二十种》与“复旦古代文章学研究书系六种”,并将古代文章学研讨会比喻为测量学科热度的温度计与指示学科发展趋势的风向标,充分肯定了中国古代文章学研究的成绩,也对未来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

议共发表论文五十余篇,在两天的研讨中,与会学者主要围绕文章批评与观念研究,文话、选本与文章学研究,文章系年考辨与文史结合研究,文体研究等议题展开了全方位、多层次的考察。


一、 文章批评与观念研究


文章批评与观念研究是文章学的基本研究范畴之一,学者充分运用多样的研究视角与文论概念深化研究。吴承学《谱录之学与文章批评》便在深入探究谱录之学的基础上,提出传统文章批评话语收到了谱录之学的重要影响。胡琦《“言语”与清中后期文章观念的演进在汉宋之争的背景下考察清人如何看待“言语”,并通过清人“言语”不同看法探究蕴藏其间的文学观。陆胤《“自讼”到“自适”:曾国藩的读书功程与文章声调之学的内化全面整理了曾国藩日记,并用详实的表格统计了曾国藩记录的6529次读书,由此指出:多层次的读法对应于不同类型的书籍,体现出曾国藩在经世视野下维持学问完整性和各门类平衡的努力。从历时变化看,以把握知识整体为目标的“自讼”功程逐渐让位于追求内在体验的“自适”调剂,诗文声调的意义于兹凸显。辛明应《阮元文章学的声音面向》亦从声音的角度重点讨论经学与古音学对阮元文章观念的影响,以三篇阮元的重要文献为节点,揭示了阮元如何在清代学术与文化的大背景下逐步形成、调整并完善了他的“文言说”。程苏东《“天籁”与“作者”两种文本生成观念的形成聚焦于早期文本生成的两种观念,此次集中于“作者”展开论说,对早期中国“作者”观念的背景条件及“作者”应该具备的素质做出了全面的阐说和新颖的建构。戴路《文章的合作性与宋四六创作论的生成》重点关注了不同作者围绕文章撰写展开的互助协作,揭示出宋四六的合作写作特征,并由此促进了宋四六创作论的生成。陶熠《由文病到污名:宋元时代骈文“类俳”观念的嬗变》则关注宋人骈文批评话语,指出宋人将“类俳”视作四六写作的一种文病,具体表现在谐谑、谀颂、俚俗语句施用于四六之中,就会产生类俳的负面效应。吕双伟《“知行不一”:张之洞的骈文理论与骈文创作》则将视线转至骈文名家张之洞,同时考察张之洞的骈文理论与实践,揭示张之洞存在骈文理论与骈文创作上“知行不一”,与他的自我定位及对骈文、时代的认识息息相关。史伟《语义研究的谱系——从朱自清、傅斯年的学术交会谈起》聚焦于朱自清、傅斯年两位现代学术大师对于西方语言学的学习与运用,通过二人在语义学上的分合与对话,梳理出一个“语义研究的谱系”。


