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2日,由澳门大学主办的杨义先生“先秦诸子还原四书发布会暨文化经典研究座谈会”在北京国际饭店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故宫博物院、国家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暨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著名学者及国内报刊的记者共5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开幕式由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及人文学院院长郝雨帆教授主持,澳门大学校长赵伟讲座教授、杨义讲座教授致辞。
赵伟校长在开幕词中高度评价了杨义先生的学术成就:杨义先生的《老子还原》、《庄子还原》、《墨子还原》、《韩非子还原》四书在中国经典文化研究上取得了重要的突破,破解了诸多关键问题和千古之谜,开拓了诸子学的新境界。先秦诸子还原四书采用全息性的多重证据和对话思维还原诸子经典的本义,还原诸子思想发生的生命性和过程性,还原中国文化完整的、而不是碎片化的生命过程。在此“三还原”中,走向沟通诸子与今人生活时代的大文化观。
此次会议围绕先秦诸子还原四书和杨义先生的学术建树,并就新世纪人文学术开拓新境界的文化立场和创新方法展开深入的研讨与热烈的讨论。与会学者给予先秦诸子还原四书以极高评价。有学者赞誉杨义先生达到“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学术境界,提出了诸多前人不太关注的问题并作出了自己的解答,开创一种新的研究局面、建立新的学理。与会学者从学术发展趋势、思想文化背景等方面高度评价先秦诸子还原四书的内容、研究方法、创作风格,特别对方法论的创新给予肯定。一致认为先秦诸子还原四书打开了先秦诸子研究另一空间,形成另外一种学术套路,会推进先秦文学、乃至先秦文化研究的进程。
研讨会主要围绕以下学术问题,展开了全方位的讨论:
一、先秦诸子还原研究的学术意义
澳门大学讲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杨义指出:先秦是中国思想大规模原创的大时代,是中国思想的创世纪的大时代。诸子百家处于一个大变动、大动荡的时代,展示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思想创造能力,铸就了中华民族世代延续的文化基因。诸子的肉体生命虽成为尘埃,但他们的文化生命已经成为我们的血液,研究先秦诸子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研究我们的原本,研究我们自己的文化DNA,研究一种“内在的自我”。诸子学是非常高深的国学。所谓还原就是要在文本、生命、文献、民俗、考古等多个学术维度上,追求一种的学术境界,它的本义是:一是要研究先秦诸子发生学,二是要透视诸子创造学说的生命过程,三是对诸子学说进行文化基因的分析,以疏通中华民族在其思想、文化史上生长起来的文化精神脉络。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陆建德人认为:杨义先生提倡还原,涉及到西方的阐释学,这与目前的学界趋势形成对抗性的回应,是有一定的挑战性。杨义先生反对碎片化的阅读,接过后现代主义的术语而采取不同文化方向。在大的历史、哲学背景下,杨先生提出还原是需要很大的勇气。怎么去看作者,这给我们的文学研究提出了挑战。就像杨先生成为还原派杨义,需要大家一起做,哪个地方还有什么可以去做。我读这四种书,感觉杨先生的写作风格是鲲鹏展翅。上到宇宙本体论,具体到个体生命体验,这种写作方式本身就把我们带到诸子时代,以“宏大气象”列为他的风格是合适的。
山东大学袁世硕教授表达了自己的看法:看到“还原”两个字让人产生一些想法,因为从西方诠释哲学来说,历史是不可能还原的。杨义先生提出的是精神产物的还原,去还原先秦诸子的生命之源,从各个方面体悟诸子作为,确实使我们走进诸子,还原庄子、老子的生命特征、生命存在、生命历程。还原意义在于,正如我们强调返回先秦原典一样,我们要淘汰、摆脱后世对先秦原典附加的东西,还原庄子、还老子的生命状态。杨义先生书中好的地方很多,比一般的考据文章读起来有味道。这四种书让人感觉到生气勃勃的气息,让人很钦佩。
