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24日至25日,由中国屈原学会和湖北文理学院共同主办的“2012年中国宋玉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屈原学会湖北文理学院宋玉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湖北襄阳湖北文理学院隆重举行。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中国传媒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光明日报》、华中师范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湖北社会科学》、信阳师范学院、湖北文理学院等诸多单位的20余位知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衷心祝贺中国屈原协会湖北文理学院宋玉研究中心的正式成立,中国诗经学会、湖北省荆楚文化研究会也分别发来贺信。与会专家、学者在两天的会议日程里,围绕宋玉研究中心主任刘刚教授的《中国屈原学会湖北文理学院宋玉研究中心2012至2015年工作规划》,针对宋玉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宋玉研究与襄阳区域文化的学术提升、宋玉研究与湖北文理学院古代文学学科建设、宋玉研究中心工作规划的可行性等会议主题,进行了热烈地讨论。
刘刚教授在《中国屈原学会湖北文理学院宋玉研究中心2012至2015年工作规划》中提出宋玉研究中心2012至2015年的工作规划为:一、搞好学术队伍建设,打造一支宋玉研究的专业团队。二、夯实学术基础,在三至五年内打造宋玉基础研究的三项精品工程:1、在2012年、2013年完成《宋玉研究资料汇编》。2、在2014年完成《宋玉集校注》。3、在2012至2015四年间,利用《宋玉研究资料汇编》与《宋玉集校注》编写的间歇时间,完成在湖北、河南、安徽、湖南等地的宋玉轶事、遗迹的田野普查工作,写出一份具有科学考古和民俗文化价值的调查报告。三、抢占学术前沿,开拓宋玉研究的新领域。把研究视野聚焦到宋玉作品与先秦楚文化的关系上来,在先秦楚文化的背景中研究宋玉及其作品。四、创建宋玉研究网站,搭建宋玉研究的学术交流平台。五、做好宋玉研究的学术资源储备,为襄阳城市文化建设服务。
中国人民大学的李炳海教授认为,第一,刘刚教授的工作规划既宏伟又扎实,尤其把资料性的工作放在首位,是确保宋玉研究中心能够持续发展一个根本性的建设。第二,宋玉研究领域还有很多可待开拓的空间,如刘刚教授拟定的宋玉与先秦楚文化关系的研究思路,就具有很强的学术前瞻性。李教授着重强调,在先秦楚文化中,宋玉与北楚文化的联系更为密切一些,这一点尤其要引者宋玉研究者的注意。北楚文化与中国文学的发展关系非常紧密,先秦时期许多重要学者如老子、孔子、墨子、庄子等均与北楚文化联系密切,其主要活动地域大多集中在北楚,而北楚文化的中心就在今襄阳、南阳一带。第三,宋玉研究还应把宋玉与其同时代人物联系起来如庄子,还应该把宋玉与其他典籍联系起来如《山海经》,还应在文献层面上把名物考证作得更扎实。这样,从文献和文字上,相关文献的梳理沟通上,才能把宋玉研究做得更大、更具影响力。
中国传媒大学的姚小鸥教授认为刘刚教授的工作规划很好,尤其是将研究视野聚集在宋玉与楚文化,尤其是与北楚文化的关系上。姚教授建议,湖北文理学院宋玉研究中心除了与湖北的高校合作之外,也应与北楚文化地域内的高校合作,如南阳师院,进一步扩大湖北文理学院的学术影响力。在纯粹的学术层面上,姚教授非常赞同李炳海教授的观点。而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姚教授认为应将工作重心放在以宋玉研究为主要内容的楚辞及楚文化研究上。宋玉研究与楚辞研究是不能分开的,各学科领域之间的碰撞和交融,一定可以产生出更多更具创造性的学术成果。除此之外,姚教授还建议刘刚教授应该给湖北文理学院的本科生开设与宋玉研究相关的课程,为宋玉研究培养更多后备力量。
