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系统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术活动
由贵州民族大学文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代文学研究室共同举办的“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民族风情与地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4年8月29日至30日在贵州民族大学召开。来自中国、日本、新加坡、韩国的六十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会务组共收到参会论文五十九篇。
29日上午,研讨会在贵州民族大学第五会议室召开,会议开幕式由贵州民族大学文学院院长汪文学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蒋寅研究员、日本南山大学外国语学部蔡毅教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衣若芬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诸葛忆兵教授、广西师范大学王德明教授、贵州古典文学学会会长王晓卫教授、贵州民族大学党委书记王凤友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蒋寅、衣若芬、李建中、王德明、汪文学和张乡里等六位学者做主题发言。29日下午至30日上午,在两个会场分六个小组进行讨论,对古代文学中的民族风情和地域特色进行深入讨论。30日上午,举行闭幕式,由汪文学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马银琴研究员作大会总结,贵州民族大学副校长杨昌儒教授致闭幕辞。
大会发言及小组讨论大致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对古典文学中的地域文化与文学的研究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关于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区域文化交流与影响的文章,约占全部论文的四分之一。如衣若芬《“潇湘八景”在东亚的传布及其文化意义》一文,概述“潇湘八景”的源起,以及在中国、韩国、日本、越南的历史发展情形,归纳出中国的“离忧愁绪”、韩国的“向往乐土”、日本的“幽玄禅思”和越南的“异域怀归”。方盛良《扬州徽商诗词创作论——以“扬州二马”为中心》一文,通过对以“扬州二马”为代表的扬州徽商诗词创作的考察,探讨了地域文学发展中中心作者和边缘作者的关系,以及地域文化交融与徽商文学创作的关系。马银琴《子夏的思想特征及其家学渊源——兼论子夏思想与三晋文化精神的契合》一文,在分析子夏思想、家族背景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子夏的家学渊源、学术特点以及子夏思想能够在三晋大地生根发芽的根本原因。张世敏《在“徽狗”与义商之间——论明代话本小说与传记中徽商形象的异同》一文,从徽商“好名喜胜”、“徽狗”与义商之间的巨大反差这两个方面出发,对话本小说与传记中明代徽商形象分别进行探讨。王力《明代贵州提学官员与地方社会》一文,详细深入地探讨了贵州提学官的设置、提学官对贵州文教的贡献以及提学官的撰述对贵州文化形象的建构。汪文学《文学地理学研究的属性、内容和学科反省》一文,对文学地理学研究的属性和内容进行深入的梳理和阐释,对文学地理学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和缺陷进行全面深刻的省察与反思。
