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系统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术活动
2013年3月29日至30日,《文学遗产》二○一三年编委会扩大会议暨“古代中国:文学·文献·文化” 学术研讨会在安徽大学举行。会议由《文学遗产》编辑部主办,安徽大学文学院承办。与会的50多名编委及特邀专家分别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图书馆、上海古籍出版社、《文学评论》编辑部、《文学遗产》编辑部等科研机构、出版单位以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安徽大学等高校。会议开幕式由安徽大学文学院院长鲍恒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刘跃进研究员、所长陆建德研究员、安徽大学党委书记黄德宽教授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文学遗产》编辑部孙少华、刘宁、张剑、石雷四位责任编辑首先从各自编辑的学术领域近十年来的进展、问题及思考等方面向与会编委和专家做了汇报。
《文学遗产》的办刊定位和学术导向是本次会议重点议题之一。莫砺锋(南京大学)认为学术有自然形成的规律性,《文学遗产》不需要通过办刊发文的导向来引领学术的走向。吴承学(中山大学)强调编辑不要为了求新而妄谈引领学术而是要在理解学术史的基础上为学术服务。赵昌平(上海古籍出版社)认为《文学遗产》应该具备“问题意识”,关注学科发展出现的阶段性问题,而不是妄谈引领潮流。钟振振(南京师范大学)则认为《文学遗产》需要在引领学术与保留传统之间保持平衡。徐兴无(南京大学)指出《文学遗产》编委会上学科发展情况蓝皮书的发布已经体现出学科的引领力。杜桂萍(黑龙江大学)指出《文学遗产》总结学术的意识,积极介入研究的姿态,使它具有了学术评价的功能。陈大康(华东师范大学)希望《文学遗产》通过发布古代文学研究的进展和有待解决的问题以及录用、退稿情况来实现引领的目的。王秀臣(《文学评论》编辑部)强调刊物不要刻意引领,而应关注学界的热点与前沿,尊重学者的研究个性,增强服务意识。詹福瑞(国家图书馆)认为《文学遗产》应该包容不同才性的学者,融汇百家,真正成为古代文学界共同的刊物。韩经太(北京语言大学)建议《文学遗产》可以设立批评专栏,促进学术繁荣。
古代文学研究中文学、文献、文化探讨是本次会议又一重要议题。关爱和(河南大学)以中国近代文化精神对近现代文学所产生的影响为例说明文学研究要处理好古今中外的关系。莫砺锋指出学术研究需要百花齐放。无论是侧重文化学研究还是侧重文本本身的研究,只要研究的好,同样有价值。陈尚君(复旦大学)强调古代文学学者要在新文献的发现和利用方面有前沿的直觉,同时要回归文学,尤其是回归作家及其书写对象。赵昌平指出学者应真正读通、读懂现有文献,不能以文化研究代替文学研究。钟振振认为当下的古代文学研究更多是关注政治、社会等外部问题,忽视了文学的审美特质,造成了审美的缺位。当然在关注文学审美规律性的同时也要研究伟大作品的时代担当与人文关怀。陈引驰(复旦大学)指出文学研究从文学角度切入的同时要以开放的心态,打通文史,从而解决传统研究所共通的问题。沈立岩(南开大学)则强调古代文学研究应该回到文学现象本身固有的环境,而不应事先排除与之相关的非文学因素。沈松勤(杭州师范大学)认为由于古代文学研究对象具有特定的身份特征,需要用“合合之学”的方式加以关照。而且忽视文学以外的因素,无法完成对文学理论本身的建构。傅刚(北京大学)指出古典文学研究必须对文献有正确的观念和态度,同时要对出土文献多加关注。王兆鹏(武汉大学)指出当下古代文学研究呈现去艺术化的倾向,呼吁研究者要回归文学本位,研究文学的艺术性、审美性。胡可先(浙江大学)认为新出土文献有助于发现特殊的文学现象,梳理时人的文学观念,帮助解读现有文本等多项功能。韩经太希望能够改变当下由文学到文献最后指向文化的研究模式,建立由文化到文献最后指向文学的研究新模式。
