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稿系统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术活动
2013年11月7号,由《文学遗产》编辑部、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联合举办的“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前沿问题青年学者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召开。来自上海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高校的近二十位青年学者参加了研讨。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苏智良院长在开幕式上致辞,介绍了该校中文系近年来的学科建设情况并寄语青年学者。会议由孙逊教授主持,《文学遗产》副主编、编辑部主任竺青先生、古代小说责任编辑石雷女士担任评议。与会学者就近年来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中的前沿和热点问题、发展现状以及当前古代小说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试图对当下以及未来如何更好地开展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实现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与当代社会的对接,充分发挥传统文学研究对于当代文化建设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见解。
本次会议具体的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第一,对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进行学术史和方法论的反思。目前,在古代小说研究领域,许多传统课题出现了瓶颈,比如“红学”研究一蹶不振,似乎走入了死胡同。“红学”研究何以继续?怎样继续?陈维昭(复旦大学)认为,是时候对“红学”史进行全面反思了。要把自“红学”诞生之日直至当下的整个发展历程作为考察对象,把每一个时期中国大陆及海外包括港台地区以及其他国家的《红楼梦》研究现象纳入研究视野。他强调要对《红楼梦》研究现象进行整体考察,对“红学”发展的内在律动加以把握。不仅从思潮的角度考察“红学”现象,而且着重捕捉和描述各种“红学”思潮的源头与流变,剖析各种红学现象的学理形态及其“学统”,以此找到症结所在。罗书华(复旦大学)则对目前古代小说研究中的去经典化倾向提出了批评,主张回归经典,学界仍然应强调对《红楼梦》等小说名著的研究。对此,也有学者提出不同看法,周兴陆(复旦大学)认为,许多小说经典是20世纪建构起来的,是特定时代和意识形态的产物,对经典的界定过于狭隘,在他看来,《珍珠衫》的地位并不亚于《金瓶梅》。李舜华(华东师范大学)呼吁要加强古代小说的文艺理论建设,同时要在研究观念上真正超越“以西律例我国小说”的思维模式,形成反映中国古代小说自身特点的小说诗学。比如当前有关女性读者与章回小说之兴起的考察,明显受到了西方小说理论的影响。其实有多少女性接受小说,如何接受,并不只是社会文化消费景观自然的变迁,而是与宋明以来、尤其是明中叶的教育世俗化运动密切相关。重女教者鼓吹假通俗读物以教化女性,这一思潮直接影响了章回小说的兴起。李舜华教授还提出要打通小说和戏曲的界限,认为这对二者的研究都有益处。这一看法立即得到了与会学者的响应,徐大军(杭州师范大学)说,自己近年来的研究一直在尝试这样做,《元杂剧演述体制中说书人的叙述质素》、《中国戏剧起源“傀儡戏说”再思考》等成果表明,这种尝试对深化古代小说的研究不无益处。苗怀明(南京大学)补充说,不仅要打通小说、戏曲之分,而且应该把说唱文学也纳入进来,延续郑振铎先生以来的大的俗文学的传统,否则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就会有局限性,结论也不够全面。南京大学正准备出版《中国俗文学研究》的学术期刊,就是希望推动古代小说研究观念的转变。李桂奎(上海财经大学)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了“跨界研究”的观念。他认为古代小说原本就是文备众体,古代小说批评也往往跨界性地攀附或援引史传、古文、绘画、戏剧等文类的术语,因而小说还需要与绘画、古文、戏剧等文体会通。王冉冉(华东师范大学)认为,明清小说中有许多粗制滥造的平庸之作,因而对明清通俗小说的研究需要有一个理论导向,有一个方法论的切入点。杨绪容(上海大学)注意到,诗、词、文的理论从魏晋南北朝就开始系统化,批评术语就基本确立,可是小说理论的形成却大大滞后。同时,与会学者也同意在强调理论建设的同时,文献调查与整理仍然不能放松。刘永文(上海师范大学)指出,由于清末民初的小说文献还没有调查清楚,在研究过程中常常出现常识性错误,甚至得出错误的结论。比如学界对晚清小说家“自了生”是何许人说法不一,其实1912年6月的第六号《爱国白话报》已明确指出“自了生”、“徐剑胆”都是徐仰宸的笔名。刘晓军(华东师范大学)提出,在小说研究中除了强调文本、文献和文化的研究相结合之外,他还想加上一条,就是应该注重对文物的研究。因为我一直关注古代小说图像的研究,我的理解是,小说图像应该是涵盖具体的实物图像的,比如武梁祠的石刻,汉代的画像石与画像砖,这个上面的东西应该也能够纳入到我们的研究视野上来,我认为大量史料还有待我们开掘。
