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术活动

文体·文心·文化中国古代散文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

 

由中国古代散文学会主办,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承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协办的文体·文心·文化”:中国古代散文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69月3日-4日在桂林召开,来自日本、韩国、新加坡以及我国台湾、澳门及内地各高校、科研院所与出版界的12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收到论文一百一十篇。在大会开幕式上,中国古代散文学会会长熊礼汇教授(武汉大学)回顾了近年来中国古代散文的研究概况、研究方法及研究成就,简述了本次大会收到的学术论文的研究范围与特点。与会学者主要从理论研究、文献整理研究、历代作家作品研究、古代散(骈)文史研究、域外散(骈)文及其他研究五个方面展开讨论。

在理论研究方面,孙昌武教授(南开大学)以《作文用“虚”》为题,从《归去来兮辞》的结构;文有“虚”“实”;用“虚”斡旋;架空“虚”说;用“虚”的意义:散文的演进五个方面勾勒了散文的历史发展进程,提出更多利用和发挥主观构想的作用就是更多地用“虚”。赵殷尚教授(韩国培材大学)论述了“杂文”的源流以及李华、元结的革新下定雅弘名誉教授(日本冈山大学)的《表现方式的力学——遵守规范与违背规范》从诗发乎情,止乎礼”这一观念范与遵守两种表方式存在于一个作品或者一套作品中的几个例子。曹虹教授(南京大学)认为:中国文章史上不乏关涉于性命内容的书写,历代哲人文家对天道人性的信念、对要言妙道的向往,还往往离不开生活感悟与日常淬炼,从而形成丰富生动的诗意策略。谢飘云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指出近代中国散文文体发展特征在于:文章与文学承接及散文体式变革;报刊媒体与新体散文共进;文体创新及散文体式多样化。彦副教授(广西师范大学)认为梁章钜的《退庵论文》以随笔形式辑录历代文论家文话,主要讨论了三个清代文章学热点问题:第一,重提六朝“文笔之辨”;第二,古文、骈文、八股文的关系;第三,认为《文选》亦是骈体散体并选的选本,不能将《文选》与骈文选本等同。张作栋副教授(河池学院)以孙梅《四六丛话》在清代骈文演进中的理论推动作用为切入点,提出清代骈文的发展则大体呈现出对此前骈文史的倒序演进:宗尚上从接踵宋四六到师法六朝三唐骈文;这种宗尚的转变又进而带来一系列的变化:语言上从工致切合回归渊雅自然,应用领域上从公私文翰扩展到情韵之作,作品风貌上也从“无复作家风韵”发展到富有“遥情隽致”,名称上则逐步以“骈体”(或“骈文”、“骈体文”)取代“四六”指称这些师法六朝、三唐的骈文,并越过宋、元、明四六追冠六朝、三唐骈文。骈文在清代的这种演进,概括起来就是从四六到骈体的演进。余莉讲师(湖南文理学院)论述刘师培早期文论研究时提出:社会学是刘师培早年学术道路上的一个重要标志,在他早年的文论研究中起了重要作用,是他文论研究的新理论,并使他的文论研究在阮元等前辈的基础上有了更大的进步。莫山洪教授(广西师范学院)以钱锺书的《上家大人论骈文流变书》为例,认为钱锺书对于骈文流变的基本意见,他所谈到的重要骈文史人物,对于骈文的发展问题,骈文与散文的关系等问题的阐述深刻影响了后世学界。

文献整理研究方面,户崎哲彦教授(日本岛根大学)对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进行考异,探讨韩愈笔法以及褒贬二说之所出及韩柳交谊。侯体健教授(复旦大学)辑佚南宋后期署名敩斋的《古文标准》,认为其评注结合,选文范围比较宽,有一定的求异心理。李金松教授(河南大学) 对比程师恭的《陈检讨四六》,考证了安徽省图书馆藏王世枢注钞本《陈检讨四六新笺》(6册),认为总体说来王本优于程本,但某些细微的地方程本亦有所长。如果能融合两者之长,并补苴程、王二氏的笺释“阙遗”,那么,就会给热爱陈维崧俪体文的读者与古典文学爱好者提供一个最优的注释本。

