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20日,“纪念杨公骥先生诞辰九十周年暨中国古代文学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香山饭店二层多功能厅举行。这次会议由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主办,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及北京语言大学首都国际文化研究中心三家单位协办。有来自全国各地五十多所院校和科研院所的63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四十五篇会议论文被收入《纪念杨公骥教授诞辰九十周年学术论文集》出版。举办此次会议是为了纪念中国当代著名的文学史家杨公骥教授诞辰九十周年,深切缅怀他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文化史等研究领域做出的杰出的贡献以及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并探讨了当代学术界所面临的一些问题。
杨公骥教授从青年时代起就投身革命,在抗日战争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受了长期艰苦的革命锻炼,在五十多年的学术生涯中,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方法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中国古代文学,取得了多方面的创造成果,特别是在先秦两汉文学方面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研究道路。早在1948年,由他主持的吉林西团山新时器遗址考古发掘,就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以及郭沫若先生的赞赏。他在五十年代出版的《中国文学》(第一分册)已成为这一领域的学术经典,至今被人们广泛引用,他在中国古代民俗学、古文字学、历史学、敦煌学等方面的成就在生前就得到了高度评价,在国外、国内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杨公骥教授成为国务院第一批学位委员会的成员,参与制定了建国后第一部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是新中国恢复学位制度后的第一批博士生导师。五十多年来他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其中培养了许多在学术上取得重要成就的新一代专家教授和学术带头人,对我们国家的学术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杨公骥教授将自己全部的心血和才华都献给了祖国和人民,他的学术成就、治学态度、治学精神,他为中国的学术事业和教育事业所作出的杰出贡献都值得我们学习和永远铭记。
上午大会开幕式由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主任赵敏俐教授主持,由首都师范大学纪委书记潘亮教授致欢迎辞,东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马尚教授、北京语言大学副校长韩经太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刘跃进教授、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副主任杨庆存教授、黑龙江省文联主席傅道彬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孙郁教授、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左东岭教授、杨公骥先生的女儿杨若木女士、黑龙江大学周蒙教授分别发表了讲话。
首先,潘亮教授在欢迎辞中高度概括了杨公骥教授一生所取得的突出成就,介绍了首都师范大学近十几年来的快速发展并感谢此次参与会议的代表们多年来对首都师范大学一如既往的支持。然后在讲话中,各位教授结合亲身经历回忆了杨公骥教授的生平以及他的学术思想、学术品格,谈到了杨公骥教授给自己的多方面感受和启示。
马尚教授认为杨公骥先生一生追求真理,坚持真理,信念不改,信仰不变,这对当今我们怎样塑造大学精神、承担大学的使命和责任、回归大学的宁静有深刻的启发意义。韩经太教授指出杨公骥先生是在特殊革命经历中锤炼出来的具有一代社会科学思想家追求的特殊学者。刘跃进教授表示,继承杨公骥先生的学术精神比单纯在感情上纪念他要重要的多。杨先生的学术精神遗产一方面表现在教学育人上,另一方面表现在学术研究上,杨先生做学问将研究有用的学问和研究有智慧的学问两者很好地结合了起来。杨庆存教授谈到他在读了杨公骥先生的学术成果之后获得的三点感受:境界高、思考深、创新多,并希望能通过这次会议继承和弘扬杨先生的学术精神,使今后的学界多出精品,多出经典成果,多出优秀人才。傅道彬教授指出杨公骥先生与一般学者不同的地方是他文学批评的理论功力和超乎众人的思想深度。思想是独立人格的灵魂,是自由学术的基础,有了思想的支撑,学问研究者才不会变成以知识谋生的小贩、以文化牟利的商人,更不是趋炎附势的无耻文人。在学术界功利主义越来越浓烈的今天,重温杨先生的话很有必要。孙郁教授感慨地回忆说杨先生的声音里有一种生命的温度,他作为一个古代文学研究者对中国当下的关怀是今天学人很好的参照,杨先生的人间情怀,对现实的批判,焦灼的忧患意识都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左东岭教授深情回忆了自己虽未曾和杨先生谋面但是和杨先生却有很深的缘分,并重申了傅道彬教授的看法:一个教授首先是个思想家。杨先生正直的品格造就了他学术的独特魅力。杨若木女士说,作为子女,是父亲生命的延续,而作为学生和学生的学生,却是老师研究事业的延续。杨公骥先生的事业,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来从事社会科学、古代文学的研究,后来者一定会远远的超过前辈们,社会主义新文化将在他们手中完成。周蒙教授呼吁继承杨老师开创的学术事业,继承他的治学理论、治学观点、治学思想乃至于治学方法,发展杨先生的学说,在各自的岗位多做出贡献,以此来告慰杨老师的在天之灵。
大会合影之后由北京语言大学副校长韩经太教授主持了大会发言。在大会上发言的有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冯克正教授、高等教育出版社原党委书记彭治平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谭家健研究员、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陈复兴教授、北京大学傅刚教授、北京大学廖可斌教授、北京语言大学方铭教授、东北师范大学盛广智教授、逯弘捷教授等。他们主要谈了杨公骥教授在人才培养上做出的成就。发言人中有好几位都是杨老师亲自教授的弟子,他们深情回忆了当年亲聆恩师教诲的情景,总结了从老师那里学到的一生受用无穷的宝贵精神财富,还原了一个有血有肉、充满爱心、关爱后学、像慈父般的导师杨公骥老师的形象。逯弘捷教授则通过温馨的小事回忆了自己父亲逯钦立教授与杨公骥教授在东北师大共事期间虽然在学术上各持己见但情投意合的往来。
下午的学术研讨会分两场举行,第一场由李炳海教授和钱志熙教授主持,发言的有杜晓勤教授、吴相洲教授、孙绿怡教授、许志刚教授、郭杰教授、韩格平教授。第二场由傅刚教授和吴相洲教授主持,发言的有钱志熙教授、杨树增教授、姚小鸥教授、李洲良教授、张庆利教授。他们主要谈了自己或跟从杨老师学习或通过读杨老师著作所受到的影响和启发,并通过自己的亲身体会提出一些积极的建议,如韩格平教授希望大家认认真真读一些马列著作,认认真真读一些古籍原著,踏踏实实做点实实在在的工作,才有可能把杨先生开创的学术接过来传下去。钱志熙教授提出了在今天我们的学术应该怎么走的问题,指出要让学术更有活力首先我们的心要更虔诚,此外还要有广博的知识以及深刻的思想。李洲良教授针对当前文学史写作去理论化的呼声回应说,文学史的写作如果没有思想和理论的支撑,就只能是文学史料的碎片,有了理论才能把史料串成一部有生命力的整体。他认为当下文学史的写作应该提倡一种人文主义的理念。杨树增教授向大家汇报了《杨公骥传》的写作进展情况。
大会闭幕式由赵敏俐教授主持。赵敏俐教授首先感谢了协办单位对会议的鼎力支持,感谢在座的各位代表来参加这次会议,其次感谢了各位发言人对杨公骥先生的生平事迹所作的深情回忆,对杨先生的学术成就、人格和人品所做的高度评价。举办这次会议,既是为了纪念杨公骥先生,为了感激杨先生的培养之恩,更是为了弘扬中华学术,提高自身的学问修养,提高我们的人生境界。为此,我们大家更应该抱着尊敬的心情,向所有的前辈学者学习。学术的事业就是薪尽火传的事业,我们要把前辈学者追求理想的精神,连同他们的学问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与会学者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