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术活动

第十届国际辞赋学学术研讨会综述

  由全国赋学会、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共同主办的“第十届国际辞赋学学术研计会”于20121010在贵州师范大学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包括港台并日本等国的70余位学者出席会议。会议开幕式由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易闻晓教授主持。贵州师范大学校长伍鹏程教授致欢迎辞,向与会代表介绍了贵州师范大学的发展历史。全国赋学会会长许结教授致开幕辞,指出辞赋研究要有深度,如黔灵山之深邃;角度应多样化,似天河潭之包揽;研究者须心胸博大,恰若黄果树瀑布之壮阔。全国赋学会顾问赵逵夫教授回顾了赋学会的历程,肯定辞赋研究及当代创作的丰硕成果,期望在赋学会在新一届会长的领导下人开创新的局面。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顾久先生发表讲话,介绍了贵州的历史和现状及其多民族地区的文化传承。

会议提交论文77篇,14人作主题报告,50余人参与发言,主题集中于辞赋理论、历代辞赋、文献考订、问题考证、辞赋语词、地域辞赋和辞赋创作诸方面。关于辞赋理论,南京大学中文系许结《论赋韵批评与写作规范》拈出唐宋赋格、赋话的押韵讲求,阐述了赋韵批评的方法论意义,开示了辞赋韵学研究的方向。陕西师范大学张新科《古代赋论在赋的经典化过程中的作用及意义》认为赋论在赋的经典化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其于赋论与创作的双重注重显示理论阐释的措实。泉州师范大学于浴贤《论晋人对汉代赋学观的接受》肯定汉人“宏丽”、“讽谕”的赋学观在魏晋的接受,具有理论史的贯通意识。湖北大学人文学院彭安湘《中古赋论批评形态之类型、特征与影响》认为中古赋论重“情”尚“丽”异于两汉依经立论并表现为多种批评形态,则明其隔代之异。台湾长荣大学陈韵竹《扬雄“辞人之赋丽以淫”之“辞人”义涵探析》认为“辞人”指宋玉以下辞赋家,而“骚”非文体,辨析甚明。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周泉根《释“登高能赋”》以考释的方法梳理了《诗》之赋、诵的演变过程,对于廓清赋体源流不无参考。

会议的一大主题,是对历代辞赋作家作品及相关文学现象展开广泛的讨论。关于跨时代辞赋的探讨,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蒲庆娜、刘朝谦《汉魏六朝辞赋女性形象对比及其内在演变》论述了汉魏六朝辞赋的女性形象及其符号化转换,后者尤具识见。延安大学霍建波《论汉魏六朝隐逸赋》阐发了隐逸文化原型并分类叙述隐逸赋主题,颇见清疏。兰州城市学院杨玲《历代赋中的“言医”叙写》以隔代四赋为例阐论“言医”现象及其文化成因,角度独特。台湾中国医药大学通识教育中心林佳燕《从〈文选〉鸟赋看内美与君国颉颃下的心象》归为伤弓之鸟、笼中穷鸟、知足小鸟三重心象,借此分析士人心路,颇有感悟。

关于屈宋辞赋,江苏教育出版社徐宗文《屈原——典型的“狂狷之士”》根据班固《离骚赞序》谓屈原“贬絜狂狷景行之士”作出正面评价并分析其性格弱点,运意独至。台湾明道大学国学研究所罗文玲《流动与延伸——屈原〈天问〉的哲思高度与诗歌美学》从阐释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指出《天问》的多重意义,颇资启发。台湾亚洲大学王晴慧《论屈赋的抒情式叙事手法—以离骚、九歌为主》论证《离骚》、《九歌》为叙事诗而非纯粹抒情,谅于旧说有所反拨。日本奈良女子大学谷口洋《浅论宋玉赋的叙述模式》考察宋玉赋与诸子、小说的关系,主张走出真伪纠结而关注作品的产生和结集过程,独开一面。泉州师范学院郑亚芳《〈招魂〉新解》从文本、文体考证《招魂》确系宋玉模仿屈辞,功力甚深。

关于汉赋的讨论,云南大学人文学院冯良方汉代赋家的琴缘、琴赋和琴心》类聚汉代有关琴的故事、赋篇及其琴韵雅俗,弥纶构结,得其条理。吉林大学文学院侯文学《都邑兴衰与汉魏晋赋山水之趣的演变》认为东汉中期以往都邑兴盛,都城赋以山水点缀,东汉中期以降庄园兴建,故士族钟情山水,赋亦作焉,考辨切实,识见洞明。楚雄师范学院中文系钱万民《神话元素成为汉赋一大特色的原因》指出神话元素在汉赋多见,盖于神话、楚文化多所取掠,是见阐幽发微。