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管士光认为,杨义先生著书,不是空发议论,确实建立在史料之上,包括一些竹简、史料,认真细读,然后运用在自己的研究之中,因此四书非常扎实。总的感觉是有深厚的历史基础。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文学编辑室主任周绚隆认为:还原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对先秦诸子还原什么?对先秦的还原是否就是还原文献、史实的原始状态,事实上这些很难还原,因为文本的可靠性、记忆的可靠性都是难题。但是虽然文字无法还原,生命却可以还原。杨先生还原生命意识、生命精神,对人类存在意义的考量,这是很有意义的。
中华书局副总编辑顾青说:生命历史的还原是一种体贴、一种领悟,去体味诸子生命。杨义先生还原研究绕开传统学科的方式,更能贴近古人的心声,这种还原在学理上完全讲得通,令人击节赞赏。历史文献很有限,先秦诸子时代以竹简写作,书籍流传都很困难,绝对的真实很少,但并不影响我们体会先秦人的生命。虽与文献学的真实有差别,但这种对生命的体悟也是一种还原。对我们尊重的古人我们也要用生命去体验体会,杨先生在这方面起到非常好的典范作用。
暨南大学党委书记蒋述卓教授提出:如何做到复原呢?杨义先生提出古典文学、文化是和史学、哲学、精神创造、历史实物当中浇铸成一个生命有机体的,所以必须要有文化思想、渊博的知识来托起我们的原创性,先秦诸子还原研究正是将思想进一步付诸实践而取得的。杨义先生从文、史、哲融合的角度,从文化地理学角度,从文化基因角度,并以长编文献辑录的方式也就是渊博的知识面、阅读面,来撑起他的文化透视、撑起他的学术创新,形成他的学术原创。
二、先秦诸子还原四书对现有研究的推进
南开大学常务副校长陈洪教授认为:学术研究从90年代强调规范化,校正80年代的空疏很有好处,但也带来一些问题,创新度不够。从这个意义上说,杨义先生的书给我们冲击,内容本身很可贵,这样探索、创新的姿态令人佩服。比如有一个国际性老子研究的死结,老子涉及雌性文化、生殖崇拜,但有学者认为文献不足,怎么跳过几百年、上千年到老子时显示出母系社会特征,杨义先生便给了我们一个智慧的解答。
北京师范大学李山教授在会上发表这样的看法:先秦诸子还原四书贯穿着一个线索,存在一种边缘意识,给予文学以大的文化关照,如关注墨子受东夷文化影响。由边缘往往可以达到中间,这是一种很好的思维方式。杨义先生研究引起一个思考,我们站在今天,有多大程度了解先秦时代呢?杨先生《墨子还原》打开一个学术视野,我们应该寻觅那个时代的丰富性、深刻性,不要以为现在比那个时代强。杨义先生的边缘意识打开了思路,跟着这个思维,可能还会得到更多的学术创获。
蒋述卓教授回顾杨义先生的学术创作历程,认为杨义先生致力于中国诗学的复原,现在又致力先秦诸子研究,让人感受到蓬勃旺盛的学术生命力、文史哲融通的深厚的学术功底,以及开阔、灵动而有穿透力的学术思维能力。先秦诸子还原四书在以前的基础上,将文化诗学向前推进了一步,让我们进入非常浪漫又有想象力的境界。这种生命痕迹的研究需要研究者的感悟,需要用新的眼睛去读,从而找到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无迹之迹。杨义先生的研究既有材料,又有眼光,眼光与材料的充分结合走向有根底的创新之道。眼光让他有了文化透视的高度,眼光让他获得学术创作的自由,这是诸子还原研究带给学界的重要启示。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高建平认为:跨学科不能离开文学,在杨先生的著作中“生命”是个关键词,藉著作体悟古人,进入纯粹的精神世界。书本是生活世界的痕迹,不是一个独立的世界。况且诸子写出来的东西很少,不能根据这些去推知他们的生活,需要用各种方式探讨它们的世界。诸子的世界是个非常丰富的世界,要体悟生命才能读懂诸子文本。
华中师范大学戴建业教授指出:杨义先生的著作生气勃勃、阳光灿烂,令人感到阵阵惊喜。每一本书都谈到十几个问题,很多问题是从来没有提到的,如追问庄子思想怎么形成的,庄子笔下怎么会对宋国人丑化。还有很多问题都是作者在阅读诸子过程中生成的,有着一种新奇感。如《韩非子还原》解答韩非子是韩国哪个国君的儿子这一疑问,这个问题是关系韩非成长及其学说生成的重要问题。杨义先生追问诸子的血缘基因、文化基因,提出很多问题,解决很多问题,他的结论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借鉴和启迪。