在历代作家作品研究方面,刘淑丽编审(中华书局《文史知识》执行主编)探讨了刘向《列女传》经典妇女观的建立及其传播途径,认为在汉代尤其是东汉,以插图、画像石与音乐等形式广泛传播的《列女传》故事。佐藤浩一教授(日本东海大学)对杜甫的古文和骈文作出梳理。曲景毅助理教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以政治与文学的互动为视角,阐释李吉甫之政治功业与应用文书写。刘宁研究员(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论述韩愈碑文的造句之奇。王基伦教授(台湾师范大学)论述了柳宗元传状文承继与新变:柳宗元以散句立传、仅举要事形塑传主的写作方式,开创了新局。莫道才教授(广西师范大学)、韦臻讲师(广西广播电视大学)从体现初唐时期中原骈文的典型特征的卢藏用《景星寺碑铭》出发,结合中原骈体文风播衍于岭南地区的历史进程不同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如王勃的《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上林县《智城碑》、陈集源《龙龛道场铭》等,从句式和用典情况等方面论述唐代骈体文风在岭南地区的播衍影响过程。赵永刚副教授(贵州大学)论述了吕留良八股文选本的思想史意义,认为吕氏在八股文选本中注入了“春秋大义”、“夷夏之防”, 借助清廷的应制八股文散播反满思想,把夷夏之防隐藏在八股文选本中,将希望寄托在一批识字的秀才身上,是一个为恢复民族运动言之成文、行之成理的人。王正刚讲师(揭阳职业技术学院)认为清代骈文家黄金台长期被人忽视,黄氏骈文有《木鸡书屋文》五集共30卷337首,不但数量众多,且长于叙事,善于议论,追求骈散交融,虚实相生,情文并茂的艺术境界。集中有关骈文批评的书序、书表达了黄金台的一些骈文批评理论,弥足珍贵。就文学史地位而言,“与子才、圣徵鼎足而三”稍有过誉,但亦堪称晚清骈体名家。

在古代散(骈)文史研究研究方面,常森教授(北京大学)以《先秦史传诸子辞赋中的“小说”叙事和想象》为题,指出在春秋末至战国的诸子百家时代,小说质素普遍存在于史传、诸子、辞赋之中。陈君副研究员(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在《汉帝国的历史书写与文本权力——政治文化视野中的《汉书》文本之形成》一文中,全面考察《汉书》编撰的历史过程及其政治状况、学术环境对《汉书》编撰及其内容的影响。杨旭辉教授(苏州大学)通过清代散文的系统梳理,积极建构起符合古代“文统”承继和文学史实相的散文研究学术体系钟涛教授(中国传媒大学)论述了汉魏六朝监察制度视域下的弹劾文的生成,弹劾文经历了从行为层面向文本层面的转化与成熟的过程,在汉魏六朝体制趋于完备,其时的政治状况、礼制约束、经济要求都是汉魏六朝弹劾文的生成的重要因素。而其中政治监察制度的需要,是汉魏六朝弹劾文生成的主要制度动因。陈鹏教授(河南师范大学)论述了六朝碑文的发展及其艺术特色,认为东汉刻碑之举的盛行,对碑的文体确立和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尽管当时的很多碑文仍然摆脱不了颂体的影响,但碑已经独立成为一种文体。六朝时期的碑文不论是外在样式还是文本内容,都已基本涵盖后世的所有种类。明清碑文批评以叙事为正体,严分正变,无疑对六朝碑文缺乏客观公正的评价。刘涛副教授(韩山师范学院)以傅亮、任昉、徐陵文章为考察对象,指出在六朝时期,各体散文皆趋于骈化,并逐渐演变成骈文,表策文也不例外。六朝表策文的演进轨迹和骈文由逐步形成到走向成熟的发展历程基本上是同步的。傅亮、任昉、徐陵分别为骈文逐步形成、进一步发展及走向成熟三个阶段的代表作家,其表策文撰作体现出这两大类文体在骈化过程中的特点,具有深刻的骈文史意蕴。具体来说,傅亮文对句不工巧,用典多为明用或直用,不讲究声律;任昉文颇重声韵调谐,妙于用事,多而不显;徐陵文则丽藻缛绘,用典自然贴切,融化无间,声律谐美,属对精工,四六句式的运用灵活多变。林登顺教授(台南大学)从语音、字句的修辞和用法、语言风格等几方面,探析北朝墓志文的语体特性。认为北朝墓志文在声律的使用上,受六朝骈体文的影响,形成一种华美浓丽的艺术风格。张明强副教授(贵州师范大学)从地理分布视角探讨清代骈文发展。认为清初骈文作家地理分布特点有二:一、主要分布在江浙地区,以杭州府、松江府、苏州府、常州府、绍兴府最多;二、以省治和府治籍贯者为多。经济富裕、交通便利和深厚的读书重文传统是清初骈文家集中在江浙的主要原因。清初骈文家地域分布格局对清代骈文发展意义重大:清初骈文家主要分布在江浙地区,是对六朝江左骈文文统的接续;深刻影响有清一代地域骈文作家群的生成,是清代地域骈文流派形成的开端。路海洋副教授(苏州科技大学)论述了《骈体文钞》李、谭评点的理论旨趣与文学史贡献,认为李兆洛、谭献的《骈体文钞》评点,以提倡骈散一源、奇偶迭用为旨趣,并经由辨析文体正变、考论作品历史背景与创作题旨、分析作品章法和创作艺术等方式,既在理论上有力地辨明了骈散文关系、地位问题,又在实践上指导了清代中后叶的骈文创作、引导了文坛创作风气的转变,其文学史贡献是不容忽视的。

