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术活动

《文学遗产》古代小说研究论坛(2016)会议综述


2016年10月22日至2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遗产》编辑部主办、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承办的“《文学遗产》古代小说研究论坛(2016)”,在安徽芜湖召开。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18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近40位专家参加会议或提交论文,会议共收到论文34篇。论坛开幕式由中央民族大学傅承洲教授主持,安徽师范大学储泰松教授、《文学遗产》编辑部石雷研究员分别致辞。

论坛分为主题发言和分组讨论两种形式,每位学者发言之后均有评议环节,确保研讨的深入和思想的碰撞。北京大学潘建国教授、许昌学院姜荣刚副教授、杭州师范大学徐大军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曹立波教授、北京语言大学段江丽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傅承洲教授、南京大学苗怀明教授、福建师范大学涂秀虹教授、上海师范大学赵维国教授、安徽师范大学王昊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郑志良副教授等先后做了主题发言。

小说文化与小说观念研究。华东师范大学陈大康教授详细梳理了近代小说转载从产生到逐步蔓延的过程,归纳了其间的类型和特点,并结合当时小说创作与传播的总体态势,探讨了转载现象的成因与规律,总结了该现象在近代小说史上的地位。武汉大学陈文新教授着眼于小说史叙述的若干重要特点,对叶庆炳《中国文学史》和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加以比较,指出其代表了“中国的小说史”和“在中国的小说史”两种叙述范式,受到彼时学术文化生态的深刻影响。黑龙江大学陈才训教授立足于清代社会的劝善运动,深入阐述了劝善运动与小说禁毁、小说创作善书色彩的关系及其共同的日用伦常指向。中国人民大学王昕教授阐析了以往志怪小说的文学性研究与历史研究的不足之处,认为文化史研究或许是重新认知志怪小说的一种方式。许昌学院姜荣刚副教授以为,晚清后期欧化与国粹主义此消彼长的新思潮演变,构成了此期小说发展的新动力,成为促使“小说界革命”发生转向的关键。华东师范大学李舜华教授以《剪灯新话》《剪灯余话》为中心,细致考察了明朝前期小说观念的变迁过程。福建师范大学涂秀虹教授从明代法律传播氛围、建阳书坊刻书文化入手,分析了明代公案小说编刊背景,指出闽北特定的文化背景决定了公案小说中蕴含了世情的内容。暨南大学罗立群教授从鱼篮观音的由来、宗教内涵、采用佛门方便手段“以色设缘”等角度细致论述了叙事文学中的鱼蓝观音这一文化形态。复旦大学罗书华教授从出现的背景、正式刊布、流播接受及深层意味等角度,阐述了“四大奇书”经典化的“成名”历程。安徽师范大学俞晓红教授分析了唐临文言小说中的果报、复活、转生等释教题材类型,认为其中渗入诸多儒家传统文化观念,传达了以释明儒的小说观念。首都师范大学张庆民教授根据纪昀对《聊斋志异》的批评、《四库全书》收录典籍原则等,解析了《四库全书》小说家类不收录《聊斋异志》的问题。

小说文献与小说艺术研究。北京大学潘建国教授介绍了一部新见清初章回小说《莽男儿》,分析了它与清初《獭镜缘》《绣衣郎》传奇之间的亲密文本承继关系,认为《绣衣郎》乃据《莽男儿》改编而成。南京大学苗怀明教授以近年来发现的资料为据,质疑了刘鹗出于资助连梦青的目的而创作《老残游记》的说法,指出刘鹗受《邻女语》启发而创作《老残游记》,形成两者的一些相似。中央民族大学傅承洲教授认为,作家身后刊刻的章回小说并非作家原本,鉴赏和分析小说不必迷信抄本和古本,应择善而从。广州大学纪德君教授从文言小说成为宋元说话的凭依、宋元话本对文言小说的敷演、文言小说对宋元话本的借鉴等角度,论述了话本小说与文言小说的双向互动及其影响。安徽师范大学江守义教授从作者的伦理动机、叙述者的伦理诉求、特定的叙述程式、叙述可靠性等层面论述了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的意图伦理。安徽师范大学郭自虎教授认为,宋玉赋对唐传奇创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好色”主题的解构与重构、梦境与荐枕的叙事模式、光彩照人的人物描写。中国武警学院陈国军教授经考证认为,八卷本《虞初志》原刊于如隐草堂,乃增益《陆氏小说三十家》而成,编者是陆采,成书时间为嘉靖五年至嘉靖六年之间。中央民族大学曹立波教授通过详细的文本比对分析,认为《红楼梦》后四十回中应有曹雪芹残稿和疑似程高补笔。辽宁大学胡胜教授以为,泉州傀儡戏《三藏取经》应是宋元间“南系”西游故事的阶段性标志,其发现使关于《西游记》南北系统的旧有论断有重新审视的必要。北京大学李鹏飞副教授全面梳理分析了现当代学者关于《儒林外史》第五十六回的论争,进一步论证了五十六回应为吴敬梓所作。中国人民大学郑志良副教授经考证认为,《儒林外史》中蘧公孙的原型是李本宣、赵雪斋的原型是姚莹,并申论了人物原型研究的重要意义。中央民族大学叶楚炎博士通过姓名字号、生活习惯、科名仕宦、人生经历、人物性情等诸方面的对照,认为周进的原型是郑江。安徽师范大学王昊教授梳理出《儒林外史》中的类型丰富的局骗叙事,阐述了这些局骗叙事在人物塑造、情节建构、主题彰显方面的价值与意义。北京师范大学李小龙副教授经过大量文献梳理分析,考证了《世说新语》命名的渊源与演变过程。上海师范大学施晔教授考证出《昔柳摭谈》的作者应为冯跃龙而非冯起凤,并指出《剪灯闲话》是《昔柳摭谈》的伪本。暨南大学王进驹教授仔细比对分析《剿闯小说》台湾国图藏本与日本内阁文库藏本后,认为前者是由后者演变而来的一个版本。杭州师范大学徐大军教授探讨了《金瓶梅词话》取径武松打虎故事的属性,及《水浒传》对《金瓶梅词话》的故事构建和创作属性的意义。上海财经大学李桂奎教授从“互文性”视角,探究了《聊斋志异》的“脱化”实践及其文本创意。辽宁大学赵毓龙博士从“手炉”切入,考察了《红楼梦》中日常物象在人物形象塑造、控制话语时长、调节叙事节奏等方面的叙事价值。

