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术活动

“清代戏曲与宫廷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4年11月3-4日,由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所联合主办的“清代戏曲与宫廷文化”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来自美国、日本和中国的二十余所大学、科研机构的近30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朱万曙教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伟教授和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所章宏伟所长共同主持。国家清史办主任卜键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杨慧林教授、文学院院长孙郁教授等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
  与会学者围绕“清代戏曲与宫廷文化”的会议主题,展开了为期一天的研讨。研讨内容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清代宫廷戏曲的舞台与演出艺术。蔡九迪(JudithT.Zeitlin)教授(芝加哥大学)在《前台后台,人门鬼门:清代宫廷舞台空间新探》中,通过对清宫大戏剧本和相关视觉材料的分析,探讨了清代宫廷戏曲舞台空间的配置,特别是上下场门的功能和意义。袁书菲(SofieVollp)教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认为,宁寿宫戏台以运用西方透视技法绘制的通景画作为舞台背景,表现了乾隆皇帝对于万物无常的探索。陆大伟(DavidRolston)教授(密歇根大学)指出和探讨了近年日本东北大学彩色影印出版的大阪府立中之岛图书馆藏多色手抄本《升平宝筏》对于研究清代宫廷大戏的舞台艺术的意义和价值。张淑娴研究员(故宫学研究所)提交的论文为《清代皇宫室内戏台场景布局探微》,她在发言中图文并茂地详细介绍和分析了故宫内十余座不同建筑样式的室内戏台的历史和场景布局。吴新苗副教授(中国戏曲学院)《宫廷与民间的交流与融合:晚清京剧伶人入宫演剧活动考论》以编年的方式排列了晚清京剧伶人入宫演出的资料,从而见出他们在清宫演出的具体情形。张莹博士(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清宫月令承应戏的观众考述》在已有的研究的基础上,更具体地探讨是月a令承应戏的观众以及王公、大臣、命妇、使节的观剧心理。
  第二,清代宫廷戏曲文本与相关文献。矶部彰教授(日本东北大学)在《<升平宝筏>诸版本系统之研究》中,以陈光蕊江流和尚故事及唐太宗入冥故事的有无和唐太宗西域亲征故事的有无两点为标准,对中日多家图书馆馆藏的《升平宝筏》的钞本做了分类介绍。朱万曙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的《清宫大戏的政治诉求》通过对剧作文本的综合分析,从五个方面探讨了它们作为文人作品的政治诉求,并提出应该重新认识清宫大戏的价值,认为它们和《长生殿》、《桃花扇》等文人剧作一同铸就了清代古典戏曲的辉煌。郑志良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在《清内府抄本<乐府考略>探微》中,分析和探讨了现存内府抄本《乐府考略》的作者及其与《传奇汇考》的先后问题。戴云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清宫戏本中的社火赛社场景描写》自多部清宫戏本中钩沉出有关社火赛社活动的描写,详细介绍了这些活动的演出时间、地点、仪式、内容、形式及效果等,并从民俗文化的角度做了深入考察和研究。北京大学黄卉教授的《昭梿<啸亭杂录>宫廷戏曲史料考》通过《啸亭杂录》中透露出昭梿对戏曲的爱好与关注,将宫廷档案、当时人相关文献与昭梿关于清宫戏曲的记载比对分析,以探究乾隆朝宫廷戏曲的样貌。谷曙光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清代宫廷戏曲文献新发现举隅》介绍了《长春宫外学戏目》、《洗心斋盔箱》与《弋侉腔杂戏场面题纲》等新发现的清宫戏曲资料。吴真(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西厢记>“周宪王本”问题--从唐德宗即位说起》考察了清代至民国扮演天子的演员上场称“某某皇帝在位”以示避讳的梨园旧俗,而这一习俗被认为源自内府。郝成文博士(山西师范大学)提交的论文《一份<阐道除邪>题纲本的年代判断与文本价值》,在探讨了《故宫珍本丛刊》中的《阐道除邪》题纲本的年代的基础上,分析了这一题纲本的演出形态。中国戏曲学院李小红博士的《<鼎峙春秋>与<续琵琶>》、首都医科大学张净秋博士的《论“连台本戏”一词的历史呈现及其内涵》等论文都对清宫大戏进行了深入探讨。
  第三,清代戏曲与宫廷文化之间的关系。丁汝芹研究员(北京市艺术研究院)的《清万寿庆典与花部戏曲勃兴》以清代历次万寿庆典为例,认为花部戏曲在清代的勃兴是文化政策扶植的客观结果。李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的《清代宫廷仪典与仪式性演剧及戏曲作品进入宫廷后的变化》以昆曲折子戏在宫廷演戏中的仪式化倾向和民间小戏进入宫廷后的“雅化”为例,探讨了戏曲作品进入清代宫廷后的变化。章宏伟研究员的《清宫戏曲管理机构与北京的梨园公所》在考察了北京梨园公所的沿革和功能的基础上,探讨了梨园公所与清宫内廷演戏机构的互动关系。陈凯莘(乔治华盛顿大学)的《嘉庆皇帝的德政碑:以《虞廷集福》、《老人呈技》与《四海升平》等仪典剧为中心的探讨》认为嘉庆皇帝授意改编的这几部剧作,并非单纯地仅是以贺节贺寿为目的的宫廷仪典剧,而是嘉庆皇帝藉由虚拟的他者之口,演示自己功绩的戏剧德政碑。程芸教授(武汉大学)的《明清时期朝鲜燕行使者的观剧体验与文化认同》探讨了《燕行录》中记述和体现的朝鲜使者的观剧体验与东亚的“文化认同”问题。石雷副编审(《文学遗产》编辑部)的《畅音阁戏台的锣鼓声》探讨了乾隆帝的戏曲观及其对于乾隆朝官方戏曲文化政策的影响。
  本次会议探讨和研究的范围广阔、视角多元,主要涉及文本文献、舞台艺术等内部研究和文化政策、制度建构等外部研究两方面。与会学者都认为,今后的可以在这两方面继续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内外部研究间的紧密联系,加强国际化的互动交流,共同推动清代宫廷戏曲研究走向深入。结合会议研讨,主办单位还组织与会专家学者前往故宫博物院,考察了漱芳斋、倦勤斋等宫内戏台和其他戏曲文物。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王亚楠 王正)

            


合影

会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