关于司马相如赋,首都师大文学院踪凡《〈子虚〉、〈上林〉赋的分篇及其学术意义》力证相如《子虚》既献,因之改作《天子游猎赋》再奏,故《文选》断为《子虚》、《上林》为当,厘清公案,厥功可称。贵州民族大学文学院汪文学《夸目者尚奢——论相如赋产生的主客观因素》从历史叙述和作家性格说明相如大赋铺陈、颂赞与巨丽的主客观因素,大处着眼,得其关要。华侨大学文学院蒋晓光《太一信仰与〈大人赋〉的结构及影响》认为司马相如根据太一信仰构建《大人赋》的文本,并资考述解悟。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冷江山等《略论天子游猎赋对〈红楼梦〉创作的影响》认为《天子游猎赋》“述客主以首引”的叙述方式、上林苑的铺陈对《红楼梦》叙事与大观园描写产生影响,寻接坠绪,阐发幽通。

   关于魏晋南北朝赋,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王焕然《谶纬与魏晋南北朝赋》指出谶纬五德、祥瑞及其天文地理与魏晋南北朝赋的关系,廓开一域。台南大学国语文学系林登顺、阮玉茹《魏晋鸟兽虫鱼赋之情思意识述论》综述魏晋鸟兽虫鱼赋而抉其失意、避世、讽刺的情感呈现,宏细兼具。台湾中山大学中国文学系博士生朱春慧《曹植之〈洛神赋〉美学赏析》阐述了《洛神赋》的美学特色、文体特征及其神灵世界,固有体悟。山东理工大学齐文化研究院郭丽《徐干〈齐都赋〉内容之考察——以佚文为中心》自群书辑出《齐都赋》佚文,并引他书注释明其所述齐国地理、物产、宫殿、衣饰、宴饮等,以还此赋之旧,是属首功。台湾嘉南药理科技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孙嘉鸿《成公绥〈啸赋〉与道教行气术》就《啸赋》描写引申为道教行气术的关系,并称创获。湖南大学文学院郭建勋《论刘宋时期的辞赋创作》论述刘宋咏物赋、抒情赋因变及其题材形制转向,视域宏阔,条理贯通。西北师范大学赵逵夫先生《论李谐及其〈述身赋〉》对北魏李谐家世、生平、使梁意义及其《述身赋》首次进行了严谨的考述,标示学林。烟台大学孙晶《新世纪谢灵运诗赋研究述评》综合新世纪谢灵运诗赋研究的多维视野,指明其诗赋研究的可能空间,导人正途。台湾政治大学许东海《系谱•地图•谏书——陶渊明辞赋的归田论述及其文化构图》在辞赋归田书写的系谱中阐发陶渊明辞赋的文化构图意义,于陶赋研究别开一境,耳目一新。

关于唐代赋,香港树仁大学何祥荣《唐代辞赋的兵学思想考论》就唐赋言兵题材溯其兵家、礼仪之本,于赋题探讨更进一层。湖南工业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刘伟生《高宗赋坛与四杰的开拓之功》关注初唐四杰赋的题材新变、情感表达与律赋定形,于唐赋体貌可窥大概。台湾辅英科技大学陈金现《白居易江州、忠州赋的主要思想》从“互文”的相似性关联观察白居易赋的情绪导向,功在文本细读的综合梳理。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郝永《论朱熹的辞赋思想与创作》于朱熹赋学理论与创作一以贯之,阐明其理学本体和《诗》学本位,思辨为深。日本大东文化大学博士生山内良太《韩愈〈送穷文〉与扬雄〈逐贫赋〉的特点》分析韩愈《送穷文》的“主角”、“配角”并在扬雄《逐贫赋》找到“原型”,细微处颇睹深心。关于明清辞赋,泉州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翟勇《汤显祖辞赋特征述论》、湖南大学文学院刘再华《李慈铭辞赋述略》分别概述汤显祖、李慈铭赋的内容和写作特点,并于鉴赏良多识见。

关于辞赋文体学研究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韩高年《散体赋的句式实验与新诗体的产生》考察诗、赋句式及其音步构成,揭橥汉代诗、赋关系,深细切实香港珠海学院中文系李立信《齐言赋出于楚辞说》详考“骚体赋”虚字移位、消失而衍为“齐言赋”的过程,资于字句,考见大旨。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鲁洪生《〈诗经〉对赋体源起的影响》再证《周礼》“六诗”之赋及“不歌而诵”、“敷布其义”,是为赋体本从,以视汉儒之说,可资比勘。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王思豪《汉赋与〈诗〉之经、传关系刍论》从赋作引述经传考辨汉代传、论、赋的文体互混,自赋文本探明经学关系,益知切要。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马世年《先秦古赋体制例说》溯源“古赋”于《晏子春秋》诸书,固于文体因变,得其要义。台湾中国文化大学中文系黄水云《论唐代诗、赋间之书写关系——以竞技游艺题材为例》就唐代竞技游艺题材比较诗、赋描写繁简之别,并资生发,得其体要。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唐定坤《论汉魏之际诗赋文体的丕变》从语词运用考辨汉魏之际诗赋消长变化,颇具审识。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彭红卫《唐代试赋制度的嬗递与律赋的演进》从唐代试赋制度推论律赋演变,本于考实,旨归贯通。

