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系统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术活动
一、戏曲文献研究。会议共收到该方面论文12篇。其中综论性论文3篇。台湾世新大学曾永义《论说戏曲文献资料之解读》以杜仁杰《庄家不识勾栏》、有关昆山腔、海盐腔资料以及北曲杂剧渊源资料之解读为例,阐明文献资料如果运用不得体,必然有损论文的成就;如果解读不明确,甚至于错误,必然小则无法给人信服的论述,大则导人于乖谬而不自知。日本东北大学矶部彰《清朝内府戏剧〈升平宝筏〉之研究》以《升平宝筏》之传存诸本为依据,详细考察了《升平宝筏》之制作目的,大阪本《升平宝筏》与元明戏曲之关系,内府本《进瓜记》与《升平宝筏》之关系,故宫本《升平宝筏》之改编及成立时期等问题。日本富山大学矶部佑子《略论节戏中的月令承应戏》围绕节戏相关问题展开讨论,阐明月令承应戏的演变和宫廷演出的特征。专论性论文9篇。北京师范大学郭英德《吴伟业〈秣陵春〉传奇作期新考》根据对相关史料的辨析,认为吴伟业在顺治十年(1653)九月出仕清廷之前,就已经借《秣陵春》传奇的写作,既表达了对故国眷恋的铭记,也包含着对新朝恩宠的感戴,这正是当时江南士子的典型心态。中山大学康保成《嘉靖本〈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存佚之谜》通过对文献目录的详细比勘,探讨了嘉靖本《永乐大典戏文三种》的存佚问题。南京师范大学陆林《金圣叹评点〈西厢记〉史实二题》通过对相关史料的考辨,认为金圣叹评点《西厢记》的批竣当在顺治十三年(1656)四月上中旬之际,刊行于四、五月间;深度参与该书评点的王斫山,是明代尚书王鏊曾孙王禹声的孙子,金批《西厢》中引其言论约二十三次。黑龙江大学杜桂萍《乾嘉时期学者胡重生平和杂剧创作考述》对清代乾嘉时期的学者兼杂剧作家胡重的籍贯、字号、生年、家世、婚姻及戏曲创作缘由、时间等问题予以全面而详尽的考述,补前贤研究之不足。黑龙江大学许隽超《清代戏曲家吕星垣作〈后红楼梦〉考》通过对相关材料的考辨,认定白云外史为清代戏曲家吕星垣,即《后红楼梦》的作者,并分析了吕星垣与《后红楼梦》两卷附录中提及的吴下诸子构隙的原委。华东师范大学李舜华《陈铎生平与家世发微》考证陈铎的生卒年月、家世背景及生平、著述,进而发掘陈铎文学思想的隐微所在。福建师范大学王汉民《唐英家乐考》对唐英家乐的构成及演出情况详加考述,补前人在此方面研究之不足。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赵春辉《汤显祖致赵用贤信札考》认为徐朔方笺注汤显祖致赵用贤三通信札的时间均有误,并据相关资料一一订正。
二、戏曲作家作品研究。会议共收到该方面论文9篇。台湾中央研究院王瑷玲《论夏纶剧作中之伦理意识与社会视野》以清代戏曲中“风教”观之重新崛起为相关问题之着眼点,探讨夏纶剧作在清中期戏曲剧作“风教”观之“事理化”与“世情化”之趋势中,所具有之独特的社会视野,与支撑其伦理现象观察的知识准备,乃至创作时与之配合的艺术思维。香港岭南大学司徒秀英《清代编剧家夏纶作品的思想探微》以功名心的“内燃”力量和自我鞭策力为论,从其人生去向的选择、儒道释思想的摄取、浙江学风文化的参与和疏远以及交游情况,探讨夏纶思想和剧作微言大义的关系。哈尔滨师范大学关四平《论关汉卿杂剧的超现实艺术思维》指出关汉卿的杂剧创作中能够巧妙地运用超现实的艺术思维与方法,这种思维方式与创作方法恰到好处的运用,使作者借以超越现实的束缚,以便在他所精心营造的戏剧艺术世界中实现他的富有真、善、美色彩的法治理想、婚恋理想与人生理想。黑龙江大学陈才训《论程煐〈龙沙剑传奇〉的文人特色》指出程煐在“以文为曲”创作观念指导下,在《龙沙剑传奇》的创作中借鉴八股叙事技巧,讲究针线密集,以比兴寄托手法来含蓄曲折地表情达意,寄寓其作为流人的幽怀深衷,崇雅避俗,用语典丽,这一切都使该剧呈现出显著的文人特色。