二、 文话、选本与文章学研究


随着《历代文话》在学术研究中的普及以及续编《历代文话》工作的进展,文话专书研究与文章选本研究也日益精细化,许多重要的文话专书与文章选本陆续得到个案研究与宏观论述。洪本健《略谈崇古文诀在古文评点史上的地位》、巩本栋《〈古文真宝的编选及其文章学意义》、孟伟《〈国朝岭南文钞选评与清代岭南古文风尚文话、选本与文章学研究》、刘雨晴《〈韩柳欧苏诸大家文发明考论》、戴琳琳《〈圣宋名贤四六丛珠的编纂及其现存抄本考论》皆是围绕一个重要文章选本或文话,在文献考辨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其间的文章学价值,并由此勾连起同时代的文章批评思潮,描绘出较为广阔的文章学图景。侯体健《〈稀见清人文话二十种的编纂及其学术价值论略》具体介绍了《稀见清人文话二十种》的编纂始末,逐一揭示这二十种文话的主要内容、文献价值与文章学思想,充分展现了文话与文章学研究的价值与空间。曹虹《“一代有一代之文”——清人编纂古文选本之时代意蕴》则在宏观角度打通清人编纂的大量古文选本,指出从文献性质上说,总集编纂与文体因革相成共济,故而清人在近三百年中从事古文选本编纂活动,既是巨大的文献积淀,更挟贯着学坛与文坛之风,彰显一代古文的体制因革与演进脉络。随着文话与选本文献整理的丰富与研究的深入,对于文章学本体的探索也进入到了新的层面。龚宗杰《汉语虚字与古代文章学》梳理了先秦至晚清汉语虚字研究与文章批评相结合的流变,揭示古代文章学发展过程中语言和文辞的互动关系,由此彰显中国文学基于汉语言、汉文字的本民族特性。谷曙光《援诗入文与诗文一理:杜诗与文章学》则通过诗文互通的方式探究了杜诗中呈现的文章学元素,提示出诗注、诗论是重要的文章学批评话语的借鉴及来源材料。李由《从黄庭坚到吕祖谦:宋代文章学的成立》论证勾勒了宋代文章学“黄庭坚——吕本中——吕祖谦”的传承谱系凸显了师承关系对宋代文章学发展的特殊意义,并对中国古代文章学成立于南宋作了再次论证卞东波《在东亚发现中国文章——唐宋古文在韩国汉文学中的“生存”》则从域外文献的视野考察唐宋古文的流传与影响,发掘出中原传世文献所难以显示的文本背后的重要文化意蕴。


三、 文章系年考辨与文史结合研究


作为文章学研究最为基础的工作,单篇文章的系年考辨与研究是文话、选本文献之外的另一重推动文章学研究不断发展的保障,故而尽管路径传统,但始终未见式微。查屏球《〈文苑英华误作元稹的二文作者应是谁》、刘成国《王安石文三篇辨伪》分别辨正了元稹与王安石的伪作,为准确理解这两位文坛大家提供了重要参证。戴燕《文话的整理与版本研究----以陆士龙文集·与平原书为例》展示了单篇论文文字的整理与考辨,显示着古代文学评论资料的整理和研究,依然离不开对版本的考察、校订等传统文献学功夫的掌握及内化。朱刚《东坡〈与钱济明尺牍考略详细考察了苏轼《与钱济明》尺牍的写作本末与相关轶事,精确系出了这组尺牍的写作时间即在苏轼去世前数日,由此对苏轼临终时期的日常与心态做出了深刻而生动的阐释。彭国忠曾国藩欧阳生文集序发覆》则围绕曾国藩《欧阳生文集序》这一篇文章,在详细的文本分析与外延材料的勾连下,对该文的写作背景、写作意图、曾国藩的文章观念以及晚清文章学思潮等诸多难题做了有效发覆。正是在单篇文章之系年考辨与研究的成果不断新出下,文史结合的文章学研究路径得以持续繁荣,为文章学研究带来学科互济之助。陈尚君《名相冯道的政事与文学》通过文本系年与细读,还原了历仕四朝十二帝的五代宰相冯道的鲜活人生。王启玮《庆历士人的集体悼念行动与“知人”主题书写:兼从交游看欧阳修尹志、范碑公案》细腻还原了庆历士大夫的悼念、墓志文字的书写,从书写史的角度提供了理解庆历党争的新颖视阈,同时也对欧阳修尹志、范碑公案提供了与旧说不同的解释方式。林岩《北宋科举、党争与古文运动:张方平庆历六年科举奏章的再审视》重新定义了庆历六年张方平科举奏章,将其仅作为考察“太学体”演变的一环,放到当时的历史情境与政治情势中重新审视,发现这份科举奏章具备的强烈政治意图,代表了另一政治阵营努力要清除“庆历新政”的改革派官僚所遗留下来的文化影响。慈波《〈中州启札与金元之际北方士人的文学世界》关注现存唯一一部元人书简总集《中州启札》,在充分的文献考述基础上发现编者吴弘道本于北方下层文士立场,《中州启札》表达了他对于金元之际北方文化的体认,并由此而展开那一转型时代样态丰富、身份复杂的士人们的文学世界。张宜喆《“先帝本意”与苏轼元祐时期政治言说方式探析》挖掘了苏轼元祐时期奏章里的“先帝本意”内涵,讨论了苏轼于其间做出的弥合新旧党之裂痕努力。


