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术活动

2010西安·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在金风送爽、丹桂飘香的十月,2010年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美丽的古城——西安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词学研究会与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具体承办。参加研讨会的代表,来自马来西亚、韩国、中国香港、台湾、澳门及大陆等地,共150余人。此次会议,几乎汇聚海内外所有的词学专家,高朋满座,专家云集,四代同堂。有年逾古稀的老专家周笃文先生、刘庆云先生;有六七十岁的权威专家刘扬忠先生、陶文鹏先生等;也有中青年词学骨干王兆鹏先生等。大会开幕式由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刘锋焘教授主持,陕西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王涛教授致欢迎辞,中华诗词学会顾问周笃文先生、《文学评论》常务副主编胡明先生、澳门大学教授施议对先生、中国词学研究会会长王兆鹏先生等先后致辞。会议期间共举行四场学术报告和十二场小组讨论。参会学者就新世纪词学研究面临的问题与对策、词的传播与接受、当下旧体词创作的态势与价值、词人词作的经典化研究、词与长安文化等几个方面展开了严肃而又热烈的讨论。为促进词学研究的发展,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问题在探讨中得到深化或解决。大会闭幕式由王兆鹏先生主持,刘扬忠先生为大会做学术总结。这次会议是近年来词学研究成果的又一次检阅和交流,对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诗词必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会议共收到论文一百多篇,内容涉及广泛。从宏观把握新世纪词学研究的态势,到词人词作的具体分析;从旧体诗词的价值,到现代词学研究者的词学思想和研究方法,等等,充分显示出现代词学研究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具体而言,论文主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词学研究现状的回顾与前瞻

对词学研究现状的分析,有助于我们了解现今研究的特点及不足,更有助于把握词学研究的方向。王兆鹏先生的《新世纪以来大陆词学研究的宏观走势》以2001-2009年词学成果为依据,进行统计分析,认为新世纪词学研究的特点是:研究成果总量逐年上升;作者队伍的新生代已经形成;研究对象以宋代、唐五代为主,明清词开始受到关注,词人方面以苏轼、辛弃疾、李清照为焦点,但现今被研究的词人不到古代词人总数的十分之一。此论文为以后词学研究之路指明了方向。吉林大学马大勇的《20世纪旧体诗词研究的回望与前瞻》一文则以20世纪以来的旧体诗词为对象,回顾其研究历程,阐明了研究者应具有科学的态度和理性的思维,在文献资料的整理、基本坐标的确立、重要个案的深度研究几个方面应该给予更多的重视。台湾中央大学中文系卓清芬所作《台湾近十年(2000-2010)词学研究概况》认为台湾词学研究呈现出新的特色:新资料新方法的运用、多角度宽视野的开创、旧议题逐步深化和新议题得到发掘等。

二、词学理论研究

词学理论历来是受到重视的研究领域,词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词的创作倾向,今人对词学理论的辨析对于理解词人词作提供了一定的帮助。在这次收到的论文中也有很多属于这一方面的论作。中国人民大学诸葛忆兵的《“以诗为词”辨》把“以诗为词”这一命题放入词史中宏观观照,认为诗言志之教化和词言情之娱乐才是诗体与词体的根本区别。“以诗为词”拓宽了歌词表现范围,成就了歌词新的审美风格,但同时也淡化或取消了词体的独立性,功过并存。中南大学杨雨《论词学元范畴“情”》一文关注“情”这一文学本原范畴在词学发展过程中内涵的流变,唐五代持“艳情”观,发展至北宋有“性情”说、“情致”论,至南宋产生“情意”论,金元则是“性情”与“真情”的统一,经过明代“艳情”观的复兴后,清代则达到“情意”与“情志”的融合,确立了“情”作为元范畴在词学体系中的地位。南开大学孙克强的《试论朱彝尊词学理论的成就及意义》提出朱彝尊倡导以南宋为依归,以姜夔、张炎为宗,主张雅正规范的词学理论,奠定了浙西派的词学理论基础,开创了清词的新局面。黑龙江大学胡元翎《论杨慎词曲的“互融”与“互异”》一文在词学理论方面也提出了开拓性的见解。

词的传播和接受也受到了研究者的重视。中国社科院刘扬忠先生《稼轩词在近代中国史上接受、影响和经典化情况的考察——以清末民初、抗日战争和新中国头三十年稼轩词的影响为中心》一文以时间为序,分别论述了稼轩词对清末人赵熙、抗日军人、新中国领导人(叶剑英、徐向前、陈毅、毛泽东)等产生的重要影响。苏州大学钱锡生《论传播方式的改变对唐宋词的影响》认为乐人之词以声音传播为主,塑造了词“花间本色”的特征;诗人之词以文字传播为主,呈现出个性化、去娱乐化、诗化的特色;词人之词以印刷传播为主,表现为专业化、格律化、雅化的倾向。吉林大学王昊《金宋间词体文学双向传播与接受考论》一文认为宋代词人词集在金朝的传播接受,呈现“移民词人”间流动性“松散聚合”、雅俗分层、未受“意识形态”的影响、与民间曲辞整体对应等特征。在金词回传方面,榷厂买卖和走私回传、“归正人”、交聘使臣和题壁传播等为主要传播途径,但因为异域接受和批评对创作的双重时差,似乎未对南宋词构成发展趋向性的影响。邓子勉《明刊<草堂诗余>的传播与接受及其变异》、江西财经大学龙建国的《论柳永词的传播及其效果》、井冈山大学顾宝林的《宋代江西词人与明词谱类词选——以晏欧词传播为研究中心》、上海社科院王毅《论稼轩词中的<答客难>传统及其接受》也在词的传播接受方面做了探讨。