台湾成功大学高美华《李渔传奇中文体之运用初探》以《闲情偶寄‧词曲部》、《窥词管见》之论,探求李渔的文体意识;再以其传奇《风筝误》、《比目鱼》、《巧团圆》三种为例,分析其中文体的安排与结构;并透过文体变异的内在机制,分析归纳他对传统文体的运用,探求各种文体互涉交融的轨迹。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凌筱峤《丁耀亢〈化人游〉中之“化”与“游”》从南杂剧《化人游》刻本的表现形式入手,考察该剧作为明季士大夫共同阅读空间的载体所展现的文人风貌。山西师范大学杨飞《仲振奎〈红楼梦传奇〉论略》认为仲振奎《红楼梦传奇》盛演不衰的原因不只是一些论者所说的“谱曲得风气之先”,还当与仲氏合理的改编与成功的再创作密切相关。杭州师范大学郭梅《“愿天下的热中人齐悟省”——从陈翠娜传奇〈焚琴记〉看现代新女性的女性立场》认为陈翠娜的《焚琴记》传奇体现了作者对婚姻自由的独特理解,也诠释了作者本人相异于同时代的其他知识女性的人生道路的选择。浙江大学徐永明《〈英语世界的汤显祖研究论著选译〉前言》对汤显祖戏剧在西方的传播与研究以及入选的十五篇论著作了简要的介绍。
三、戏曲史研究。会议共收到该方面论文6篇。其中3篇探讨戏曲起源问题。复旦大学陈维昭《戏曲起源问题的科学性质与哲学性质》认为“艺术起源”问题具有科学与哲学的双重性质,历来关于中国戏曲起源问题的探讨,并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的哲学性质,也即它的解释性的层面,这一方面的探讨却是我们正确理解中国戏曲起源问题的起点。四川大学丁淑梅《谶言瑞应•太乐雅音•俗乐杂爨——凤凰衔书伎摭议》详细考察了凤凰衔书伎由谶言瑞应缔结为太乐雅音,并逐步将歌舞装扮、杂技百戏、优伶谐谑融合起来,演为俗乐杂爨、优戏院本的过程,揭示了百戏伎乐在早期戏剧生成史上的意义,以及戏剧扮演活动与仪礼制度相依存的关系。河北师范大学高莹《汉魏六朝“招商戏”及其戏剧史意义》首次专题探究“招商戏”的由来、流变,还原早期宫廷戏剧发展的事实真相,揭示其潜伏沉没的原因和戏剧史意义。另3篇分别探讨古典戏曲与文人人格、供养关系、宗教文化的互动关系。山东大学孙之梅《明后期世情剧中文人人格与世情的互动》指出明后期世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文人人格变化的相对滞后导致其在科场、官场、情场的新世情中的困窘与冲突;另一方面则是文人人格的自觉调适,形成新的人格特点,或随波逐流,或玩世不恭,而后者正是典型的晚明文人人格类型。中山大学宋俊华《从供养关系看传统戏剧的城市化》认为作为社会分工的产物,戏剧需要供养,无论从仪式到艺术,还是从艺术到文化,传统戏剧的每一次变化都与其供养关系的变化有直接关系,也与其演出空间从乡村到城市、从传统城市到现代城市再到后现代城市的变化有直接关系。台湾亚东技术学院林智莉《以戏为佛事,可乎?——以晚明三个戏曲与宗教对话个案为探讨》藉汤显祖与达观的情、理之辩,屠隆与管志道的佛事、博名之辩及智达与信徒的传法、亵祖之辩,探讨晚明戏曲与佛教在融通过程中所产生的冲突矛盾与消解冲突后所建构的融通理论。
