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系统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术活动
“中国古代小说学术研讨会”于2016年11月25至27日在京召开,会议由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主办,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国艺术研究所等30余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6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大会收到论文46篇,主要集中探讨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古代小说的源头及人物、故事来源研究。北京外国语大学魏崇新教授的《<山海经>为“小说之最古者”辨析》梳理了古今关于《山海经》性质问题的著录与讨论,探讨了关于《山海经》为“小说之最古者”的渊源脉络,并辨析《山海经》之于小说史的意义。华中师范大学王齐洲教授《宋代“说话”家数再探》梳理了宋代“说话”家数的学术史,认为四家数是以当时居于文化正统地位的经史子集四大类比附民间说话伎艺类别,涵盖了整个讲唱伎艺。辽宁大学胡胜教授的《<西游记>与“目连戏”渊源辨》以郑之珍本《劝善戏文》为例,考察了目连戏与《西游记》的渊源关系及各自的动态演进过程,认为二者在同台演出中存在相互借鉴、交融的关系。大连大学王立教授的《<聊斋志异>“路遇鬼使”母题域外渊源及冥间正义崇拜》考察了《聊斋志异》中路遇鬼使母题的类型与渊源,进而分析这一母题产生的原因。中央民族大学叶楚炎博士《杨执中原型人物考论》通过出身、科名、家境、癖好、性情等各方面的比对,认为《儒林外史》中杨执中原型人物为王藻,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吴敬梓对杨执中形象的改造及其深刻内涵,探讨了这一人物的形塑过程及其叙事意义。
二、古代小说的年代、作者、版本研究。古代小说的年代、作者、版本研究是小说研究的基础性课题,一些论文就此问题展开了细致的考辨和论述。中央民族大学傅承洲教授《关于<西游补>的几个问题》考述了《西游补》的作者和刊刻年代,认为《西游补》作者应为董斯张,最后成书于明崇祯十三年并于次年付梓,并在界定该小说补书性质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对《西游记》的承变,肯定了《西游补》作为补书在众多续补小说中的地位和意义。首都师范大学詹颂副教授《李汝榛及其<阴晋异函>考论》据清代方志、档案及有关诗文等资料,考索了清人李汝榛的生平,及其编撰的志怪小说集《阴晋异函》的成书年代、编撰体例、内容特点和其中关于《聊斋志异》的信息。河南科技大学贾海建副教授的《<风月鉴>作者生平及家世考》根据谱牒和方志等资料,考出《风月鉴》的作者为吴贻棠,籍贯河南光州固始县张庄集人,订正了前人记载的失误。
三、古代小说思想文化意蕴研究。北京外国语大学罗小东教授《<山海经>的巫文化解读》从巫师、巫术活动等角度梳理、分析了《山海经》所反映的上古巫文化。安徽师范大学俞晓红教授《唐人小说寺院游寓故事的文化解读》通过对唐人小说中寺院游寓群体及其多种活动、目的的探讨,揭示出其中蕴含的唐土寺院游寓文化,认为唐人小说对寺院游寓现象的艺术描绘是佛典文化深度渗入唐人小说创作的有力例证。辽宁大学赵毓龙博士《论古代通俗文艺伦理叙事中角色的“道德困境”——以“江流儿”故事中的殷氏为例》比对了小说文本系统和戏曲、说唱文本系统对“江流儿”故事中殷氏道德困境问题处理的不同方式,探讨了其中蕴含的民间信仰、审美及叙事者的逻辑与智慧。北京师范大学莎日娜副教授《从道德官场到世俗官场——明末清初通俗小说官场描写管窥》分析了明末清初通俗小说中的官场政治、官场道德和官场规则,探讨了这一时期小说中官场的描写对早期通俗小说的继承与发展,认为其更具现实性和世俗性。中国人民大学张国风教授《雅俗之辨与<儒林外史>的隐性评价体系》详细梳理了雅俗之辨在先秦、两汉、魏晋时期所具有的不同意义,以及雅、俗两种文化相互磨合的历史过程及其在不同领域中的具体表现,进而将雅俗之辨视为《儒林外史》中隐形的价值评价体系。北京语言大学段江丽教授《王熙凤的多重家庭角色》在家庭文化视野下考察了王熙凤的多重身份,凸显出深厚的文化与人性的双重烙印。南京大学苗怀明教授《<老残游记>三论》分析了作者刘鹗在《老残游记》中对清官、时局的认识和对太古学派思想的宣传,认为该小说所写实为老残发现社会病源、探讨医方的过程,亦写出了作者的政治态度和一段心路历程。
四、古代小说叙事艺术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张石川副教授《论<金瓶梅词话>叙事时间的若干问题》考述了小说中存在的时间错漏问题和两套不同的叙事时间,探讨了小说中存在的几类叙事时间的“失误”,进而推论《金瓶梅》与《水浒传》两部小说的关系,认为《金瓶梅词话》在写作途中放弃了干支纪年以迎合《水浒传》的叙事年代;《金瓶梅词话》不是在《水浒传》叙事基础上展开创作的,而是把另外一个故事嵌入《水浒传》的叙事体系中。中央民族大学曹立波教授《生日与<红楼梦>婚恋故事的艺术构思——从芒种饯花与怡红寿宴谈起》,认为曹雪芹以芒种节为契机,穿联起金玉良缘和怡红快绿两条线索,包括主线(钗黛)和副线(湘妙)的关系链,都得以呈现。上海大学杨绪容教授的《<红楼梦>演述<牡丹亭>折子戏的功能与价值》指出《红楼梦》中提及的八出《牡丹亭》折子戏在中心人物塑造、关键情节叙述、重点结构功能与主要思想矛盾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古代小说批评、改编与传播研究。北京大学刘勇强教授《神怪小说批评中的偏见与误解》从四个方面论述了神怪小说在古代乃至民国初年的文学评论中遭受的偏见和误解,并从这一侧面反观出神怪小说艺术思维的特点。广州大学纪德君教授《明清以来“三国”说唱文学编创经验综探》着重论述了民间艺人在改编、说唱《三国演义》的过程中积累的一些带有规律性的编创经验,并认为其对今天改编古代小说名著不乏借鉴价值。浙江师范大学高玉海教授《宋元小说在俄罗斯的翻译和研究》细致梳理了宋元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在俄罗斯的翻译、传播和研究情况,并肯定了各历史阶段里俄罗斯汉学家们对宋元小说翻译和研究的成果。中国人民大学王燕教授《谢卫楼与曹操形象的早期海外建构》考述了晚清时期美国传教士谢卫楼《曹操的生平和时代概况》一文,肯定其作为英语世界对于曹操形象首次译介在《三国演义》海外传播史上的研究价值。
(中央民族大学:周璐 孙鑫博)
钟进文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辞
苗怀明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辞
陶慕宁教授
胡胜教授
郑铁生教授
杨绪容教授
张国风教授
赵伯陶教授
王齐洲教授
刘勇强教授
吴兆路教授
魏崇新教授
王立教授
纪德君教授
段江丽教授
俞晓红教授
曹丽波教授
罗书华教授
傅承洲教授
您是第 12199647 位访问者 备京ICP备:06036494号-20
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 《外国文学评论》编辑部
电话:010-85195583(周二、周三) 邮编:100732
本系统由北京博渊星辰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电话:010-63361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