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术活动

“周秦汉唐经典的形成与诠释”学术讨论会综述


   2015年5月9日,“周秦汉唐经典的形成与诠释”暨周秦汉唐经典读书会第三次学术讨论会在上海复旦大学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的六位青年学者提交并汇报论文,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刘跃进先生、《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汪涌豪教授、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陈引驰教授、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尚君教授、复旦大学中文系杨明教授、复旦大学中文系戴燕教授、苏州大学文学院马亚中教授出席会议并作了精彩点评。复旦大学中文系副主任朱刚教授以及来自中文系、古籍所的部分师生参加了会议。

   开幕式上,汪涌豪先生指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与《文学遗产》一直以来就有奖掖后进的优良传统,这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学术传承和学术潜力的张扬,是一个功德无量的事情,现在,《复旦学报》编辑部也接续了这样一个传统。

   文学经典始终是中国文学研究的中心。本次读书会的六篇论文涉及到先唐文学经典的文本的“记录”和“诠释”的问题、文本形态的改变或文本成规的问题,、对经典文本的阅读以及品评经典的视角与方法等等。孙少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经典文本的“记录传统”与“诠释义法”》用“记录传统”和“诠释义法”这两个范畴把经典文本作理论化和概念化的提升,然后来处理传统文献中的问题。徐建委(中国人民大学)的《<汉志>的性质与古书的面貌》探究早期文本由类群向单书过渡的过程。童岭(南京大学)的《在南朝旧都读北朝书籍——十六国北朝文学史、文化史之新思考》是对于南朝文学和北朝文学的互相交流和观望的研究。林晓光(浙江大学)的《追寻中世文学经典的原初生态》论证了怎么样来阅读文学经典和怎么样确定文学经典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程苏东(北京大学)的《经学研究中的“信”与“疑”》探讨当代经学研究中经典阐释学的“信”、“疑”问题,认为应以“信”为体,以“疑”为用,方可保持方法论的独立性。罗剑波(复旦大学)的《折衷:刘勰释读、品评经典的重要视角与方法》分析了刘勰“折衷”的思维模式和操作方法,认为这是《文心雕龙》成为文学批评名著的原因所在。

   与会的专家学者分别对六位学者的论文和读书会的组织形式给予了肯定,同时也指出其不足所在。陈尚君教授提出应该提交完整的学术论文,不应该把文学理解的过于狭窄,古代文学的研究要考虑史学达到的程度,并与之相对应。他希望青年学者要学习前辈学者的长处,并且勇于超越前辈学者。杨明教授认为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研究要重视文学鉴赏,提高鉴赏能力很重要。陈引驰教授肯定了读书会的这种形式,并建议围绕一个观念来交流可能启发性和收获更大。戴燕教授感慨今天读书会的条件非常好,年轻的学者是未来可以期许的学术力量。马亚中教授则认为不仅要把文本事实摆出来、现象列举出来,还要引向深入。

   最后,刘跃进教授总结发言,指出六位学者文章的共同点是太长,结论不太清晰。他指出,写文章有些问题不必太长,只要把关键词、关键点说清楚就可以了。在学风和文风方面,他建议青年学者应该向前辈学者学习,老老实实、实事求是。他还建议以后的讨论要就一些共同的材料进行细微的个案研究,进入到实证性的研究,这样会比较有启发性。

                                                  (复旦大学文学院 罗剑波



杨明教授


刘跃进教授



陈尚君教授




汪涌豪教授



陈引驰教授



戴燕教授


参会学者与评议专家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