四、明清戏曲理论与批评研究。会议共收到该方面论文8篇。其中5篇从不同维度探讨了明清戏曲理论批评中的部分议题。中国人民大学朱万曙《论清代戏曲评点》从清代戏曲评点上承明代余绪而呈现出新的特点、评点形态上呈现出两极分化的面貌、批评指向发生了变化这三个方面,对清代的戏曲评点予以深入探讨。北京大学李简《论吴梅“家数”说的贡献》指出吴梅一方面对“家数”概念做出更明确的说明,强调“文字风格”与“代表作家”;另一方面则运用自己的“家数”概念分析曲家的创作、归纳曲家的派别,对元明清三代的曲体写作进行了全面的总结。黑龙江大学胡元翎《论明末清初小说戏曲观念的融通》指出万历到顺康年间是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文体观念相融现象最为明显和典型的时期,这主要源于一种视戏曲为“剧”,其叙事功能等同于小说的观念变化,因此戏曲批评中的某些提法及创作倾向中隐含着小说理念的影响,同时小说评家亦常借戏曲概念来欣赏评说小说。中国戏曲学院王永恩《对“才子佳人剧”概念界定的探讨》认为对于“才子佳人剧”宜采用较为宽泛的划分方法,只要符合了才子、佳人和作品的主体内容是讲述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等三个条件,就可以视之为“才子佳人剧”。黑龙江大学李亦辉《吕天成“当行”观探微》认为吕天成《曲品》中的“当行”观兼具“填词”与“作法”的双重意涵,但在具体阐释中以“填词”为主,以“作法”为辅;就“填词”而言,吕天成所执的是当行本色一体观,即文华与质朴的深层融会。另3篇系杜桂萍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明清戏曲宗元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南通大学张小芳《宗元观念与明代戏曲理论之关系论略》认为宗元观念对明代戏曲理论建构产生了深远影响,曲论家的戏曲史分期往往以当下创作“元代风味”的多少为标准,戏曲批评的若干原则和术语亦由对元代经典的品鉴中获得。黑龙江大学刘建欣《序跋中的“宗元”思想与明清戏曲选本》认为明清戏曲选本作为一种特殊的批评方式,在序跋、编选、评论等方面都表现出强烈的宗元倾向。黑龙江大学高岩《论宗元思想与明代戏曲的新变》以《西厢记》在明代的接受与引发的论争为例,探讨了明代曲坛的宗元倾向以及寻求新变的努力。
五、曲律曲谱研究。会议共收到该方面论文6篇。黑龙江大学薛瑞兆《论古代戏曲格律》提出并阐释了戏曲的内涵,围绕脚色、曲律、科范、道白等,探讨了古代戏曲的格律及其特征。河北师范大学杨栋《论南北曲在创生期的交流互渗》指出早在《张协状元》中南北曲的交流互渗已经开始,即使是在创生阶段,北曲也并非即“北地之曲”,而有南方音乐的成分;南曲并非纯然为宋词而益以南方村坊小曲,而有北地音乐的渗入。扬州大学许建中《元代南北合套研究》指出南北合套是中国古代曲学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它最初出现于元代,是元曲联套的一种特殊类型,对明清戏曲与散曲创作产生了极大影响。台湾师范大学颜秀青《试探南北曲之阴阳》择取周德清《中原音韵》与王骥德《曲论》所述阴阳之义,深入探讨了南北曲阴阳之异同。台湾新竹教育大学林佳仪《论冯起凤〈吟香堂曲谱〉之编辑意识及订谱流传》认为《吟香堂曲谱》开创南曲套式谱例,开创结合曲牌格律谱与戏曲工尺谱的谱式,并试图详细记录唱腔,在曲谱发展上有其开创意义。黑龙江大学魏洪洲《〈北词广正谱〉著作权归属研究》通过对相关资料的考辨,认为《北词广正谱》的主要著作权应归徐于室,而非李玉。
六、古典戏曲传承与推广研究。会议共收到该方面论文8篇。华东师范大学赵山林《论昆曲观众的历史变迁与现状》指出在晚明至清初,昆曲兼有“大众艺术”和“小众艺术”双重身份;昆曲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经过多方面努力,观众数量有所增加,而且呈现年轻化、知识化的趋势。新加坡文学馆蔡曙鹏《戏曲的现代转换:从〈南西厢〉与〈老鼠嫁女〉谈起》通过摇滚戏曲《南西厢》与新编粤剧《老鼠嫁女》这两个戏剧的对比,探讨古典戏曲的现代转换的不同实验模式,进而思考引起年轻观众与外国观众走近中华戏曲的策略。