第二,在进行反思的同时,与会学者就如何开拓古代小说研究的新领域这一议题各抒己见。在当前古代文学、文献学等传统学科日趋衰落的学术局面下,古代小说研究如何激发学术活力,做到立足创新、强化特色,关系到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这一传统学科未来的发展和走向。此次会议的相关讨论在这方面无疑具有积极的探索性意义。与会者一致认为要加强对中国古代小说向海外辐射、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这一课题的研究。苗怀明(南京大学)提出了一个宏大的构想,希望能撰写一部《海外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史》,同时逐步把海外著名汉学家的小说研究经典译介出版。目前,这个计划已经启动,大冢秀高、樽本照雄、伊维德的著作已经在翻译过程中。事实上,葛永海最近在《文艺研究》发表论文《营建“金学”巴比塔——域外<金瓶梅>研究的学术理路与发展走向》、屈小玲在《文学遗产》上发表《法国高校<聊斋志异>研究及其他》、宋丽娟在《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表《中学西传与中国古代小说的早期翻译(1735-1911)》以及在《文学遗产》上发表《<亚东杂志>翻译的中国古典小说》等一系列研究成果表明,这一课题已经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施晔(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在莱顿大学访学半年,收集了不少欧洲汉学界研究古代小说的资料,她希望能在西方汉学中的古代小说研究这一领域进行拓展。她指出,由于语言的障碍,现有的研究多集中在英译领域,而法译本、德译本、俄译本等少有人问津,有待发掘。另外,西方对中国小说和戏剧的改写也值得关注。比方说元杂剧《赵氏孤儿》被伏尔泰改编后取得巨大的反响,但是我们可能不知道,英国剧作家墨菲曾在法文版的基础又进行过改写,同样取得了巨大成就。赵红娟(杭州外国语学院)关于今后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新思路也提出了两点设想,一是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切入,考察晚明江南望族编纂、刊刻小说的情况。另外,她想在古代小说的西传方面展开研究,目前已经联系准备赴哈佛燕京学社访学。宋莉华(上海师范大学)提到,最近十年一直在做传教士汉文小说的研究,这批小说作品是文学史上从未提及的,更重要的是,这一课题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产生了一批新的研究课题,提供了新的学术增长点。赵维国(上海师范大学)报告了他所做的韩国汉文小说的研究进展,希望推进中国小说与韩国汉文小说的比较研究。刘晓军(华东师范大学)着重讨论了是否有可能建立中国古代小说图像学,这是否会成为古代小说下一阶段的重点研究领域?据他的统计,从2008年开始,直接研究古代小说图像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有5个,包括他本人的一项,与古代小说图像相关的课题有12个,与古代小说图像相关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有11个,其中领域涉及文学、艺术学、传播学,还有些交叉学科。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是否可以尝试建构“小说图像学”的概念,梳理古代小说图像的历史,提供图像学的学理基础,确立其基本内涵。
此外,如何更好地建设《文学遗产》小说栏目,以发挥其学术导向的作用,也是本次研讨会的一项重要议题。李桂奎(上海财经大学)建议以专题的形式组稿并发表论文,一方面通过这些专题,对学术界产生导向性影响,另一方面从不同路径和角度研究同一个问题,可能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发现。万润宝(浙江工业大学)认为可以适当地开设一些学术热点问题的讨论专栏,展开学术争鸣,活跃学术气氛。詹丹(上海师范大学)也赞同设置一些专题性的讨论,比如鲁迅撰写《中国小说史略》,谭帆教授认为是受到了西方小说史的影响,而李舜华认为这仍然是鲁迅受到中国传统小说目录学影响的结果,不妨就此问题组织讨论专栏。并且对某些重要问题的讨论应该是持续性和延伸性的,反复进行讨论和论证,不要讨论一个回合就结束,这样有助于加强研究的深度。
竺青和石雷就各位学者的发言以及对《文学遗产》的建议进行了回应。石雷介绍了目前《文学遗产》古代小说研究论文的编刊情况,竺青表示《文学遗产》将继续发挥对青年学人的培养和在学术研究上的引领作用。法国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的陈庆浩教授也参与了研讨。
|
苏志良 |
|
孙逊 |
|
竺青 |
|
陈庆浩 |
|
陈维昭 |
|
罗书华 |
|
李舜华 |
|
李桂奎 |
|
赵红娟 |
|
万润宝 |
|
宋丽华 |
|
詹丹 |
|
刘永文 |
|
施晔 |
|
苗怀明 |
|
周兴陆 |
|
赵维国 |
|
刘晓军 |
|
杨绪容 |
|
徐大军 |
|
王冉冉 |
|
会场 |
|
会场 |
|
会场 |
您是第 12404818 位访问者 备京ICP备:06036494号-20
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 《外国文学评论》编辑部
电话:010-85195583(周二、周三) 邮编:100732
本系统由北京博渊星辰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电话:010-63269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