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术活动

“学术期刊制度建设与学科发展研讨会”综述

2014620日,由《文学遗产》编辑部主办的“学术期刊制度建设与学科发展研讨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期刊与成果项目评价部、北 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山西大学、黑龙江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国家图书馆《文献》编辑部、全国高校古委会《中国典籍与文化》编辑部、《复旦学报》编辑部的二十余位专家、学者出席并发表看法。《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华读书报》、《文艺报》等媒体列席会议。本次会议旨在进一步推进本刊的制度建设与古代文学学科的发展。

会议由《文学遗产》编辑部副主编兼主任竺青主持。《文学遗产》主编刘跃进作主旨发言,他认为:“制度建设是学术公平、公正的重要保证。近年来,《文学遗产》编辑部在制度建设上完成的最重要的改革举措就是从1999年开始实行双向匿名专家审稿制度,并严格执行三审程序。此外,本刊还建立、健全了一系列编辑、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体做法包括:一、实行发稿会制度;二、进一步严格校对程序和校对标准;三、建立《文学遗产》网络版工作制度,并确保网络版工作不断取得进展;四、强化外审专家的责任意识。”文学研究所所长陆建德表示:“制度建设的难点在于平衡制度与个性之间的矛盾,制度可以把滥用权力的可能性降到最低,但也会追求四平八稳,丧失活力,我们要想办法完善现有制度。”会议议题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制度建设的作用。多数与会专家都认为制度建设对学术刊物有着巨大的益处。左东岭教授(首都师范大学)指出:“制度是用来管‘坏人’的,只能‘保底’,仅靠制度办好刊物是不可能的。将不规范的提升至规范,并不能直接形成创造性。”陈引驰教授(复旦大学)则认为:“制度建设不只是管‘坏人’,学者的成长需要不断接受批评,好的制度可以促进学者互相讨论,改善学术生态。”

第二,制度建设的具体设计。为了更好地发挥制度的益处,并规避其局限,与会专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建议。一是对编辑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左东岭教授、杜桂萍教授(黑龙江大学)和罗剑波副编审(《复旦学报》编辑部)均强调了编辑人员本身一定要是专家,要长时期处在学术前沿,才能把握学术动态,更好地开展约稿、审稿等工作。二是对外审专家提出更高的要求。刘毓庆教授(山西大学)认为选择外审专家不应只看资历,尤其是对一些选题较为偏僻的文章,应首先看重领域对口;还应考虑到外审专家各自的学术路数与风格,避免助长外审专家的个人好恶。左东岭教授指出,外审专家应多从创造性、学术价值和论证逻辑本身来进行评判,而不应只抓住技术问题。三是对评审环节进行调整。如陈引驰教授指出,送交匿名评审前,应更加妥善地做好匿名处理,注解中“拙文”字样与项目名称会暴露出作者身份,要删掉。四是对约稿方式进行调整。《文学评论》编辑部副主编兼主任黎湘萍指出,可用征稿取代约稿,既可解决约稿质量不佳的问题,又不破坏正规的三审程序。左东岭教授提出要多关注重点单位的重点项目。五是对制度的适用范围进行调整。朱万曙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指出,为平衡制度公平与学术个性,可对文章进行具体区分:匿名评审主要针对正式的学术论文,而学术争鸣文章和笔谈文章则可灵活处理。六是数字化。黎湘萍主任、罗剑波副编审和刘京臣副研究员(《文学遗产》编辑部)均认为,数字化方式可保障制度的有效运行,而且是学术期刊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

第三,办刊宗旨与学科发展。何宗美教授认为《文学遗产》应激励学术理想,体现学术气度,反映学术热度,实现高层与底层的双向互动。左东岭、杜桂萍教授则认为《文学遗产》应坚持以服务高端为其办刊宗旨。《中国典籍与文化》编辑部刘玉才主任认为,《文学遗产》应承担起引领学科发展的任务,发表文章要带有示范意义,同时还能容纳多种文风,促进“百家争鸣”。陈书录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则具体举例,指出《文学遗产》过去对民间歌谣的关注还不够,日后应引领学界对该领域有所关注。还有专家提出,网络版是《文学遗产》引领学术趋势的一大优势。张鸣教授(北京大学)建议,在纸版刊物正式发表之前可先将文章挂在网络版,接受读者的批评。罗剑波副编审则认为,国际化也是刊物对学科引领作用的重要体现,《文学遗产》应加强与国际同行对话,更好地走向国际学术界。

此外,《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李琳编审、国家图书馆《文献》编辑部常务副主编张廷银分别介绍了各自刊物在制度建设方面的优良经验。中国社会科学院期刊与成果项目评价部副主任王力力介绍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期刊评价体系(AMI)的基本情况。

最后,刘跃进主编作了总结发言,呼吁学术界尽快转变观念,突破狭隘的“书斋学问”,多参与社会价值建设,用学术服务社会,为古代文学研究赢得新的发展空间。本次会议汇集了高校、期刊等多方面专家、学者,大家一致肯定了《文学遗产》在制度建设和学科发展上所起的示范作用。

 

 

 

 

会场

 

 

刘跃进研究员

 

 

陆建德研究员

 

 

黎湘萍研究员

 

 

张鸣教授

 

 

陈引驰教授

 

 

左东岭教授

 

 

刘毓庆教授

 

 

李琳编审

 

 

朱万曙教授

 

 

张廷银教授

 

 

刘玉才教授

 

 

杜桂萍教授

 

 

陈书录教授

 

 

何宗美教授

 

 

熊元义主任

 

 

罗剑波副编审

 

 

王秀臣编审

 

 

祝晓风编审

 

 

王力力副研究员

 

 

李超处长

 

 

竺青编审

 

 

张剑编审

 

 

石雷副编

 

 

孙少华副研究员

 

 

刘京臣副研究员

 

 

马昕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