台湾大学林鹤宜《1980年代以来式微中台湾传统戏曲的保存与创新》从歌仔戏、其他本土戏曲、大陆戏曲三方面,评述自1980年代以来式微中的台湾传统戏曲,以及如何保存与创新等问题。台湾师范大学陈芳《书写跨文化:量度〈量.度〉》通过对“豫莎剧”《量.度》的改编策略的解析,指出改编作品可以视为一个独立存在的作品,蕴含主创团队所关怀的种种课题,并提供了跨文化剧场改编与演绎过程中的一些省思。台湾戏曲学院蔡欣欣《21世纪台湾剧坛〈长生殿〉传奇的文化展演》评述21世纪台湾剧坛对《长生殿》传奇的文化展演,探析改编者如何藉演剧活动表达自身的文化立场与人文诉求。台北艺术大学张启丰《新世纪戏曲跨域创作现象探讨》以歌仔戏《范蠡献西施》、《安平追想曲》为例,探讨新世纪台湾戏曲在编剧、导演等方面所体现出的跨域创作现象及其特色。台湾戏曲学院张旭南《戏曲现代化之转向——台湾京剧跨文化现象之研究》通过三位美国导演在台湾执导的京剧作品,探讨京剧的现代化转向及跨文化创作现象。
大会开幕式由黑龙江大学明清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杜桂萍教授主持,台湾世新大学曾永义教授、黑龙江大学文学院院长杨华教授、黑龙江大学校长张政文教授先后致辞,张校长向与会专家介绍了黑龙江大学和明清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的发展现状,感谢与会专家对研究中心的大力支持。闭幕式由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才训教授主持,台湾中央研究院王瑷玲教授、中山大学康保成教授、曾永义教授先后发言,就会议进行学术总结,并对当下戏曲研究的总体态势、发展方向和前沿课题等表达了见解。杜桂萍教授致闭幕词。
黑龙江大学明清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系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主要致力于明清文学与文献的研究与整理,拥有丰厚的科研成果和广泛的学术影响。此次研讨与交流将进一步加强中国大陆与港、澳、台地区及美、日、新加坡等国家的学术对话,推动黑龙江大学的学科建设与科研发展。
开幕式
开幕式会场
与会学者合影
黑龙江大学杜桂萍教授
台湾世新大学曾永义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郭英德教授
台湾中央研究院王瑷玲教
中山大学康保成教授
日本东北大学矶部彰教授
黑龙江大学薛瑞兆教授
台湾大学林鹤宜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赵山林教授
台湾戏曲学院蔡欣欣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朱万曙教授
台湾师范大学陈芳教授
南京师范大学陆林教授
复旦大学陈维昭教授
河北师范大学杨栋教授
山东大学孙之梅教授
新加坡文学馆蔡曙鹏教授
江苏师范大学李昌集教授
日本富山大学矶部佑子教授
《文学遗产》杂志社石雷副编审
黑龙江大学陈才训教授
小组会场(一)
小组会场(二)
闭幕式
您是第 12199686 位访问者 备京ICP备:06036494号-20
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 《外国文学评论》编辑部
电话:010-85195583(周二、周三) 邮编:100732
本系统由北京博渊星辰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电话:010-63361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