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术活动

中国古代散文学会第十届年会综述


   2014年10月12日至14日,由中国古代散文学会与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国古代散文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代散文学会第十届年会”在北京成功举行。来自海内外的众多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他们围绕“中国散文的古今通观”这一主题,对散文理论和研究方法、散文的文学性、散文的源流以及各时期散文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首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张雪、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负责人左东岭教授、中国古代散文学会会长谭家健研究员、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杨庆存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郭英德教授、台湾师范大学王基伦教授等到会致辞。闭幕式上,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马自力教授代表会议主办方发言,高度评价了本次会议取得的学术成果,呼吁进一步加强中国古代散文研究者、研究机构之间的广泛合作,加强与海内外学者的交流,促进学术研究健康发展。同时,此次会上中国古代散文学会完成会长换届,武汉大学熊礼汇先生当选为新一任会长,并增补四名副会长,原会长谭家健先生当选为了荣誉会长。

  本次会议参会学者达一百三十余位,共收到学术论文一百余篇。其中熊礼汇、许东海(台湾政治大学)、洪本健(华东师范大学)、曹虹(南京大学)、谢飘云(华南师范大学)、赵伯陶(中国艺术研究院)、郭英德(北京师范大学)、杨庆存、王基伦、莫道才(广西师范大学)、钟涛(中国传媒大学)、刘湘兰(中山大学)等十二位学者受邀作大会主题报告,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古代散文的相关概念、书写策略、文化品格、研究方法以及不同时代不同作者的风格特征等问题,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研究。马茂军(华南师范大学)、张德建(北京师范大学)、沈金浩(深圳大学)、刘宁(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学者进行了大会评议讨论。此外全部学者皆参与分会场小组讨论,他们从理论方法与通论、先唐散文研究、唐宋散文研究、元明清散文研究等四个角度(组)对中国古代散文(含部分近现代散文)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一、“理论方法与通论”组以散文研究的理论、方法、观念辨析等为主要探讨内容,对散文研究的宏观层面有较为深入的思考。如郭英德《中国古代散文研究断想》对当今散文研究中不足之处进行反思和建议。赵伯陶《道统、文统与古代散文的文化品格》研究古代散文品格形成中的两种不同文章路向。首都师范大学陈亚丽《古今散文探源》、绍兴文理学院渠晓云《中国古代散文概念的嬗变及散文范畴的界定》等文探讨古今散文观念的异同。闽南师范大学郑丽霞《古代“时文”界说之总检讨》、湖南师范大学蒋振华《中国古代道教语录体散文的文学史意义》等文对古代散文中的特殊概念或文体进行深入辨析。首都师范大学姚苏杰《文学篇章研究法刍议》提出“篇章结构研究”的新方法。同时,也有许多学者关注散文研究中的微观概念,如“文”、“情”、“顿挫”等。部分学者又针对近代散文研究或散文研究的现代意义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如谢飘云《近代散文观及其特征论》在中西文化碰撞交流的背景下,从三个方面探讨近代散文观的细节特征;兰州大学宁俊红《从“五四”前后文化看古代文章学的现代演进理路》梳理出古代文章学现代演进的三种主要理路。总之,本组的研究和讨论,体现了当今散文研究丰富而深入的可喜面貌。

  二、“先唐”组的论题涵盖唐以前相关作家、作品及其思想的研究。多位学者对唐以前的散文文献进行梳理,包括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如北京大学常森《先秦儒家心性之学的历史轨迹》利用简帛等出土文献探讨从先秦直至荀子的儒家心性之学的发展历程;内蒙古师范大学可咏雪《<史记>上溯比较研究》梳理《史记》所用的各种材料,分析其对《史记》的影响。先唐组的论题特重思想观念、政治制度的研究,除前举常森文外,又如西北师范大学韩高年《丧礼临终之仪与春秋时代的遗训》专研临终之仪与遗训,钟涛《论六朝政治运作与六朝骈文书写的互动》将骈文写作与政治运动结合,台湾台东专科学校郑柏樟《诠解庄子<齐物论>之物我关系》、哈尔滨师范大学王洪军《“西狩获麟”的三重叙事及其思想建构》则为哲学、政治思想之探讨。本组学者对文学观念或叙述艺术的研究亦较有成果,如中国传媒大学刁生虎《庄子形神论及其艺术转化》、聊城大学宁登国《先秦吉凶裁决思维与<左传>预言的模式化》、周口师范学院唐旭东《<论语>文体例概说》、河南大学王利锁《奏议文的讹体新变》等。

