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8日,由《文学遗产》编辑部主办的“明代文学研究青年学者读书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召开。来自山东大学、兰州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的学者共十余人参加了会议。
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学遗产》主编刘跃进研究员主持会议。他在主旨发言中提出,《文学遗产》编辑部主办的各学科青年学者读书会都旨在为志同道合的青年学者交流互进提供平台。一方面,就每个学科的重点话题展开讨论,提出前瞻性问题;另一方面,为编辑部组稿,并挖掘、培养一批学术界新人。此外,青年学者读书会的举办与当前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扬弃继承”有着密切联系。会议评议专家左东岭教授(首都师范大学)认为,青年学者读书会要想办好,必须要推出一批有质量、有价值的文章,读书会成员要努力扩展学术领域,提高学术质量,做出学术表率。在从事明代文学研究的时候,要避免碎片化,抓住关键文献,提炼重要问题;眼光也不能只盯住明代,而要上溯至元、下及于清;还要处理好专门化与学术视野之间的矛盾,解决好博和专的问题。如能在这些方面为学界起到示范作用,甚至引导学风,明代文学研究青年学者读书会就算是成功的。会议评议专家张德建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则指出,学术研究发展到一定阶段,就需要做出一定的总结,形成新的提升,青年学者读书会的旨趣也应指向于此。尤其在一个学术环境尚显浮躁,学者内心普遍焦虑的背景下,我们能以读书会的形式,沉心静气地在一起交流学问,非常有意义。明代文学研究目前仍存在着专门化、孤立化和碎片化的弊病,文本研究明显缺位,而文学本位倾向又有过重之嫌,这些都有待解决。
与会学者结合自身研究实际,展开了讨论。孙学堂(山东大学)认为,明代文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些既有的认识,但未必是准确的。要以“逆向追问”的方法,大胆怀疑这类“既成事实”的观点或表述,就能提出一些新问题。在学科建设方面,一方面要缩减作家作品的泛论,将明代文学的“内部研究”推向精细化;另一方面要求研究者发挥自身专长,从不同视角推进明代文学的“外部研究”。叶晔(浙江大学)认为,目前的明代文学研究过于重视文学史实研究和理论思想研究,而对诗文作品的研究相对落后。明代诗文作品研究的价值在于:挖掘并推出一批优秀的文学作品,让学术界甚至普通读者对明代文学有更好的认识;使明代文学理论思想的研究突破瓶颈;借助文本精读,建构作家的知识结构和谱系;用文本间的内在关系充实文人的文学关系。刘尊举(首都师范大学)认为,明代文学的经典化,必然需要对文本的精读细读。具体而言,要将明代文学理论研究与文本精读结合起来,弥补文本研究的缺失,探究文本的创作意图,实现文体之间的交叉。魏宏远(兰州大学)提出,用研究李、杜、苏、黄的方法去研究明代文学大家,就会使明代文学一直处于唐宋文学的笼罩之下,难以形成自身独有价值。反过来,要充分重视明代文学的“当下性”,甚至探讨明代文学对现当代文学的影响。例如,阳明诗与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新体诗和郭沫若等人的现代新诗实现了古典文学的内在传承,具有明显的主题性与现代性特征。余来明(武汉大学)指出,明代诗文研究往往存在着“观念先行”的问题,而且缺少热门话题,学者们在缺少交流的情况下,容易自说自话。很多研究貌似是在填补空白,具有开拓性,实则是走到“死胡同”里去。从事明代文学研究,还要深入到历史过程当中,对当时的文学环境和文学现场进行充分的还原。
最后,左东岭作总结发言,进一步提出了对明代文学研究的四点希望:加强对明代重要文学文献的整理;重视既有学术问题的源发性和延伸性特点;认识到文本细读与问题意识的关系问题;处理好专业研究与现实情怀的关系。希望明代文学研究青年学者读书会能够坚持办下去,为明代文学研究带来新的气象。《文学遗产》编辑部竺青副主编、石雷编审、责任编辑马昕也参加了会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马昕)
会场
刘跃进研究员
竺青编审
左东岭教授
张德建教授
孙学堂教授
叶晔博士
魏宏远教授 余来明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