三、词的文献考证

词的文献考证工作是词学研究的基础,为文学研究提供了更确凿的依据。本次会议提交文献类论文主要集中于词人词作的考证。南京师范大学钟振振先生《<全宋词>杨炎正小传辑补》针对杨炎正小传研究较为简略的现状,对其生平经历及著作做了进一步的考证。兰州大学曾维刚的《张镃南湖别业与<南湖集>成书考》一文考证出张镃自1185年至1200年,历时十六年建构南湖别业,自1181年至1210年,历时三十年,编订《南湖集》,二者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上海交通大学胡建升《苏轼词编年补正》对薛瑞生《东坡词编年笺证》一书中存在不足的十首词做了补正。南开大学杨传庆《大鹤山人词集稿本考论》对晚清词人郑文焯词集稿本进行了详细的考证,纠正了以往研究郑词的诸多谬误,有助于郑词分期和动态研究,并补充了一些重要文献,进一步深化了郑词研究。此外,江苏常熟理工学院张幼良、白帅敏《曹勋事迹新证》、孙虹《吴梦窗客游德清词补正》、王可喜《虚斋赵以夫年谱》等也是在文献方面有所创获的论文。

四、词人词作艺术研究

词人词作的艺术研究历来是研究的传统主题,同时也是研究热点。这方面的论文有多篇。首都师范大学赵雪沛、陶文鹏《论宋词白描和彩绘的艺术》就宋代词人运用白描与彩绘的艺术以及这两种方法在宋代不同词家、不同时期的表现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华东政法大学王晓骊《澄江霁月清无对——论宋代山水词的“清”美风格》认为宋代山水词“清”美风格主要体现为整体意境的澄澈洁净、鲜洁的意象、简洁的语言和流畅的节奏。华东师范大学朱惠国的《晚清、民国词风演进历程及其反思》、河南大学岳淑珍的《明代词学风格论》也是这方面的力作。

词的意象研究得到了较多的关注。华东师范大学彭国忠《试论李清照词的花草意象——兼论李清照词创作的俗低》通过对清照各种花草意象的分析,认为大部分花草意象只是作为物的特征,并不具有象征、寓意。天水师范学院张文静《论唐宋词花意象审美功能的变迁》认为唐宋词花意象具有造境功能、文人人格外化的功能、内在隐喻功能。湖北师范学院刘桂华《“金陵意象”的词学传承及艺术创造》、张幼良《从对春、秋意象的偏爱看晏欧词风的差异》等就意象方面发表了独特的见解。

五、对近代词学家的研究

近代词学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想对后来词学研究的发展起到的开创之功,新世纪不少学者把眼光投注到这些词学家身上,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夏承焘、龙榆生、刘毓盘几位词学大师身上。

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周笃文《奇逸高健的<天风阁词>》一文结合夏承焘先生的生活历程,解读其词作《天风阁词》奇逸高健的风格,对其取得的成就给予很高的评价。湘潭大学刘庆云《读夏承焘〈天风阁学词日记〉杂谈》认为阅读《天风阁学词日记》,可以感受到夏承焘先生的人格魅力、独立思考的学术精神,也可领略到生动的人格剪影和诗情画意的山水描绘。吴蓓《夏承焘日记的学术价值与文化价值》认为从日记中记载夏承焘先生的治学经历可知,熟知经史子集的深厚国学根基是其取得卓越成就的根本所在,先生的空前成就表现在开创了谱牒之学、对词律、词体研究的杰出贡献、构建了宏大的现代词学的学术堂庑几个方面。同时,日记成为考察二十世纪知识分子文化心路历程、考察学术升沉进退、提供后人多重思维角度的绝佳的个案文本。曾大兴《龙榆生的词学主张与实践》探讨了龙榆生先生标举苏轼、辛弃疾,发掘词的声情等方面的词学思想,并分析了其在创作“新体乐歌”中具体实践自己词学主张的方法。徐州师范大学沙先一《论刘毓盘的词学思想及其词史研究之贡献》则对刘毓盘先生的词学贡献做了重点发掘。

以上分类并不能概括论文的全部,此外,还有运用定量分析方法的《历代词人次韵周邦彦词的定量分析》(刘尊明)、从文化角度研究的《流行歌曲视野下的唐宋词论纲》(宋秋敏)、融入心理学分析的《人生的炼狱——周邦彦“羁游荆襄”时期经历、创作、心态综考》(路成文)、关于海外词学研究的《澳大利亚(悉尼)的词学研究与传播述略》(崔海正)等等。从会议提交论文可以看出,研究者具有开阔的研究视野和鲜明的时代意识。从文化学、诠释学等现代学科的介入到心理分析、定量统计等研究方法的运用无不体现出当代学者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研究词学的共同努力。在小组讨论中,学者们就所提交的论文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可以说此次大会既是当代词学界研究实力的一次集体展现也是对新时代词学研究的前瞻。大会获得了圆满成功,会后,著名学者、黑龙江大学资深教授刘敬圻先生发来了感谢信,认为会议营造了纯正的学术环境,和谐的研讨风格,使与会学者感受到了会议严密的组织工作和温馨的生活安排。

西安,是著名的历史名城,是十三朝古都所在。参会学者在共同促进词学研究发展的同时,亦领略到秦始皇兵马俑、华清池、乾陵、昭陵等文化遗迹的深厚底蕴。这些文化古迹的考察使学者们在平时翻阅古籍文献的基础上,得到了更强烈的直观感受。

     


开幕式



刘庆云先生



施议对先生发言



陶文鹏先生发言



刘扬忠先生



胡明先生发言



李昌集先生发言



王兆鹏先生发言



王伟勇先生发言



陕西师大文学院刘锋焘教授主持大会开幕式



钟振振先生在挥毫



沈松勤先生在挥毫



小组讨论之二



小组讨论之一



笔会



大会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