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系统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术活动
作为中国文学重要组成部分的近代文学,对于重构民族文化、重塑国民心理有着其他阶段文学所不可替代的意义。2011年11月5日至7日,由山东省近代文学学会主办、烟台大学人文学院承办的“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暨山东省近代文学学2011年年会”在美丽的海滨大学——烟台大学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近50位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围绕“近代小说、诗文研究”、“近代女性文学研究”、“近代地域文学研究”、“开埠以来的烟台文学研究”等主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本次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30余篇,论文总体呈现出选题新、见解新、角度新的特点,并在近代女性文学研究、近代诗文小说研究方面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就。
首先是角度新。相对于古代文学与现当代文学研究,近代文学的研究是薄弱的,这是不争的事实。近年来,随着学界文学史观念的不断变化,近代文学研究受到了古代文学与现当代文学研究者的普遍关注,古代文学和现当代文学的研究观念与方法也随之被注入了近代文学的研究之中,这直接促进了近代文学研究对象与面貌的出新,使近代文学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本次会议在近代文学研究领域上有了新的拓展,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刘召明的《王国维、胡适文学史观与文学史研究方法比较论》运用文学研究中的比较方法,对王国维、胡适这两位同时期著名的文学史家进行研究。论文以《宋元戏曲考》和《白话文学史》为中心,比较了二人在学科视野、文学史观和文学史研究方法三个方面的异同,这些异同既反映了一代学人在文学史学科初创时期各自的深刻识见,又彰显出文学史学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遭遇。论文对于理解二十世纪初期文学史研究由传统向近代转型的特点,厘清中国文学史学科的发展综绪,建构民族特色的文学史研究体系,具有重要的学术史意义。张彩华、阎佩佩两位研究生提交的《简论刘师培<搜集文章志材料方法>之得失》一文,通过精读刘师培的《搜集文章志材料方法》,并结合刘师培《中讲》一书,对刘师培的文学史观及其编写文学史的方法进行考察,并得出这样的认识:刘师培特别注重文学史的变迁,即“文学史者,所以考察近代文学之变迁也”。两位研究者从文学史的编搜史中选定刘师培作为研究对象,表明论者对当今文学史编撰问题的思考,试图从前人的成败得失中寻求一种更为科学的文学史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思路是值得肯定和提倡的。本次会议涉及近代文论研究的文章较少,但是孙晶的《近代文论领域之“陶谢”论初探》一文立意新巧,作者在近代文论史的阅读当中,勾勒出贯穿整个近代诗文理论中评陶论谢的闪光之语,分析了近代文论中“陶谢”论的独特之处及其在近现代文论体系中所具有的价值。文章不仅有助于我们加深对陶谢研究的解读及传承理解,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中国近代文学的历史地位。
研究选题新的另一个表现是对山东报刊资料与报刊学术资料的关注。虽然对报刊资料的关注在近代文学研究领域已将近二十年,但研究者多数将目光集中在那些发行于大城市的著名报纸,而山东本土的报刊尚未进入学界的研究视野。本次会议上,李日、郭春香的《辛亥革命时期的<之罘报>述论》以及付洁的《从1903年入手解读<胶州报>》两篇论文弥补了这个缺憾。近代山东是中国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甲午海战、中德胶州湾事件、义和团运动,直到“五四运动”,山东都处于风口浪尖,但是山东在近代思想界、舆论界、文学界的建树与山东的大省地位和所处的中西对决的角色不相称。其中的原因是什么?是否我们研究的缺失导致山东舆论思想界的建树不被人知晓?这些问题都要通过彻底了解本土报刊才能得到解决。这两篇论文无疑是一个可喜的信息。在分组讨论会中,两篇论文更是引起了与会者热烈的反响,大家一致认为,对山东省本土报刊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近代文化史上山东人是如何引领舆论导向的。此外,本次会议亦出现了另外一种运用报刊资料进行文学研究的新形式,即:将二者合理结合在一起。郭浩帆的《近代报刊上的红学史料》以及郭浩帆、薛超睿的《读〈红楼梦诗〉作者朱瓣香生平创作小考》即是利用报刊寻找史料的另辟蹊径的可喜收获。晚清有“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的说法,关于《红楼梦》的评论以及传播史料,报刊上定然不少。郭浩帆等人的方法应该说开启了研究《红楼梦》在近代传播的新路径。
