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系统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术活动
第九届中国古代戏曲学会学术年会暨纪念
一、关于戏曲史研究。关注戏曲起源与民间戏曲形态,从宏观角度描述古代戏曲的演变发展。相关论文对优戏、乐舞、百戏、说话与戏曲生成的关系,从戏剧发生学和戏剧形态学的角度做了积极地思考与探求。学者或从《大武舞》、《公莫舞》考察中国戏剧的早期形态,或从金元民间散曲分析散曲早期的形态特征,或从故事题材分析“说话”在戏曲发展中的桥梁作用。对于近世戏曲发展,相关论文涉及乾隆以来会馆演剧对昆曲的影响、民国时期易俗社改良秦腔的贡献、省港班变革粤剧的影响、河南鹤壁白龙庙及其戏台考察,在不同程度上丰富了对戏曲史的认识。四川大学丁淑梅的《扬州设局查办戏剧违碍与清代禁戏的制度化》则揭示了清代禁戏的制度化进程对于戏曲形态裂变的影响。在对戏曲史溯流探源的同时,与会代表还积极涉入戏曲史料的扎实考辨。河南省社科联胡世厚《白朴晚年生活与卒地考》、黑龙江大学杜桂萍《论蒋士铨与乾嘉时期戏曲家的交往》、扬州大学黄强、许建中《清代四曲家考辨》、南京师范大学陆林《陈登原〈金圣叹传〉的学术贡献及缺憾》等论文,抉幽发明,显现了注重实证的朴素学风。此外,学者还评析了《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品花宝鉴》、《红雪楼九种曲》评批本的文献价值。
二、关于戏曲作家作品研究。与会代表围绕各种类型戏进行了有益的研究。扬州大学董国炎的《元杂剧黑旋风戏与水浒戏》重在揭示水浒戏与水浒小说的互动关系。同时,包公戏、鬼戏、神灵托梦戏、才子佳人剧等都进入研究视野,体现出当代戏曲研究方法的多元取向。此外,学者还从明清女性作家的艺术建构、清代剧坛的男旦与男风、明杂剧与侠文化等多重维度观照明清戏曲的生存与传播。与会代表普遍重视个案研究,对经典作家作品做了更加深入、新颖的把握。关汉卿是备受关注的焦点,共有五篇论文。哈尔滨师范大学关四平的《关汉卿杂剧与散曲人生理想之比较》、集美大学苏涵的《有关柳永风流的不同戏曲演绎——从关汉卿〈谢天香〉到王仁杰〈柳永〉》,分别进行思想分析与传播考察;还有的学者就《窦娥冤》的悲剧成因、《鲁斋郎》的背谬情节、关汉卿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多方探讨。王实甫、汤显祖也受到关注,学者从文学母体的演变、舞台表演形式、曲词语言风格等多个角度做出了深刻诠释。相关论文还围绕《汉宫秋》的反掠夺婚姻主题、《看钱奴》的历史真实、《改定元贤传奇》的雅化倾向、《桃花扇》的结构艺术、《长生殿》审美意象、姚华的戏曲理论,以及丁耀亢的戏曲思想等问题,做了新的论说。
三、关于戏曲文体研究。有关曲体、曲律等形式问题,是戏曲研究的一个难点,却也成为本次会议的一个亮点。与会代表提出了一系列极具延展性的学术命题,具有纠正前人弊端或者匡补前人疏忽的意义。南京大学解玉峰的《“曲牌”本不分“南”、“北”》挑战了众所周知的曲学常识,黑龙江大学薛瑞兆的《论古代戏曲的格律》清理了古代戏曲格律的特征,东南大学徐子方《明杂剧曲体论》还原了明杂剧曲体的演变过程,湖北大学朱伟明的《略论吕天成〈曲品〉之文体观》推衍了《曲品》蕴含的传奇文体观念。同时,西北大学贾三强的《论元杂剧的案头派》对于“案头派”的理论定位,华侨大学马华祥与东华理工大学黄振林关于传奇“声腔”的争鸣,另如对“骈俪派”、“脚色制”、“口彩语”、“演述时空”等问题的研讨,从不同侧面对戏曲文体的内部机制与外部表现探幽穷赜,具有文体文类研究的意义。此外,学者或通过《永乐大典戏文三种》考察早期南戏的民间形态,或依据
四、关于戏剧比较研究。有关少数民族对中国戏剧和戏剧音乐的贡献,汉族和少数民族戏剧的比较,本次会议也有较为突出的表现。陕西师范大学李强的《解读辽金时期的中国古典戏曲文学》以破除民族文化偏见为出发点,对辽金戏曲给以高度肯定。山西大学许并生的《元代文化误读与元杂剧艺术形态》指出容纳与并存是元代的文化精神,在草原文化的背景下考察元杂剧原初的剧本形态。贵州民族学院庹修明以贵州德江土家族傩堂戏为例,阐释了傩戏的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重庆师范大学谢真元比较南戏《刘知远白兔记》和藏戏《朗萨雯蚌》的文化心态。湖北民族学院郑泽红探析恩施土家族傩愿戏悲剧精神。学者扬弃传统文化中狭隘、乖谬的因素,提供了广阔的民族视野。中外戏剧比较是戏曲研究的薄弱一环,学者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思考。武汉大学孙向锋的《中印古代戏剧“逼肖”说辨析——以“丑”为例》指出中国戏并非输自印度。
五、关于戏曲理论研究。对于戏曲理论的探讨更趋新颖而多元,投注了鲜明的当代意识与人文关怀。虽然这类文章不多,但体现了学者在更宽广的学科背景下对古代戏曲特点和发展方向的关注和思考。上海戏剧学院张福海的《传统·剧统与创造》主张在创造中获得生生不息的生命。江西财经大学骆兵的《国学视阈下的李渔戏曲创作与理论初探》将戏曲纳入国学范畴。扬州大学陈军《论“十七年”戏曲改革的新文人模式》阐释“十七年”戏曲改革蕴含的人文内涵和文学价值。上海师范大学王奕祯则论证中国传统戏剧的自觉,认为传统戏剧自觉分为娱乐自觉与艺术自觉两个阶段。针对古代戏曲的当代转型与现实价值,学者提供了古典戏曲在当代语境下生存与传播的新视角。河南大学张大新的《对“非遗”语境下曲剧艺术传承机制的几点思考》思考“非遗”语境下曲剧艺术的传承机制。西北大学高字民探讨当前戏曲的景观化倾向,指出应面向未来求得良性的可持续发展。新加坡学者蔡曙鹏则以几部经典剧目的新式演绎为切入口讨论古代戏曲的当代转换。
会上,山东大学
您是第 12199584 位访问者 备京ICP备:06036494号-20
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 《外国文学评论》编辑部
电话:010-85195583(周二、周三) 邮编:100732
本系统由北京博渊星辰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电话:010-63361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