三、先秦诸子还原四书对学术方法的启示
国家图书馆常务副馆长詹福瑞提出:先秦诸子还原四书视野开阔,真正做到打通之学,并不局限于历史或是哲学,真正从当代学科中解放出来。比如把庄子看作哲学的文学化,文学的哲学化,即是从当代的学科中解放出来,这样的学术视野决定他会创新。过去的古代文学研究的必要途径首先是乾嘉学派的考据之学,其次是西方科学的方法。杨义先生的研究提供了另一种途径,除了考据之学,还原还有另外的途径。比如通过生命体验来还原诸子,通过文学想象还原诸子。杨义先生认为文学想象在研究中必不可少,合理的想象与勾连是必要的,因为先秦文献有限,需要依据文献作出合情合理的想象。通过全息的文化信息能否还原诸子,也就是说在还原过程中我们除去乾嘉学派,还需不需要文学联想、生命体验,这是从研究方法、路径来探讨这一问题,这也就是杨义先生四部作品探索的意义。研究方法上,除了坚持传统的研究方法,还需要探索更多的、有效的研究方法。启示很深,影响文学研究发展,甚至影响历史、哲学的研究。它们给我们指出在诸子研究中我们还有新的路可以走,而且走得出。
《文学遗产》原主编陶文鹏研究员认为:杨义先生有自觉的探索意识,努力开创新的学术路数,具有发凡的意义。诸子还原四书创造新世纪的气象、现代大国学术风范,带有深刻的学理性,建立在生命诗学基础上。在学术方法上,杨义先生调动各种学科来研究文学,对学术研究方法论的启示很大。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管士光亦认为:做学问不能够太死,否则给人启发有限。应该采用各种方法,只要能帮助解决问题的方法都会运用,如文献学、社会学、历史学等。
《文学评论》编审张国星指出:古代文学研究要回到人的本质上,还原为活生生的人和活生生的作品。杨义先生的著作给人最大的启发是对古代文学过去的片面的、僵化的、陈陈相因的研究起到颠覆作用,其学术价值就在于还原作家作品的历史本真、真实的形态,听到诸子心跳,甚至知道他们何时激动、何时冷静。诸子还原研究打破了我们过去的文化认识,还原了上古文化的本真。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刘跃进认为:杨义先生打破过去以往学科的界限。现在的学术研究已经到了不能容忍的固步自封的地步,就是我们学术研究太过于疆域分明,把一段历史活生生变成一个五马分尸,一点生命也没有。杨义先生的的研究做到了“三通”,打通文史哲,打通华夷,打通雅俗。他不拘泥学科概念,只有问题意识,遇到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在打通之后,就会发现问题,在夹缝中找到问题。他的研究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经历中国动荡年代而体现出很强的生命感觉。生命感觉很强烈,把历史当活生生的人物,任何一件事情、任何一个作品、任何一首诗,他都能读出活生生的生命来。这种感觉,就是学术研究的最终目的。
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提出:杨义先生是当今中国人文社科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并持续产生着影响的重要学者,应该重视的是他在研究中的学术开拓和学术方法。杨义先生在文学研究中极其注重具体文学、文化现象的深入探索,更强调对中华文明的重新把握,由还原其应有的深度、广度与厚度以期倡导并实践一种宏观、融通、开放的研究范式。这四本书可以联系到中国当今学术如何开创新的局面、如何创新。一个很重要的启示就是要重视文、史、哲融通的文学传统。既是对研究者本人素质的要求,也是人文研究的视野、方法,这样我们才能把学问做大做深。