第二,角度新、见解新。在文学史研究中,对于同一个文学现象,在不同时代和不同的研究者眼中,解读起来总是会有不同的角度和见解。本次会议上关于《玉梨魂》研究的3篇论文,就很好地体现了文学研究的这一特点。长期以来,学界对徐枕亚《玉梨魂》的评价都是批评大于褒扬,但是本次会议所提交的3篇论文却对这一骈文小说奇作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重新定位了《玉梨魂》在近代文学史乃至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再现了这部小说名著的研究价值和美学价值。李宗刚的《〈玉梨魂〉:爱情悲剧和人生哲理的诗话表现》一文,从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的意象、以才子佳人为主体的悲剧叙事、徐枕亚的道德宣教三个方面论述了《玉梨魂》的诗话品格,为我们呈现了《玉梨魂》的美学风格和艺术魅力。其对作品的解读十分准确而又深刻,既符合小说文本的实际,也符合我们作为读者的阅读感受。论文的亮点还在于一反研究的常态,从积极的一面对《玉梨魂》迅即流行的原因进行了解析,肯定《玉梨魂》为当时国人情感觉醒在文学上的折射,并且认为《玉梨魂》以其深刻的反对礼教的文化立场、深度的人生哲理、浓郁的人文情怀和源远流长的诗话品格,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具有深刻的熏染意义。王国伟的《对骈文小说奇作〈玉梨魂〉的文化解读》一文,重在从骈文角度解读《玉梨魂》的写作方式和文体意义,对小说的文本价值予以极高的评价。文章从《玉梨魂》的叙事结构、情节模式、心理描写三个方面展开论述,认为其在这几个方面均突破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从而契合时代与社会的形势,反映了时人的心理需求。文章同时指出,《玉梨魂》的转型虽然失败了,但它对于五四小说以及其后小说发展所提供的参考意义和价值值得我们认真思索。侯桂运的《用抒情法以叙事——论〈玉梨魂〉的艺术特色及其小说史地位》则从“用抒情法以叙事”的角度研究分析了这部作品,论述了《玉梨魂》畅销不衰的原因,为我们重新确定其艺术特色,重新审视其社会影响添加了新的资料。
近代是女性文学崛起的时代,自郭延礼教授对近代女性文学研究较早给予关注之后,该课题近年来逐渐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今年正值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在全国各地隆重纪念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下,辛亥革命时期的女性文学研究也成为本次会议讨论的热点。本次会议共收到关于近代女性文学研究的论文5篇,透露了学术界对近代女性文学和女性问题的关注。朱秀梅的《“我”的出走与回归——晚清新小说女性形象分析》以晚清新小说《孽海花》等文本为切入点,研究在风云激荡的大时代中,社会对于妇女解放运动这一话题的认识。作者通过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分析了由于晚清社会的变革更多地注重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因而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压倒了对人的自我的关注。作者由此得出结论:尽管这些小说都是举着妇女解放、妇女自由的旗帜,但是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尚未具备真正的自我意义。赵华的《晚清小说对妻子的理想建构》一文,认为在夫妇伦理结构发生变化的基础上,晚清社会的妇女运动虽然使女性形象和地位获得了新的再生与重塑,然而本质上女性的雌伏状态并未得到改变。文章对于现今理解妇女的历史命运与身心发展亦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赵文静的《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知识妇女群》从历史学角度,考察了近代知识妇女群体出现的历史进程、女权主义兴起的背景和原因,并对知识妇女群体进行了个性化的描述。刘青青的《近代中国女性译者群体及其文学翻译活动概述》在叙述方法上与赵文静的文章有相似之处,从材料出发,叙述近代在翻译文学领域内妇女的成就,为我们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阎一菲的《从“佳人”到“俊友”——论〈品花宝鉴〉中士旦交往模式之转变》对近代士旦交往模式的转变进行了研究,虽然不是专论女性形象的论文,但是其论述的思路却与以上诸文有异曲同工之处。