四、 文体研究


文体个案研究与多种文体的交叉研究是文章学研究最为丰富的研究领域,本次会议也触及了多个被以往研究所忽视的文体。李栋《论唐代咏物律赋的结构》细密分析了唐人咏物律赋的篇章结构,指出“切题”规则的限制,科举律赋在结构层面形成了严格的写作规范,使得律赋结构混合了骈赋、文赋的结构特点,但也同时缺失了骈赋与文赋的优长。诸雨辰《譬喻传统与中唐寓言性杂文的文章体性》以譬喻传统的视角为中唐寓言性杂文的文体特质做了分析,论证了寓言性杂文的文体独立性。孟国栋《复归于骈:音律的勃兴与晚唐墓志文体的新变》探究了墓志文体在晚唐的新变,发现散体成分减弱骈体因素增强的现象:不仅志文中多用骈体,铭文也回复到以四言韵文为主的状态,还产生了宝塔式、顶针式、七言诗式的铭文新体。张灵慧、李贵《论宋代书信体类的消长和创新》对纷繁复杂的宋人书信做了分类统计,指出宋代书信文体发生了“简”与“书”的分离“尺牍”的独立“札子”“叠幅小简”“叠幅札子”的兴起等新变,对后世有着典范意义。李晓红《诗文之分与宋代文章学——兼论赋体在宋代的由“诗”转“文”》探究了宋代文集编纂中赋体从编次之首转变为普通文类的现象,从中揭示出两宋之际发生了诗歌独立地位的确立以及文章观念的彻底形成,由此为中国古代文章学成立于宋代提供了新的论证。张弛《追复三代:学官进卷与北宋中后期士风》对学官进卷做了深入的文献考辨,分析了该文体的运用场合、文体特征与其间承载的士林风气及心态等信息。李法然《惊险的跳跃:从文集编纂看宋人对公文文体的认识与接受》则将状、启、札、策等文体统摄在公文之名下,在文集编纂的角度梳理了一度游离于文章观念边缘的公文文体最终成为宋人文章观念重要组成部分的过程赵惠俊《两宋“笔记之言”的观念变迁与笔记写作的“空言”心态》则在笔记之言的视角下探讨了宋人逐渐将笔记视作作者本人言论与文字的意识,并揭示了流行于南宋的“托诸空言”笔记写作心态。陈志伟《六朝至宋释氏请疏之流变》、王汝娟《“宋朝文法”到“大元法度”:“五山文学”史中的蒲室疏》皆关注释氏疏文,对该文体的形成流变与特定小类做了有效清理。常方舟《传体文的文章学传统与近代传记文学的分殊》从写作技巧、语言文字、写作旨趣三个方面深入探究了清末民初西洋传记文学的传入和译介对于传统传体文的影响以及新传记文学确立学科归属在文史之间的坐标系之过程师雅惠《入彀之法:明清八股文写作的“揣摩家数”》、潘务正《清真雅正衡文标准与清代文风的官方建构》、陈曙雯《清代科举生态与五经文的文学化》、成玮《江南博学风尚:近科通雅集与八股文的“衰年变法”》、陈维昭《乾隆皇帝与八股文》则从不同角度关注与探讨了明清八股文的相关问题。

会议闭幕式由陈尚君教授主持并致辞,各小组代表作总结发言。本次会议展示了中国古代文章学的较高水平与最新研究动态,彰显着文章学研究的广阔空间与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把握新的时代机遇,积极进取,不断丰富文话与文章选本的基本文献整理,稳步推进文章学各领域的理论构建,文章学研究势必会开拓出更多的学术增长点,呈现出更为闳阔的学术气象。


                          (复旦大学中文 赵惠俊  陈特)



第五届中国古代文章学研讨会开幕式现场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主任陈尚君教授致辞


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王水照先生致辞


曹虹教授


陈维昭教授


巩本栋教授


洪本健教授


吴承学教授


杨庆存教授


朱刚教授



朱迎平教授


A组讨论现场


B组讨论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