对地域作家作品的研究和探讨也是学者们重点讨论的内容。徐希平、彭超《清代夔州诗人傅作楫之巴蜀民族风情及崇杜情怀——以〈锦江秋怀八首〉为中心》一文,考察傅作楫特殊的生活环境与经历,揭示出傅作楫所受到的巴蜀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尤其是杜甫的深刻影响。葛付柳、李树民《胡庸章〈初雪斋诗〉初探》一文,从胡庸章生平及《初雪斋诗》的编辑、研究概况入手,着重分析了《初雪斋诗》的内容和艺术特点,认为胡庸章是清末民初诗坛宋诗派、荣州诗派的重要成员。李朝阳《论莫友芝散文的地域特征》一文,认为在莫友芝的笔下不仅描写了贵州的地理特征,而且展示了贵州的地域风情、表现了黔中人物的精神面貌,表达了其对生养他的这块土地的热爱,文中的乡邦情怀尤为厚重深沉。杨宗红《武陵文化地理与容美土司〈田氏一家言〉之山水田园诗》一文,认为受武陵文化地理及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影响,这些诗具有明显的山地特征与“桃源”性,同时因受佛道思想的影响,这些山水田园诗还具有一定的玄思性。贵州民族大学扶平凡、杨锋兵、王凤杰、李昇、梅玉玲和罗永忠等六位教师提交了一组关于西南地区特别是贵州作家作品的研究,推进和深化了西南地区古代文学的研究。
二、对古典文学中民族风情的研究
范子烨《呼麦与胡笳:建安文学中的草原音乐书写——对繁钦〈与魏文帝笺〉的音乐学阐释》一文,参照音乐学界的相关研究以及田野调查的成果,全面考察繁钦《与魏文帝笺》的特殊文化背景,着重从音乐学的角度阐发其文化特质与艺术价值。马昕《仕胡汉臣的历史评价分析——以李陵、王猛、许衡为典型样本》一文,选取李陵、王猛和许衡为代表,通过考察后世文人对他们的评价与论说,来揭示华夷观念所面对的复杂的伦理局面,以及人们的解决应对之道。高建新《唐诗中的“穹庐”“胡床”》一文,较为细致地考察了唐代诗歌中的“穹庐”和“胡床”,展现了北方游牧民族所创造的舒适便捷、适应性强的居所和用具及其对中原汉民族的影响。祝云珠《古典词牌来源的多民族文化意蕴》一文,通过考察古典词牌的来源及其与民族文化的密切联系,揭示出古典词牌的文化意蕴。张小玲的《清代贵州族群书写中的他者意识与形象错位》一文,以清代贵州志书中的少数民族形象作为研究对象,指出清代汉文化语境下贵州族群书写中记述主体与客体的背离,并揭示出造成这种背离的原因。张乡里《〈山海经〉对周边民族的怪诞书写及其成因》一文,详细考察了《山海经》中充满原始审美趣味的异形人体,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分析其怪诞书写的成因。许敬震、孙纪斯《韩国诗人的吐蕃纪行诗与其在韩国文学中体现的吐蕃风情》一文,分析李齐贤与吐蕃相关的纪行诗,从某种程度上让我们了解到韩国文学中所体现的吐蕃风情。
三、对古典文学传统议题的研究
本次参会的一些论文不限于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而是对古典文学的传统议题进行深入研究,各抒己见,新人耳目。诸葛忆兵《欧阳修“采莲”词略论》一文,指出以往所有解读或欣赏欧阳修采莲词者,都认为是描写了江南采莲女真实的生活场景,其实这是由于对古代“采莲”歌舞缺乏了解而导致的误解。事实上,欧阳修所有的采莲词都是对酒宴上歌妓表演“采莲”歌舞的摹写,其间渗透了种种香艳的情思,与宋人其他创作于秦楼楚馆的艳词审美趣味一致。赵辉《天人哲学与中国“文”学行为经验本质的形成》一文,认为天人哲学“道”“文”一体的观念在中国“文”的观念产生时,就从认识论的角度否定了“文”是“道”的模仿和再现,肯定了“文”就是礼乐道德行为经验本身,从而确立了中国“文”学行为经验的本质属性,形成了与西方文学理论所谓文学为社会生活的“摹仿”和“再现”的反映论的根本区别。段莉萍、熊倩《论王士禛对西昆体的接受》一文,从王士禛对西昆源流的界定、诗风的批评以及王士禛诗歌创作与西昆体的相似性等角度进行探讨。高晓成《略论开元以前取士制度与诗赋之关系》、马茂军《论朱熹的古文理论》、喻守国《明代文学批评的文体特征》、蒲日材《拟话本小说的寺庙书写与欲望叙事》、黄贤忠《苏词变革与宋代儒学复兴的内在联系及其思想旨归》等文章,对古代文学研究的传统议题都做出了较为深刻和富有新意的探讨,深化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
本次会议拓展了学术研究空间,论文选题多样,视角新颖。会上讨论热烈,辩论精彩,对古代文学研究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贵州民族大学文学院 扶平凡 汪文学)
开幕式
汪文学教授
诸葛忆兵教授
马银琴教授
会场
与会专家合影
您是第 12199730 位访问者 备京ICP备:06036494号-20
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 《外国文学评论》编辑部
电话:010-85195583(周二、周三) 邮编:100732
本系统由北京博渊星辰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电话:010-63361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