在域外散(骈)文及其他研究方面,谭家健研究员(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以《新加坡近代骈文举隅》为题,介绍了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至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新加坡发表的七篇骈体文。认为这些文章反映了那个时期新加坡的社会面貌,商业、文学、讲学等活动,医院的筹建,报纸政论和副刊宗旨等等,为了解新加坡近代史提供了新的资料。且文章对仗整齐,用典贴切,语言华美,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当时的日本而言,文不仅是一种文体,更是伴随着官僚制度和佛教等最新文化传入日本的一种文化。道坂昭广教授(日本京都大学)在《试论骈文在日本的传播》认为,至少在8世纪以前的日本,骈文不仅是一种文体,更是伴随着官僚制度和佛教等最新文化传入日本的一种文化。如果说汉字的传播是东亚文化圈的第一波,那么可以大胆地认为:注重TPO(T时间、P地点、O场合),注重固有规则的骈文,它的完成及普及为东亚汉字文化圈的建立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蔡毅教授(日本南山大学)以赖山阳《日本外史》在中国的流布为例,论述中国人看到的日本史书,以显示中日文化交流逆向反馈文化现象的一个侧面,并对这一东亚汉字文化圈独特的历史现象,作进一步的全面探讨。莫道才教授(广西师范大学)论述了《历代骈文研究文献集成》的缘起和总体构想,指出《集成》解决骈文研究的历史之根、学术之脉、理论之魂、传统之用、文化之播等五大问题,分别对应五个子课题:骈文文献叙录、骈文研究论着集要、骈文文论文献集要、骈文经典集释。为学术界留下一套完整有分量的骈文研究文献集成,为骈文研究持续发展,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做出贡献。

 大会还进行了分组讨论,会议闭幕式上,何诗海教授(中山大学)、马世年教授(西北师范大学)、刘尊举副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分别汇报了本小组讨论情况。常森教授(北京大学)作本次会议的总结发言,他在发言中指出各位专家学者围绕文体·文心·文化的主题,考释、探讨了从先秦至近代散文文本、写作、传播、接受,文体、文法、文论等议题,研究范围涉及理论研究等五个方面。但同时应特别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新出的简帛关注不够,应关注历史本源;其二要有充分的学术史的自觉;其三,研究古代散文需更多的耐心、更多的坚持。

(广西师范大学 莫道才)




开幕式主席台。左起:莫道才教授(广西师范大学)、陈小燕教授(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胡大雷教授(广西师范大学)、苏桂发教授(广西师范大学副校长)、熊礼汇教授(武汉大学)、谭家健研究员(中国社科院文研所)、孙昌武教授(南开大学)、下定雅弘教授(日本冈山大学)、王基伦教授(台湾师范大学)






大会主会场



第一分会场



第二分会场



第三分会场



广西师范大学莫道才教授主持开幕式



武汉大学熊礼汇教授



南开大学孙昌武教授



中国社科院文研所谭家健研究员



日本冈山大学下定雅弘教授



京都大学道坂昭广教授



日本岛根大学户崎哲彦教授



台湾师范大学王基倫教授



韩国培材大学赵殷尚教授



全体参会学者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