此外,关于小说文体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季桂起的《论清末民初小说的体式变革》以清末民初的短篇小说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它们在叙事结构、叙事方法、叙述体制、叙述视角等方面的变革,肯定了清末民初短篇小说在中国古代小说体式向现代小说体式转型中的先驱地位。张兴的《浅析林译小说的拟古文体》一文同样是关于近代小说体式的研究论文。林纾是近代史上第一位把西方文学作品大量介绍到中国的卓越而独具特色的翻译家。论文选取林纾的“拟古文体”作为研究的切入点,论述了拟古文体形成的原因和特点,将林纾作为传统文学的终结者和新文学的启蒙者介绍给我们,丰富了我们对于近代小说翻译与创作的认识。刘琦的《中国近代“新小说”的先驱——〈清末时新小说〉简介》一文,是关于《清末时新小说》的研究介绍。刘丽霞的《近代来华圣母圣心会士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评介》一文,研究近代圣母圣心会士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和评介。两篇文章都是在近代西学东渐的大潮中研究当时的文学现状,有个案分析的典型意义。
本次会议收到关于近代诗文研究的论文有4篇。作为“辛亥革命”第二功臣的黄兴,历来被学者作为一个军事家、革命者的形象进行研究,而孙之梅《独立苍茫万方难——黄兴的诗人情怀》一文却为我们挖掘出了黄兴的“诗人”形象。论文通过对黄兴抒情性诗词的深刻解读,为我们展现了他苍茫独立的形象及其诗人情怀,丰富深化了学界对黄兴的认识和理解。胡全章的《高旭与晚清诗界革命》一文,从报刊中寻找高旭诗歌的第一手资料,考论其与诗界革命的关系,是一篇论证充分、见地准确的论文。尤其是文章提出的应以研究对象诗歌的第一次问世为研究资料,慎用研究对象本人或后人汇总之后的总集资料的观点,对于近代文学乃至中国文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胡峰的《诗界革命:现代新诗语言追求的先声》一文,将诗界革命放在近现代新诗变迁的长时段中进行考察,以语言的变迁为中心,抓住了诗体变迁的核心:即诗界革命是现代新诗的先声。论文视角新颖,视野开阔,是分析探讨诗体变迁的一篇见地明确的论文。姜维枫的论文《〈漫游随录〉形象双向多元言说》虽然论述的是一个老问题,但是论者摈弃一般论者的习惯,通观《漫游随录》,结合王弢一生的经历,用形象学的理论给以阐释,别出新见。
本次会议收到的论文还有刘东方、刘伟的《“同人”与“翻新”——论近代的翻新小说与当下的同人小说的承接关系》。这是一篇将当代文学与近代文学联系起来进行研究的很有见地的文章。作者敏锐地发现近代小说翻新的特征,并就此现象进行了长时段的思考,联系当今的同人小说,论述了二者之间的承续关系,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很高的学术价值,为学界当下的学术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课题。赵红卫的《论“经世致用”的价值观与易代之际的山东世家大族——以明清时期安丘曹氏为例》是关于明末清初山东世家曹氏家族的论文;周丽娜的《“世俗之神”的智性审视——鲁迅小说中金钱话语的意蕴分析》,是关于鲁迅小说中金钱话语意蕴的论文;赵双花的《现实斗争中的激进与回旋:路翎抗战小说新论》是关于抗战时期路翎小说的论文。这些论文观点新颖,论证充分,展示了学者们深湛的研究功力,丰富了本次会议的议题。
最后需要隆重介绍的是郭延礼教授的《中国近代文学的历史地位——兼论中国文学的近代化》,此文长达3万余字,是郭先生多年来对近代文学研究思考的结晶之作。文章肯定了中国近代文学(1840-1919)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必须坚持它在中国文学中的历史地位。文章向我们介绍了中国近代文学正被有意无意地消解的命运,详细解说了被消解的几种方式:不科学地处理中国文学史的分期;将一些自定的标准作为区分近、现代文学的理论根据;将近代主流作家纳入现代文学的范围。针对这些消解方式,郭先生提出了自己的质疑和意见。郭先生的文章主体以西学东渐为关照,将80年的近代文学系统地划分为萌生期、发展期和完成期三个时期,并详细论述了每一时期的特点和成就,以及不同时期对中国文学发展的突出贡献。文章批驳了当前近代文学研究界所存在的一些不良倾向,强调了中国近代文学史是一个独立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独特的历史贡献。郭先生的论文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中国近代文学的重要地位,对于推动学界自觉加强对中国近代文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次会议还进行了山东省近代文学学会第四届理事会的换届选举,产生了以郭延礼教授为会长的新一届理事会,并召开了第四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我们相信,本次会议取得的学术成果、提出的学术思考,必将对中国近代文学的研究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开幕式
您是第 12199625 位访问者 备京ICP备:06036494号-20
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 《外国文学评论》编辑部
电话:010-85195583(周二、周三) 邮编:100732
本系统由北京博渊星辰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电话:010-63361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