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系统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术活动
2014年11月24—25日,《文学评论》编辑部、《文学遗产》编辑部和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的“全球视野中的中国文学:创作·批评·研究高峰论坛”在海口召开。与会专家既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艺术研究院等科研单位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山西大学、郑州大学、安徽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学者,也有来自海南省文联、海南省作家协会、湖北省作家协会等单位的作家,还有来自《十月》杂志、《人民文学》杂志、《天涯》杂志社、“天涯社区”网站等单位的文学编辑,共七十余人。
24日上午,会议开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评论》副主编黎湘萍研究员主持,海南师范大学副校长杜明娥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学评论》主编陆建德研究员,《文学遗产》副主编张剑编审相继致辞。陆建德指出:“我们的文学和评论,从晚清开始出现重要变化,现在要进行总结与回顾。尤其是文学评论一直在不断地作各种尝试,但还是有欠理想。……作家要把事情的复杂性揭示出来。在这方面,文学家和批评家的任务是一样的。”张剑则用“总结与反思”、“协同与创新”、“代际与梯队”来概括本次会议的关键词。25日下午,会议闭幕式由陆建德所长主持,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邵宁宁教授致闭幕辞。
本次会议邀请了创作、批评、研究多方面的专家,贯穿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多个领域。在古代文学研究方面,学者们主要探讨了以下几方面问题。
第一,对古代文学研究现状的反思。王达敏(中国社会科学院)认为:“现在的文学史研究太关注‘新’和‘变’,而忽视了新中之旧和变中之不变。将‘进化论’引入文学史讨论,其主要作用不是凸显,而是遮蔽。……文学史研究应该反对‘一条主线’的方式,‘主线’造成的遮蔽甚至还要强于‘进化论’。”蒋寅(中国社会科学院)阐述了古典文学研究的精神史取向,认为:“文学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精神史研究,这可以算是古代文学研究的一种现代诠释。古典文学在很大程度上负载中华民族精神的建构,对民族精神来说是‘镜’与‘灯’的关系,一方面记录民族精神成长的过程,另一方面照亮了我们的道路。过去的研究往往偏重于‘镜’的方面,较少关注‘灯’的意义。”杜晓勤(北京大学)指出:“当前的古代文学研究出现了职业化的趋向,引文和论证愈趋规范,娱乐化和庸俗化的倾向也得到抑制。但古代文学研究的国际化还局限于东亚,对欧洲文献的利用还不够。”刘志伟(郑州大学)提出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应归正反本。郭万金(山西大学)认为大数据时代使文学史的边界得到消解,文学回归最质朴的概念。周泉根(海南师范大学)认为我们面对大量出土新材料时仍应尊重传统观点,对周秦两汉古书采取“罪疑惟轻”的态度。
第二,对古代文学史书写的反思。王达敏在演讲中提出了《中华民国文学史》的写作构想,认为:“这部著作从1919年写到1949年,研究对象是这段时期的文学以及形成这段时期文学的历史和学术史。具体应包括三个部分:一是新文学传统,二是通俗文学传统,三是古典文学传统。这三者都在现代化进程中出现,共同塑造了中华民族新的精神。”彭玉平(中山大学)补充说:“旧体诗词应该写进现代文学史,晚清文学和民国文学也应该合并。”
第三,对古代文学教育的反思。杜晓勤就“当代中国大众对古代文学最喜欢什么”的问题,提出针对大众的文学教育,不能片面迎合大众口味,而应努力展现出“中国古代文学丰富的文学精神”。陈飞(上海师范大学)认为:“现在的文学教育遇到了困境,现实里如果没有解决的办法,不妨看古人如何解决。”并以唐代的文学教育情况为例,探讨“文学政体”的重要性,主张“进行大规模的文学反思和文学义理的重建”。
与会的现当代文学研究者则在“社会转型期的文学表现”、“文学批评的困境与出路”、“写作理想的代际差异”、“中国文学的百年现代追求”等方面发表看法。本次会议具有较强的融合性与交叉性,拓展了古代文学的研究视野。
(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马昕)
会场
与会代表合影
您是第 12199609 位访问者 备京ICP备:06036494号-20
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 《外国文学评论》编辑部
电话:010-85195583(周二、周三) 邮编:100732
本系统由北京博渊星辰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电话:010-63361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