中南民族大学文学院的罗漫教授指出,宋玉研究中心落户在湖北文理学院,又聘请刘刚教授担任研究中心的主任,这对于湖北整体的文学和文化研究以及学术交流而言是一件很好的事情。罗教授认为宋玉研究应该分为三个层次:一、有历史依据的宋玉研究。这从现有文献资料来看有一定难度,因为《史记》关于宋玉生平的记载很简略,只能寄希望于今后的出土文物和出土文献。如果能够在这方面有所突破,那么宋玉研究将有更扎实的基础和学术成果。宜城是宋玉的故里,宋玉研究应与湖北省考古工作结合起来,通过出土文物和出土文献来证明宋玉的活动区域和历史遗物。二、有文献依据宋玉研究。有文献依据的宋玉研究不一定是历史研究,却是宋玉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和主攻方向。就目前而言,与宋玉相关的文献研究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如作品的辨伪、生平的考证等。刘刚教授在他的工作规划中,已经明确地提出了这些问题。三、有心理依据的宋玉研究。如关于宋玉故里的问题,学界、社会争议很大。对于从事宋玉研究的学者而言,除了从学术层面上做出科学合理、令人信服的判断之外,还应从心理需求的角度给这些争议的声音予以一定的尊重。另外,罗教授还认认为宋玉研究不应该忽略与越文化的因素。在楚文化之前,越文化也曾经在楚地流行,如《越人歌》就产生在长江中游,与楚辞的产生有一定的联系,再如《高唐赋》、《神女赋》有明显的越文化痕迹。可见,越文化也是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在宋玉研究的过程中,既要考察楚文化的影响,要考虑到长江中游一带是一个多民族文化融合、交汇的区域,其它文化因素必然也会对宋玉的创作产生影响。总之,从事宋玉研究时应把目光放得更远一些,把研究背景挖掘得更深一些。
华中师范大学的蔡靖泉教授认为,从刘刚教授的四年工作规划可以看出,他于此花费了很多精力,思考得很全面和周密,尤其从基础资料的整理工作做起,工作量很大,在四年里能够完成这些工作,必定成就斐然。蔡靖泉教授非常赞同刘刚教授从楚文化入手来研究宋玉,进一步抢占学术前沿,开拓宋玉研究的新领域的研究工作规划。蔡教授认为,楚辞研究当然离不开楚文化,宋玉研究应当于与襄阳文化,尤其是宜城文化联系起来。襄阳地区的考古发现就为楚文化研究提供了许多新的宝贵的文物和文献资料,如余岗楚墓、沈岗楚墓、九连墩楚墓等,宋玉研究者应该把这些楚文化资料有效地利用起来,才会在研究上有所突破。蔡教授还提出,应当重视“上博简”与宋玉研究乃至楚辞研究的关系。至于“清华简”,其真伪尚待考证,姑且不论。另外,宋玉研究中心还应该吸纳一些襄阳地区专门从事文博考古研究的专家,使研究成员的专业结构更加完善,以便充分发挥自己的地域优势。还有,宋玉研究还必须明确以下问题,如宋玉如何影响中国文学史的发展?宋玉在中国文学史上具体产生了哪些影响?比如宋玉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对中国后世文学人物塑造的有何影响?
清华大学的廖名春教授认为,学界对宋玉及其作品进行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但是以前学界对宋玉研究重视不够。廖先生建议,宋玉研究中心可以就宋玉研究可以申请国家项目,甚至国家重大项目。因为宋玉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规模不大不小,非常适合申请国家重大项目,具有很强的现实可操作性;再加上目前学界对于宋玉的研究还比较薄弱,亟待加强。地方高校能够在这些方面有所建树,也是一个榜样。其次,宋玉研究应该进一步客观化,应该将其与楚国历史、楚地文献如楚简联系起来,进行实证性的研究。蔡先生前面讲到的“清华简”,其性质与“上博简”其实是一样的,它的真实性是无可质疑的。原因有三,第一,“清华简”与“上博简”都不是出土文物。第二,二者均从香港购入。第三,学界普遍认为“清华简”是真实可靠的。因此,“清华简”也应该受到楚文化、楚辞和宋玉研究者的重视,并加以利用。廖教授认为,随着楚史研究的深入,可以尝试对宋玉作品进行断代。并且,随着楚地考古文物的不断出土,对楚文化、楚辞及宋玉研究都意味着黄金时期的到来。
北京大学的杜晓勤教授说,刘刚教授的研究计划很令人振奋,构想很全面。杜教授同意廖先生的看法,他认为如果把宋玉研究作为一个点,在两三年以后,以刘刚教授为主持人,再吸纳湖北、河南等地相关研究的学者组成一个课题组,完全可以申报一个全国重大社科研究平台。其次,宋玉研究中心的研究队伍除了吸纳从事文学、文化学研究的学者之外,还应该吸纳专门从事古汉语、古音韵学、词汇学研究的学者,尤其是从事楚地语言研究的学者,这样可以立体地、多角度地共同解决中国学术史上一些疑难的问题,比如《招魂》的真伪问题、宋玉作品的真伪问题,虽然不一定能得出定论,但至少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供新的启发,从而使宋玉研究乃至以宋玉为中心的北楚文化研究在学术上有所突破,产生新的学术增长点。第三,宋玉研究中心应该尝试采用以书代刊的方式,出版学术研讨会的专门学刊,或者在中国楚辞学会的带领下出版宋玉研究专刊,来扩大宋玉研究在学术界的影响。