关于辞赋版本、作家、作品及相关问题考述,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曹虹、贵州大学人文学院赵永刚《清代赋总集分期述要》综述康熙中后期、乾嘉及道咸以降赋总集要目及其选编的时代特点,对于清赋研究,指其津要。香港大学中文学院詹杭伦《〈枕赋〉及其源流考述》校订了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所藏金元瓷枕《枕赋》的若干字句并作断代,且考历代枕赋,源流有序。湖北大学文学院何新文、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陈开林《〈历代赋话校证〉勘误》对自己的校证成果进行勘误,表现出学者的严谨和对读者的责任,令人起敬。辽东学院中文系毕庶春《鸿都门赋考论》解读东汉鸿都门赋,并述先秦以来文士与民间俗赋,通达可观。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潘务正《〈国朝赋楷〉考》断《国朝赋楷》为胡浚所编,考证精密。四川文理学院文化与传媒系何易展《夏侯湛赋篇考述》详辩夏侯赋文字重出、题名变异而考定篇目,谨严效功。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曹胜高《云中君原型考》通过大量内外证据的的详密考证,指出《九歌》“云中君”的描写符合岁星特征,足备一说。延安大学文学院刘向斌《枚乘卒年与枚皋生年新考》斟酌史料,考证枚乘父子卒、生年,辨于疑似。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彭春艳《〈难蜀父老〉作年及司马相如生平新考》考定《难蜀父老》作于元狩二年六月至三年四月还蜀期间,并述相如生平,俱于文献细加辨析。香港珠海学院助理教授锺凤鸣《朱熹编注〈楚辞〉的时间及原因》抓住朱熹与赵忠定之变的关键线索,确考朱熹编注《楚辞》的时间和原因,亦善治丝。

本次会议一个突出的议题是辞赋语词考论。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易闻晓《〈文选〉赋用联绵字历时考述》本于语用,打通文学与语言界限,举例历述自《诗》、《骚》至魏晋赋的联绵字运用若干重要规律,开辟了文学与语言研究相结合的赋学研究路径。兰州大学文学院杨许波《论汉赋叠字运用的承与变》对汉赋袭用《诗》中叠字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和分析,显示了辞赋祖述的重要现象。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杨朝蕾《语言张力与萧纲赋的诗意呈现》从创作感悟出发,认为诗赋双向交流的创作形态使萧纲赋具有鲜明的诗化特征,并有解会。台湾政治大学博士生丁忆如《论司马相如〈长门赋〉的传播过程与音韵风格》分析《长门赋》押韵字的声韵调,藉以落实诵读的审美感受,亦资语言之学。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禹明莲《论辞赋创作中的联边字》从体物、图貌、用字考察赋用联边词现象,关注独到,并资启发。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王优《〈广群芳谱〉对辞赋语词的研究价值》考析《广群芳谱》所辑语词名物及其赋语引述,指出对于赋家祖述和语词考释的参考作用,不无裨益。

关于地域辞赋与接受研究,西北师范大学赵逵夫先生《论和宁与〈西藏赋〉——兼论〈西藏赋〉校注》对和宁及其《西藏赋》作了精约的考论,以广闻见。西北师范大学国学中心伏俊琏、李军《徐松〈新疆赋〉述论》考证徐松生平著述,并考《新疆赋》历史、地理、物产之属,考论兼善。南台科技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廖国栋《台湾咏物赋初探》就《全台赋》咏物题材进行分类,显示台湾咏物赋存世状况,厥功称巨。台湾嘉南药理科技大学儒学研究所欧天发《闽南语俗曲唱本中的赋体铺写》就闽南语俗曲句法论其铺写笔法,印证与赋相关,廓宽了赋学空间。南台科技大学通识教育中心王淑蕙《版本、流传与运用──夏思沺〈少嵒赋草〉与台湾赋研究》考述《少嵒赋草》在台湾自晚清、日治到民国的版本流传,备述周至。南通大学楚辞研究中心陈亮《〈楚辞〉在美国的传播与接受》介绍了美国学者有关《楚辞》的专著论文,归纳了美国学界《楚辞》研究的特点,可备参照。

本次会议拓宽了辞赋探索的空间,扩大了辞赋研究的队伍,促进了学者之间的交流,具有承前启后的重大意义。会议历时两天。在闭幕式上,韩高年、赵永刚、刘伟生分别作了小组总结报告。洛阳辞赋研究院孙继纲先生介绍了洛阳辞赋研究院概况,全国赋学会顾问万光治教授宣布了本届赋学会换届选举的副会长、常务理事、理事名单。全国辞赋会会长许结教授作总结发言,称赞辞赋研究学者年轻化,感谢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对于此次盛会的周密安排,对全国赋学会的近期工作作了部署。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易闻晓教授宣布第十届国际辞赋学学术研讨会顺利闭幕。

 

会议开幕式现场

全国赋学会会长许结教授讲话

全国赋学会顾问赵逵夫先生讲话

州师范大学校长伍鹏程教授致欢迎辞

贵州省人大副主任顾久先生讲话

与会代表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