与会专家学者对古代文学研究的学科化、国际化、技术化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陈洪(南开大学)认为由于古代文学学科兼具古典与现代的双重性质,所以研究者不仅要关注当初的文学文本,更要关注古代文学作为至今仍有生命力的活文学对当下国人精神世界建构所起的作用。葛晓音(北京大学)强调学者既要关注海外汉学,也要建立学术自信,以平等的态度与海外学者进行交流。李浩(西北大学)认为学科化在帮助我们从传统走向了现代的同时把我们局限在条块分割的狭小空间。因此要打破学科界限,实现融通。同时要重视古代文学横向辐射问题,帮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蒋寅(安徽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强调要加强古代文学的理论建设,改变古代文学研究技术水平不足的局面,从而真正提高古代文学研究的水平。左东岭(首都师范大学)认为文学史研究本身是历史,缺乏历史哲学的文学研究无法真正深入。刘石(清华大学)指出古代文学研究应该注重新路径的开拓,而不是一味的重复前人或者重复自己。王达敏(安徽大学讲席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认为文史之辩实则是性情之辩,既是千古不可合之异同,也是千古不可无之异同。傅刚指出将作品的美学研究、艺术学研究规范到学术研究中可操作的层面是古代文学学科所面临的重要任务。同时学者既要看到域外汉学带来的新视角,也不要对其盲目崇拜。徐兴无和陈大康认为要关注学科评价体系变化对古代文学研究所带来的影响。王兆鹏强调要注意对再生性文献的开发和利用,利用现代数字化的技术开发多功能的文献检索系统。詹福瑞指出古代文学学科的研究要求真、求美,并对社会人心有所净化。朱万曙(中国人民大学)认为古代文学在学科化的同时陷入了科学主义的泥潭,忽视应有的人文主义。因此古代文学研究要更多触及精神世界。
与会的专家学者还对其他关心的问题发表了意见。陈尚君强调要关注文学在社会各个层次的传播,以及文本的形成过程所产生的文本差异。赵昌平指出要特别警惕古代文学研究中各种标新立异的伪科学。葛晓音呼吁学者要提高判断学术价值的水平。左东岭强调要重视创作经验和文学理论的关系。很多文学理论的提出是针对当时具体的文学创作,只谈其学术史价值,而不考虑理论的指涉,无法真正理解理论的内涵与意义。刘石对当下古代文学人才培养体系和评价机制进行了深入的反思。王达敏强调古代文学研究要具有当代意识,要研究前人所没有,后人所必须的学术问题。李超(《文学评论》编辑部)认为是否解决了文学史上存在的问题才是衡量古代文学研究的根本标准。
安徽大学
竺青编审就本次会议作了总结发言,指出本次会议延续了上届会议的主题,并在诸多问题上有新的突破。《文学遗产》编辑部将会本着守正推进的精神,积极吸取有益的建议,提高刊物的办刊质量,促进学科的发展。竺青编审还就《文学遗产》所实行的匿名评审制度进行了说明。鲍恒教授代表安徽大学文学院感谢学界同仁对于安徽大学文学院的支持,指出会议上诸多问题的深入探讨对促进古代文学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
会议开幕式 |
|
莫砺锋 吴承学 蒋寅 |
|
杜桂萍 徐兴无 王达敏 |
|
刘跃进 |
|
关爱和 |
|
陈洪 |
|
陈尚君 |
|
赵昌平 |
|
葛晓音 |
|
钟振振 |
|
李浩 |
|
左东岭 |
|
陈引驰 |
|
沈立岩 |
|
沈松勤 |
|
刘石 |
|
傅刚 |
|
陈大康 |
|
王兆鹏 |
|
李超 |
|
胡可先 |
|
王秀臣 |
|
韩经太 |
|
詹福瑞 |
|
鲍恒 |
|
竺青 |
|
张剑 |
|
刘宁 |
|
石雷 |
|
孙少华 |
您是第 12199624 位访问者 备京ICP备:06036494号-20
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 《外国文学评论》编辑部
电话:010-85195583(周二、周三) 邮编:100732
本系统由北京博渊星辰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电话:010-63361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