第四,刘刚教授提出的网站建设很有意义,可以借鉴现有的文学研究网站的成功经验,如社科院文学所的中国文学网,国学网、唐代文学研究网、中国李白研究网等,可以把海内外所有宋玉研究、楚辞研究的资料上传到网站上,包括宋玉研究资料、资料目录索引、研究者资料等,并不断更新,这就需要一个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出身的人员来专门负责网站建设工作。这无论对于宋玉研究还是湖北文理学院,都是一个可以提升学术品位和学术影响力的特别好的事情。总之,刘刚教授成为宋玉研究中心这个研究实体的主持人,可谓天时、地利、人和皆具,两三年之后宋玉研究中心一定会在中国文学研究界产生很大的影响。
《光明日报》的梁枢主编认为,首先,刘刚教授的四点工作规划内容非常详实,第一点和第四点其实具有相关性,应该把宋玉研究工作的推进与襄阳城市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同时也要吸取以前城市文化建设中重硬件,不重软件的教训,以免造成惊人的相似。城市文化建设应在策划、筹备阶段就要倾听学者的声音,接受学者的建议。对于襄阳市的城市文化建设而言,要想发掘宋玉文化资源,应该尽早从湖北文理学院宋玉研究中心寻求城市文化建设的学术支撑,尽量避免出硬伤。其次,宋玉研究中心这个基本的学术平台已经成功建立,除了学术研究之外,还应该衍生出更多的功能,如同姚教授前面所讲,最好给大学生开设《宋玉研究》这门课程,这门课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这样既可以教学相长,又可以培养后备队伍,如此便可以把宋玉研究与湖北文理学院的课程建设有效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为襄阳文化建设提供实实在在的文化支撑和支持。宋玉既然是襄阳人民的骄傲,那么襄阳的城市文化建设就应该让襄阳人民了解宋玉,让宋玉回归襄阳,这样才能让襄阳城市文化建设因独具特色而出彩。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王秀臣副编审提出,首先他特别同意廖先生提出来的楚辞研究春天时代到来的观点,因为在中国学术史上,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有这么多的出土文献,对楚辞、楚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研究空间,带来了很好的研究机遇。其次,宋玉研究中心的成立本身就显示了宋玉研究的意义。因为在中国学术史上,以一个人或一部作品作为研究对象也不是没有,但是不也是随便都能成立研究中心的,这也显出宋玉研究的意义。第三,宋玉研究成立以后,最重要的任务当然是学术研究,但作为一个研究中心,其意义和作用不仅仅在于研究,因为宋玉研究中心的人员是有限的,其更大的意义和作用应该在推动宋玉研究的进展,扩大宋玉研究的影响方面,发挥带头作用。所以,王教授建议宋玉研究中心应该主办一个关于宋玉研究的刊物,虽然操作起来困难很大,如刊号问题,但也并不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第四,宋玉研究中心的网站建设也特别重要,并且相对于办刊而言,网站的可操作性更强一些,可以参考《文学遗产》网站的建设经验,要把网站建设成为一个宋玉研究的资料库,把宋玉的传世文献、出土文献和相关的研究信息全部上传到网站上。虽然网站建设的工作量很大,操作起来也会面临诸多困难,比如要找到一个有责任心的既懂得宋玉研究且擅长网站建设的专职工作人员,就很不容易,但是网站建设必然会对宋玉研究工作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王教授说,我期待着宋玉研究的春天真的会到来。
信阳师范学院的金荣权教授认为,首先,在关于如何进一步推动宋玉研究工作的问题上,应该从以下三个层面把宋玉研究与地域文化,尤其是楚国历史文化结合起来:第一,应把宋玉研究与以襄阳文化为中心的江汉文化结合起来。第二,应把宋玉作品与中原文化尤其是淮河文化结合起来。因为宋玉的主要作品应该创作于楚国迁都之后,如《登徒子好色赋》之“下蔡”,就是今安徽凤台。第三,应从末世之音和末世文人心态的角度来研究宋玉作品。其次,在宋玉研究的拨乱反正问题上,鉴于目前学术界对宋玉过于抬高的现状,金教授建议宋玉研究者更应该以平和、公正的心态客观地评价宋玉,这也是深入研究宋玉必不可缺少的研究态度。第三,金教授建议宋玉研究中心应编纂一部《宋玉集集注与集评》,也可以考虑《宋玉研究论著提要》、《宋玉研究论著索引》、《百年宋玉研究经典论文集》等研究资料的编纂。第四,宋玉研究中心的网站建设很有意义,湖北文理学院应该投入相应的资金,把它打造成一个全面开放、免费的网站,以扩大宋玉研究的知名度。