域外中国文学研究。北京语言大学段江丽教授以明治维新“中国文学史”著作序跋为依据,探究了脱亚入欧风潮中的日本学人对“中国文学” 的认知和态度。上海师范大学宋丽娟副教授认为 “才子书”的西游与东洄构成了一种双向互动的耦合关系,共同促进了中国小说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上海师范大学赵维国教授深入探讨朝鲜传奇小说与中国传奇体小说的文化渊源,考察朝鲜士子对于传奇体的接受与认知过程,进而论述朝鲜传奇体小说的文体确立。

会议期间,与会专家交流充分、讨论热烈、畅所欲言,相互之间既有充分肯定,也有质疑辩难,更有彼此启发。气氛严肃而不失轻松,进展有序而时有花絮。本此会议提交的很多论文提出了新观点,发掘了新材料,开拓了新领域,推进了中国古代小说的研究。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何涛 )



《文学遗产》古代小说研究论坛(2016)

论文目录


陈大康

《论近代小说之转载现象》

陈文新

《两种小说史叙述范式的个案比较——以叶庆炳<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为例》

陈才训

《论清代劝善运动对小说的影响》

傅承洲

《作家身后刊刻与章回小说的原本问题》

纪德君

《宋元话本与文言小说的双向互动及其影响》

姜荣刚

《国粹主义思潮与晚清“小说界革命”之转向》

李舜华

《明前期小说观念的变迁——以<剪灯新话>与<剪灯余话>为中心》

罗立群

《论叙事文学中的鱼篮观音》

罗书华

《“四大奇书”成名考——四大名著成名考之一》

涂秀虹

《明代法律传播的氛围及建阳书坊的刻书文化——略谈明代公案小说编刊背景之一二》

王  昕

《论志怪“小说”研究的文化史转向》

江守义

《古典小说叙事的意图伦理》

郭自虎

《宋玉赋对唐传奇创作的影响》

段江丽

《日本脱亚入欧风潮中的“中国文学”——以明治年间“中国文学史”著作序跋为中心》

宋丽娟

《“才子书”:明清时期一个重要文学概念的跨文化解读》

赵维国

《论中国传奇小说的东传与朝鲜传奇体的确立》

王  燕

《卫礼贤:“孙悟空形象哈奴曼说”的最早提出者》

陈国军

《八卷本<虞初志>的初刊、编者与成书时间》

曹立波

曹  明

《<红楼梦>后四十回中的雪芹残稿和程高补笔》

胡  胜

《由泉州傀儡戏<三藏取经>重估“南系”<西游记>》

李鹏飞

《对<儒林外史>原貌问题的重新检讨(节选)——究竟是五十六回、五十五回还是五十回?》

李小龙

《<世说新语>命名的渊源与演变》

苗怀明

《<老残游记>写作缘起新考》

潘建国

《新见清初章回小说<莽男儿>考论——兼谈其与<獭缘镜><绣衣郎>传奇之关系》

施  晔

《<昔柳摭谈>作者冯跃龙考:为鲁迅“冯起凤说”正误——兼论该书版本及伪作》

王进驹

《<剿闯小说>台湾国图藏本与日本内阁文库藏本之先后考》

徐大军

《接着说还是借着说——<金瓶梅词话>取径武松打虎故事的属性及其他》

叶楚炎

周进原型人物考论——兼及严贡生、严监生兄弟之本事》

张庆民

《关于<四库全书>不收录<聊斋志异>问题》

李桂奎

《<聊斋志异>之“脱化”及文本创意》

郑志良

《<儒林外史>的人物原型及其意义——以蘧公孙、赵雪斋为中心》

俞晓红

《唐临以释明儒小说观阐论》

赵毓龙

《论<红楼梦>中日常物象的叙事功能——以“手炉”为例》

王  昊 

徐雅萍

《<儒林外史>中的局骗叙事》







开幕式



储秦松先生 



傅承洲先生



潘建国先生



苗怀明先生



姜荣刚先生


王进驹先生


徐大军先生


曹立波先生



段江丽先生



涂秀虹先生



赵维国先生



郑志良先生



王 昊先生



俞晓红先生



李小龙先生



宋丽娟先生



胡 胜先生



陈国军先生



陈才训先生



李桂奎先生



施 晔先生



李鹏飞先生



王 昕先生



罗书华先生



罗立群先生



郭自虎先生



江守义先生



叶楚炎先生



赵毓龙先生



会场之一



会场之二



开幕式会场



与会学者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