  三、“唐宋”组的讨论涉及当前散文研究中较为兴盛的诸多领域,其内容具体而丰富,如古文运动、古文理论、古文特征、文体新变、科举政治与散文创作、各体散文的源流和兴起等等。如浙江外国语学院毛振华《姚察、姚思廉散文特点及其对古文运动的影响》探讨古文运动成因之一点。台湾实践大学郑芳祥《超越科举——陈骙<文则>新探》则研究古代散文理论的个案。广西师范大学蔡德龙《画记文体源流研究》、深圳大学沈金浩《亭台楼阁记:从文学到文化产业》等文关注某类特殊文体的发展变化。许东海《唐赋与谏书——吕向〈美人赋〉的“美人与诤臣”论述》结合当时的历史政治背景,研究吕向《美人赋》作为政治谏书的成功实践,指出“以赋代谏”深具唐代赋学与史学交涉的特殊学术意涵。台州学院李建军《时文典范与举子事业》分析南宋科场时文对永嘉文体产生的影响。另外,此时期的散文大家也在学者研究视野之内。如熊礼汇《唐宋杂记古文书写策略的转变》研究韩、柳、欧、苏的杂记类古文的“书写策略”,并分析唐宋作家间的区别及其原因。刘宁《“师其人”与“明其理”:论韩柳取法前人的不同方式》分析韩、柳文章不同风貌的形成原因。洪本健《论欧阳修对归有光思想和创作的影响》从创作理念、创作风格等方面分析欧阳修对归有光的影响。清华大学鄢嫣《论南宋对王安石文的评价》梳理南宋时期不同身份的评论者对王安石人格和文章的不同评价及其原因。台湾世新大学王秀云《宋裴煜生平事迹初考》考述当时与欧、王交游的散文家裴煜。北京师范大学裴云龙《“三苏”并称与苏洵、苏辙散文的经典化历程考论》专论三苏散文经典化细节片段。本组也有微观问题研究,如台湾师范大学王基伦《韩愈古文的实词作法》归纳韩愈古文的实词写作典范,以六个方面为例,探求实词在篇章结构中的作用,申明韩愈古文的艺术价值。此外,也有学者提出诸如“皇室(皇族)散文”、“美政文学”等具有新意的论题。

  四、“元明清组”的论文较多地展示了散文研究的最新成果。如台湾海洋大学谢玉玲《论元代前期文士王恽之赠序书写》、湖南师范大学吕双伟《汪中骈文地位之反思》等文即对此时期容易被忽视的作家或流派进行细致分析,发掘其意义。又有学者密切关注特殊文体,如八股文、墓碑文、赠序文、史论文等,展现其内部规律和细节特征,如北京师范大学张德建《制度•权力•自我---明代赠序文中的政治文化》、台湾辅仁大学陈守玺《明代“杂记”、“赠序”类散文与辞赋的破体书写》等皆研究赠序文,首都师范大学刘尊举《八股文文体生成考辨》探讨“八股文”的生成过程、特点及其原因,华侨大学苗民《雅人的俗套与俗人的雅套——明代四六启礼仪性特征的渊源与嬗变》探究四六文体的某类特征及其演化,中国社会科学院马昕《明清之际遗民士人的历史论说与名节观念》探讨明清之际史论文中的名节观念。此外,学者研究中也涉及观念的辨析,如曹虹《清人赋予“古文辞”概念的混成意趣》探讨了清人尤其是桐城古文家笔下“古文辞”概念的复杂内涵,华中师范大学王炜《明代的乡会试录及其反映的文章观念》利用乡会试录这一特殊文献研究当时文章观,亦具新意。本组论文尚有两类特殊的内容,一类是研究近代散文家的散文创作,这是对古代散文研究的拓展和补充,如安徽师范大学吴微《外交实录与古文新变》;还有一类是专书的研究和订误,如首都师范大学踪训国《〈文章辨体〉的分类与选篇》等。

  总的来说,本次散文研讨会既有散文理论的宏观探讨,也有作家、作品或文体的微观研究,这些研究涉及的时代从先秦直到当代,时间跨度长,地域范围广,而其中既有老一辈学者的深邃探究,也有新一代研究者的新锐思想,充分体现了今日散文研究的兴盛。

                                                             (首都师范大学 姚苏杰)


开幕式

开幕式主持


   马自立院长致辞


张雪书记致辞


左东岭教授致辞



谭家健教授致辞


王基伦教授致辞


杨庆存教授致辞


郭英德教授致辞



大会场

大会发言(1)

大会发言 (2)

大会发言 (3)

大会发言 (4)

大会发言 (5)

大会发言 (6)

大会发言 (7)


合影

各分会场 (1)

各分会场 (2)

各分会场 (3)

各分会场 (4)

各分会场 (5)

各分会场 (6)

各分会场 (7)

各分会场 (8)

各分会场 (9)

闭幕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