华中师范大学戴建业教授指出:我们谈存在的时候谈存在者、存在的东西,而没有谈到存在的过程,把一个动词搞成名词。杨义先生这四本书是从发生学来讨论问题,与海德格尔存在的时间一样,他把名词还原为动词,将思想家的体验、思维相联系,探讨诸子的生命体验。杨义先生有三个关键词:还原、生命、全息,还原是这套研究系列的学术方向、本质特征;生命是三个关键词中的目的归宿;全息是驶向还原和生命历程的方法手段。整个思维方式和我们不一样,我们常是客观冷静,而杨先生强调体认生命、触摸体温,体认诸子生命,以自己生命撞击诸子生命。西方后现代的知识考古主要谈断裂,认为西方历史从连续转换为断裂,杨义先生看到断裂,却要去寻找缝隙和缝隙之间的连续。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马银琴副研究员发表看法:四本书最大启示是对诸子的生命情感与过程性的重视。先秦诸子只留下文本,其人其事已被历史烟尘遮盖到没有痕迹的时候,无法做到知人论世,杨义先生的还原方式则起到很关键的作用。强调把握生命痕迹的特征,最终把握诸子的生命发展轨迹,达到知其人的目的。情感沟通的还原研究是对陈寅恪先生同情与理解研究方法的拓展与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王昕副教授指出:杨义先生著作让人豁然开朗,能使人看到真正的诸子,甚至感觉到诸子的呼吸、心跳。杨义先生著作提供了很有效的学术思路,用生命去感悟诸子,与诸子发生共鸣,把一个人活生生带到你面前。他的学术勇气与开拓意识对文学史的研究有非常大的启发。他的著作避开传统的写法,使人能看到先贤的成长过程,如韩非子的成长过程与转变,也使人更近地观察古人,与古人的生命情怀有着迎面相对的感动。这是一种有效的研究方式,打开了一扇学术窗户。这种研究兼具文字、思想之美和用赤子之情感悟先贤的特点,它们不是冷冰冰的,而是融入情感的理解研究。
四、先秦诸子还原四书的建议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左东岭教授认为:诸子还原四书研究方式令人耳目一新,和以往研究套路不同。如谈到鼓盆而歌时有两重意思,很有新意,这对庄子还原有帮助。但鼓盆而歌是与世俗相对立的做法,他的做法与世俗相反。丧俗仪式是大众、世俗都这么做才能成为仪式,庄子要超越大众(显然不同于大众),庄子还原论述的线路还应该进行推理。再有一种思路是鼓盆而歌要与历史相印证,这里引用《明史·循吏列传》、乾隆《浙江通志》,用明清文献是否能印证先秦文本。
清华大学中文系孙明君教授认为,这四部书有三个特点:第一点是文献方面作到竭泽而渔。第二点采用各种研究方法,杨先生说是全息的方法,将地域文化学、人文地理学、深层心理学、生态地理学很好地结合起来。第三点具有开阔的世界眼光,坚实的文献基础。我感觉到杨先生对庄子深切热爱。他达到了“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境界,他对于庄子提出了十大前人不太关注的问题,并做出了自己的解答,开创一种新的局面、新的境界。这些成就有目共睹。同时,孙教授在会议上提出这样的看法:杨义先生认为庄子生长于宋国的蒙泽湿地,书中提及很多草木鱼虫。但庄子不一定生于湿地中才有如此作品,庄子游走各地,在广大中原地区也应看到很多草木鱼虫,并不一定非要生长于湿地,像范仲淹写《岳阳楼记》却并未到过岳阳楼。另外,杨义先生认为庄子是楚王贵族,唯有贵族才能担任要职,但战国时担任要职的吴起就不是贵族。而《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没有这样提到,仅提及楚威王“闻庄周贤”。
这次研讨会有一个特点,即将新书发布会与学术研讨会融合在一起,是一次高品位的学术盛会。此次会议以先秦诸子还原四书发布为缘起,诸位学者采取对话的姿态展开讨论,对各自欣赏的、首肯的学术创新给予肯定,并将自己的不同看法直陈而出,因此形成难能可贵的学风。会议突破对先秦诸子还原四书的简单评价,与会学者以此为启发点、以此为讨论重点、以此为研究切入点,从不同角度对文学文化研究现状和学术方法展开探讨,探讨如何推动诸子研究事业、文学研究事业走向更为广阔的前途发展。我们今天古代文学和文化研究,应该自己要成为一棵大树,根深叶茂,生机蓬勃,百花齐放,建立现代大国应有的思想文化创新的气象。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博士后)
(本版照片均由文学研究所高力生先生摄)
|
杨义先生 |
|
赵伟先生 |
|
杨义、赵伟先生 |
|
开幕式 |
|
陆建德、袁世硕先生 |
|
蒋述卓、刘跃进、詹福瑞先生 |
|
郑欣淼先生 |
|
陈洪、朱寿桐先生 |
|
孙明君、管士光先生 |
|
陶文鹏先生 |
|
胡明、陶文鹏先生 |
|
陆建德先生 |
|
刘跃进先生 |
|
高建平先生 |
|
戴建业、左东岭先生(右) |
|
李山先生 |
|
杨义、顾青、张国星、陶文鹏先生 |
|
严平女士、曹维平先生 |
|
马银琴、杨子彦女士 |
|
会场一角 |
|
大会合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