首都师范大学的赵敏俐教授认为,宋玉研究中心的成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学术平台,它对于湖北文理学院的学科建设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国内学术界或者高校的发展来讲,全国已经建立了许多以地方名人为主的研究中心,而且许多高校为了学科建设和发展,也发展了许多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研究项目。但是如何真正做到出类拔萃呢?正如前面梁先生所讲,关键是如何把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赵教授认为,应该考虑如何把高校研究中心的建设与长远的人才梯队的培养结合起来。湖北文理学院现在已经有了学术制高点,有了宋玉研究中心,又有了刘刚教授这样一位国内知名的宋玉研究专家来主持研究工作,宋玉研究中心的学术委员又都是国内从事宋玉研究的知名学者。因此,赵教授建议,首先,湖北文理学院文学院和宋玉研究中心要有一个更为长远、更周密的学术发展规划,要培养出一个学术接班人和一个从事宋玉研究的学术人才梯队,继承刘刚教授的宋玉研究事业,且在三、五年之后能够独立,从而达到学术可持续性的发展。培养研究人才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件,高校学科建设的竞争其实就是人才的竞争。第二,学术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学术传统。对于从事地方文化与文学的研究者而言,无论是在学理的追求上,还是在学科目标的追求上,都不能仅局限于地方文化和文学,要考虑如何把地方文化和文学融入到国家学科发展的整体水平上来,切忌低水平、低层次的徘徊。因此,宋玉研究中心应该在学理方面探讨如何把宋玉的文学史上地位与襄阳文化上融入到中国学术发展的范围之内,探讨如何更好地为地方文化建设服务,这样,宋玉研究自然而然就有了一个高的起点。第三,对于湖北文理学院而言,要想把宋玉研究发展成为一个学术研究品牌,赵教授建议,湖北文理学院一定要不断加大对宋玉研究中心人员和经费等各方面的支持力度。
湖北文理学院宋玉研究中心副主任、襄阳地区的宋玉研究专家程本兴教授认为,宋玉研究中心的成立,有力地证明了宋玉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大量的史实表明,作为楚王的文学侍从,宋玉忠实地继承了屈原的遗志,坚持以文报国不动摇,为国为民进谏君王,人品高洁,其所创作的楚辞和赋作,不仅为中国文学史奠定了稳定的基础,而且极大地推动和影响了后世文学的发展。程教授强调,宋玉研究中心将进一步加强应用理论的研究,为“文化襄阳”和湖北文理学院的学科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另外,四川师范大学的毛庆教授也充分肯定了宋玉研究中心的工作规划;来襄阳地区的宋玉研究专家张法祥教授、姚守亮、余建东等人,也针对宋玉研究与襄阳文化建设等问题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最后,来自北京语言大学的中国屈原学会代会长方铭教授为此次盛会作总结性发言,他代表中国屈原学会祝贺宋玉研究中心的正式成立,希望宋玉研究中心能够真正成为宋玉研究的学术基地。同时,方铭教授肯定了专家、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所作的精彩发言,宣布由中国屈原学会和湖北文理学院共同主办的“2012年中国宋玉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屈原学会湖北文理学院宋玉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实现了推动宋玉研究工作的宗旨,取得了了圆满的成功。
会议场景
方铭会长与李本林副校长为宋玉研究中心揭牌
与会代表合影
作者简介:
胡小林(1976-- ),女,湖北襄阳人。2009年6月毕业于南京大学,获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学位,现为湖北文理学院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明清词学、明清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