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系统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术活动
今年是程千帆先生的百年诞辰,南京大学文学院定于9月至11月举办名为“百年千帆”的系列纪念活动,内容包括“百年千帆”系列学术讲座、“百年千帆”系列书籍出版,以及“程千帆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暨程千帆学术思想研讨会”。其中,“百年千帆”系列学术讲座主要由南京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学科的教授及特邀的其他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进行,为期三个月,共将举行20余讲;“百年千帆”系列书籍则有8种业已出版,计有:《闲堂书简(增订本)》(程千帆著,陶芸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元代文学史》(程千帆著,吴志达修订,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千帆身影》(程丽则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程千帆沈祖棻年谱长编》(徐有富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程千帆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莫砺锋编,凤凰出版社2013年版)、《程千帆书法选集》(徐兴无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千帆诗学与中国哲学》(周欣展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想念程千帆》(张世林主编,新世界出版社2013年版)。
此系列活动中备受学界瞩目的“程千帆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暨程千帆学术思想研讨会”,于10月12-13日在南京大学文学院隆重举行。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闽南师范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清华大学、上海古籍出版社、凤凰出版社等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出版单位的傅璇琮、郁贤皓、吴志达、陈平原、葛晓音、陈引驰、傅杰、胡明、胡晓明、林继中、钱志熙、唐翼明、吴在庆、朱晓海、高克勤、姜小青、倪培翔等16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大会由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徐兴无教授主持,南京大学副校长杨忠教授到会祝贺并在开幕式上作了讲话。在为期两天的研讨会中,与会学者就程千帆先生的学术成就、教学成就、人格风范、道德精神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和广泛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程千帆先生一生坎坷,却能自强不息,在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更加重要的是,他身上体现的那种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格风范,也将成为砥砺后学的精神遗产,伴随着整个传统文化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现将本次研讨会的内容综述如下:
一、关于程千帆先生的学术思想
程千帆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文史研究大家,其学术研究范围很广,曾先后出版有《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史通笺记》、《古诗考索》、《闲堂文薮》、《被开拓的诗世界》、《两宋文学史》、《校雠广义》等二十多部开拓性强,学术功力深厚的著作,为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古代文史研究树立了典范。在治学方法上,他提出“考据与批评相结合”等重要的文史研究理论,在学界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当代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北京大学、香港浸会大学教授葛晓音先生在大会发言中,回忆了程千帆先生每一部学术著作问世都引起学界高度重视的盛况;通过自身多年对程先生著作的细读和揣摩,她将程千帆的治学特点归纳为“深刻解悟与确切表述的完美结合”、“由小见大,敏锐地发现问题的意识”以及“宏观论述与独辟思路、文献功底相结合”等三点,指出程千帆先生治学达到了古代文学研究者融“妙悟”、“功力”于一体的理想境界。
程千帆先生的治学思想不仅在中国古代文史研究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还对其他学科的学者有发凡、启迪之功。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教授、著名的现当代文学研究专家陈平原先生在题为《与程千帆先生对话》的演讲中,简述了当年与程千帆先生交游和探讨学问的经历,他切身体会到程先生的学术思想中具有一种“关注当代”的宏通气象,这种气象不仅是“通古今”,还包括“通雅俗”,“通南北”——即对自古以来南北学术不同的渊源传统与风格特点的沟通和融合;他还从“考据和诗情的张力”这一角度,解读了程千帆先生的学术品质及对中国诗学的独特贡献。
新一代学者、甚至包括现当代文学研究者与前辈古代文史研究者之间的“学术对话”,这一有趣的文化现象反映出程千帆先生学术思想的兼综精神、强大活力与深远影响。
二、关于程千帆先生的教学成就
程千帆先生取得的学术成就早已为学界公认,但其实在程先生自己对人生价值的追求中,培养人才才是最重要的工作,故本次会议讨论的另一重要主题,就是对程千帆先生教学成就的高度肯定。
