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系统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术活动
在金风送爽、丹桂飘香的十月,2010年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美丽的古城——西安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词学研究会与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具体承办。参加研讨会的代表,来自马来西亚、韩国、中国香港、台湾、澳门及大陆等地,共150余人。此次会议,几乎汇聚海内外所有的词学专家,高朋满座,专家云集,四代同堂。有年逾古稀的老专家
会议共收到论文一百多篇,内容涉及广泛。从宏观把握新世纪词学研究的态势,到词人词作的具体分析;从旧体诗词的价值,到现代词学研究者的词学思想和研究方法,等等,充分显示出现代词学研究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具体而言,论文主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词学研究现状的回顾与前瞻
对词学研究现状的分析,有助于我们了解现今研究的特点及不足,更有助于把握词学研究的方向。
二、词学理论研究
词学理论历来是受到重视的研究领域,词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词的创作倾向,今人对词学理论的辨析对于理解词人词作提供了一定的帮助。在这次收到的论文中也有很多属于这一方面的论作。中国人民大学诸葛忆兵的《“以诗为词”辨》把“以诗为词”这一命题放入词史中宏观观照,认为诗言志之教化和词言情之娱乐才是诗体与词体的根本区别。“以诗为词”拓宽了歌词表现范围,成就了歌词新的审美风格,但同时也淡化或取消了词体的独立性,功过并存。中南大学杨雨《论词学元范畴“情”》一文关注“情”这一文学本原范畴在词学发展过程中内涵的流变,唐五代持“艳情”观,发展至北宋有“性情”说、“情致”论,至南宋产生“情意”论,金元则是“性情”与“真情”的统一,经过明代“艳情”观的复兴后,清代则达到“情意”与“情志”的融合,确立了“情”作为元范畴在词学体系中的地位。南开大学孙克强的《试论朱彝尊词学理论的成就及意义》提出朱彝尊倡导以南宋为依归,以姜夔、张炎为宗,主张雅正规范的词学理论,奠定了浙西派的词学理论基础,开创了清词的新局面。黑龙江大学胡元翎《论杨慎词曲的“互融”与“互异”》一文在词学理论方面也提出了开拓性的见解。
词的传播和接受也受到了研究者的重视。中国社科院
三、词的文献考证
词的文献考证工作是词学研究的基础,为文学研究提供了更确凿的依据。本次会议提交文献类论文主要集中于词人词作的考证。南京师范大学
四、词人词作艺术研究
词人词作的艺术研究历来是研究的传统主题,同时也是研究热点。这方面的论文有多篇。首都师范大学赵雪沛、陶文鹏《论宋词白描和彩绘的艺术》就宋代词人运用白描与彩绘的艺术以及这两种方法在宋代不同词家、不同时期的表现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华东政法大学王晓骊《澄江霁月清无对——论宋代山水词的“清”美风格》认为宋代山水词“清”美风格主要体现为整体意境的澄澈洁净、鲜洁的意象、简洁的语言和流畅的节奏。华东师范大学朱惠国的《晚清、民国词风演进历程及其反思》、河南大学岳淑珍的《明代词学风格论》也是这方面的力作。
词的意象研究得到了较多的关注。华东师范大学彭国忠《试论李清照词的花草意象——兼论李清照词创作的俗低》通过对清照各种花草意象的分析,认为大部分花草意象只是作为物的特征,并不具有象征、寓意。天水师范学院张文静《论唐宋词花意象审美功能的变迁》认为唐宋词花意象具有造境功能、文人人格外化的功能、内在隐喻功能。湖北师范学院刘桂华《“金陵意象”的词学传承及艺术创造》、张幼良《从对春、秋意象的偏爱看晏欧词风的差异》等就意象方面发表了独特的见解。
五、对近代词学家的研究
近代词学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想对后来词学研究的发展起到的开创之功,新世纪不少学者把眼光投注到这些词学家身上,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夏承焘、龙榆生、刘毓盘几位词学大师身上。
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周笃文《奇逸高健的<天风阁词>》一文结合
以上分类并不能概括论文的全部,此外,还有运用定量分析方法的《历代词人次韵周邦彦词的定量分析》(刘尊明)、从文化角度研究的《流行歌曲视野下的唐宋词论纲》(宋秋敏)、融入心理学分析的《人生的炼狱——周邦彦“羁游荆襄”时期经历、创作、心态综考》(路成文)、关于海外词学研究的《澳大利亚(悉尼)的词学研究与传播述略》(崔海正)等等。从会议提交论文可以看出,研究者具有开阔的研究视野和鲜明的时代意识。从文化学、诠释学等现代学科的介入,到心理分析、定量统计等研究方法的运用,无不体现出当代学者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研究词学的共同努力。在小组讨论中,学者们就所提交的论文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可以说,此次大会既是当代词学界研究实力的一次集体展现,也是对新时代词学研究的前瞻。大会获得了圆满成功,会后,著名学者、黑龙江大学资深教授
西安,是著名的历史名城,是十三朝古都所在。参会学者在共同促进词学研究发展的同时,亦领略到秦始皇兵马俑、华清池、乾陵、昭陵等文化遗迹的深厚底蕴。这些文化古迹的考察使学者们在平时翻阅古籍文献的基础上,得到了更强烈的直观感受。
开幕式
刘庆云先生
施议对先生发言
陶文鹏先生发言
刘扬忠先生
胡明先生发言
李昌集先生发言
王兆鹏先生发言
王伟勇先生发言
陕西师大文学院刘锋焘教授主持大会开幕式
钟振振先生在挥毫
沈松勤先生在挥毫
小组讨论之二
小组讨论之一
笔会
大会合影
您是第 12199924 位访问者 备京ICP备:06036494号-20
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 《外国文学评论》编辑部
电话:010-85195583(周二、周三) 邮编:100732
本系统由北京博渊星辰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电话:010-63361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