程千帆先生自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以来,其学术生涯和教学生涯出现了长达20年的断层,因此,当程先生于1978年以65岁高龄受匡亚明校长之聘就任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之后,立即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热忱开始工作。在他看来,对自己几十年的学术思考进行总结、写成著作贡献给学术界固然十分重要,而弥补文革造成的人才损失,让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后继有人,更是重中之重。带着这种神圣的使命感,程千帆先生不顾年老体弱,亲自为本科生上大课,直到健康状况不佳,才将精力集中于培养研究生。经过十多个寒暑,程先生共培养了近二十位博士、硕士研究生和一批海内外高级进修生,他培养的弟子数量也许不算多,但质量却是上乘。时至今日,“程门弟子”以及程门的三传弟子,已经成为南京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这个国家重点学科的主体力量,并以鲜明的学术理念与治学风格而著称于学术界。
对于程千帆先生培养的“程门弟子”这个学术团体,台湾清华大学教授朱晓海先生以章学诚在《文史通义》里对“浙东学派”的看法为例,认为:学术史上的“门派”并不是一个负面概念,“有门户远超于连门户都建立不起来的”,如今“程派”能够形成博大开放的学风和系统,同时又具有独树一帜的治学宗旨,这正是程千帆先生精心培育的结果。陈平原先生则从另一个角度指出:程千帆先生视野开阔,见解通达,这不仅表现于他本人的治学风格,还同样体现于他的教育思想,以“程门弟子”为例,这虽然是一个在程先生“诗学与考据相结合”的批评方法与研究思路为宗旨建立起来的学术团队,但具体到每一个学有所成的“程门弟子”,又绝非一个个“小程千帆”,而是各有自己的风格和路数,这是一种非常可喜的局面。
程千帆先生的教学成就,还包括胸怀坦荡,有教无类。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长、南京大学教授周勋初先生在大会发言中,回忆了当年程千帆先生热忱帮助学界后辈的轶事,指出程先生培养学生能广泛向其他学校的同仁学习,而他对待向其求教的晚辈,更是竭尽所能,大公无私,绝无门户之见。此次与会的陈平原、傅杰、胡晓明、林继中、唐翼明、吴在庆、朱晓海等学者,都在发言中不约而同地回顾了他们受程千帆先生热忱关怀、热情帮助的难忘经历。
程千帆先生既是一位优秀的学者,也是一位优秀的教师,这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自孔子开始即已形成的学者与教师一身二任的文化传承特点。正如南京大学教授莫砺锋先生在发言中的总结:“正因着眼于文化传承的大局,程先生培养学生时绝无门户之见。他深知学术乃天下之公器。……所谓‘程门弟子’,决不是一个自设籓篱的学术群体。今天到会的佳宾有来自北大、复旦、华东师大、山东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师大等多所兄弟院校,就是明证。刚才葛晓音、林继中等先生都说到他们曾向程先生请益的经历,其实我们这些程门弟子又何尝没有从葛晓音、林继中他们的导师那里得到教益?……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今天纪念程先生,也是在纪念曾与程先生为道义之交、文字之交的所有老师,是当代学人对前辈学者的一次集体性的深切缅怀。”
三、关于程千帆先生的人格精神
通过对程千帆先生人格风范与道德精神的深切缅怀,向植根于传统文化的老一辈知识分子致敬,也是这次会议举办的重要宗旨。
程千帆先生的人格风范,首先表现在他身上具有传统知识分子强烈的淑世精神。正如复旦大学教授傅杰先生在发言中引用吴宓先生在40年代时对年轻的程千帆的评价:“行道救世,保有国粹之志”,程先生治学的精神动力,正是要“通过文学的研究、传统的研究”,“考虑整个民族的走向,推进全民族文化向前迈进。”而程千帆先生在文革后孜孜不倦地致力于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也同样是出于为国家、为民族接续传统、传承文化的迫切使命感。正因如此,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胡晓明先生以“中国学术的托命人”称誉程千帆先生,并强调“程先生晚年的闪爆是中华传统文化内在能量积蓄到辉煌的年代而自然而然的一种闪爆” 。
程千帆先生的人格风范,还表现在他的爱憎分明、嫉恶如仇,他的许多行为并不包含荣辱得失的考量,而是出于人生的意气。莫砺锋先生以程先生平生两件事情为例,一是对匡亚明校长知遇之恩的念念不忘,一是弥留之际仍对恩师黄季刚先生著作出版一事放心不下,从而反映出程先生知恩图报、尊师重道的道德风范。武汉大学教授吴志达先生是程千帆先生的研究生,在程先生遭遇批斗时仍对他执弟子之礼,这正是出于对程先生光明磊落、无私无畏、堂堂正正的君子人格的崇敬。胡晓明先生则从传统知识分子人格范式的角度,比较了程千帆先生与王国维先生的异同:“王国维承受的是屈原那样壮烈的生命,而程先生承受的是司马迁那样隐忍的生命,二者都承受了中国文化最优秀的传统,然后隐忍下来,让生命在适当的地方灿烂地开花。这真是一个值得好好从文化史上研究的现象。”
程千帆先生的嘉言懿行,体现着中国历史上正直的知识分子的传统风范,用莫砺锋先生的话说,这代表着一种“逐渐远去”的传统,在这个“悠悠风尘,多奔竞之士”的时代里,这种浸润着传统文化精神的人格风范,或许会受到轻视甚至奚落,但在所有的知识分子看来,这无疑是最值得我们尊敬和呵护的传统。从这个意义上说,对程千帆先生的纪念与缅怀,又不仅仅是针对程先生个人的,而是对所有的植根于传统文化的老一辈知识分子的纪念与缅怀,是对生生不息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庄严承诺。
开幕式(左起:徐兴无、杨忠、周勋初、莫砺锋) |
周勋初先生 |
傅璇琮先生 |
郁贤皓先生 |
程丽则(程千帆先生女儿) |
莫砺锋先生 |
葛晓音先生 |
陈平原先生 |
杨忠先生(南大副校长) |
徐兴无先生(南大文学院院长) |
吴志达先生 |
朱晓海先生 |
左健先生 |
胡晓明先生 |
林继中先生 |
高克勤先生 |
姜小青先生 |
傅杰先生 |
吴在庆先生 |
左起:周勋初先生、郁贤皓先生、傅璇琮先生 |
左起:唐翼明先生、張伯偉先生 |
左起:莫砺锋先生、胡晓明先生、朱晓海先生、郁贤皓先生、傅璇琮先生、陈平原先生、傅杰先生 |
左起:吴在庆、左健、高克勤先生、葛晓音先生、吴志达先生、唐翼明先生、姜小青先生、林继中先生 |
左起:周勋初、傅璇琮、郁贤皓、胡明、唐翼明 |
分组会场 |
分组会场 |
分组会场 |
分组会场 |
分组会场 |
分组会场 |
分组会场 |
閉幕式(左起:吴在庆先生、左健先生、高克勤先生、葛晓音先生、吴志达先生、唐翼明先生、林继中先生) |
与会专家合影 |
您是第 12199652 位访问者 备京ICP备:06036494号-20
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 《外国文学评论》编辑部
电话:010-85195583(周二、周三) 邮编:100732
本系统由北京博渊星辰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电话:010-63361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