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术活动

“明代文学研究青年学者论坛”综述


201778—9日,由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和《文学遗产》编辑部主办的“明代文学研究青年学者论坛”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西北大学、兰州大学、山东大学、浙江大学、宁波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玉林师范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二十多位学者参加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十九篇。

8日上午,会议开幕式由首都师范大学刘尊举主持。首都师范大学左东岭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张德建教授、浙江大学叶晔博士、复旦大学陈广宏教授和浙江大学周明初教授相继致辞。左东岭指出,举办规模小、质量高的青年学者论坛,更能提升明代文学研究的质量和档次。本次会议在组织形式上有四点优势,可为学界表率:第一,会议规模小、人数少,交流时间更加充裕;第二,与会学者之间无地位、辈分之别,能够实现平等对话;第三,会前进行书面评议,比单纯的现场评议更加深入;第四,注重研究队伍的年轻化。张德建认为,本次会议体现了明代文学研究的发展要求,是对过去一些研究不足的有效回应。首先,过去的明代文学研究存在浅和浮的问题,往往停留在对文学现象的介绍和描述上;且过于严守研究分段,回避大历史观。其次,过去的明代文学研究在选题范围上比较狭窄,在学术格局上比较狭隘。一些学者还执著于传统的审美式文学观念;一些学者强调所谓的“专家意识”,将读书变成寻找材料;一些学者在知识修养上存在欠缺,不能真正进入明人的生命境界。再次,过去的明代文学研究界存在“交游化”的问题,而本次会议则做到了勇于批评。叶晔总结了近年来古代文学界举办的一些青年学者读书会,认为明代文学界也应参照之前的典范,持续组织下去。陈广宏认为,明代文学研究应从最初的聚拢人气自觉走向更高水准的学科建设。而青年学者更具活力,知识结构更新,应为此做出贡献。周明初则表达了对与会青年学者的期待,希望他们能在未来长期活跃在明代文学领域里。本次会议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特点:

第一,新观点,即对传统研究对象和命题提出新的看法。张德建从同题写作的角度切入,分析台阁文学创作中的公私关系。余来明(武汉大学)认为明代“台阁体”的出现,不仅缘于永乐、宣德年间的清明政治,也是对洪武以来上层士人唱和风尚的重新发现。杨遇青(西北大学)认为,弘正之际的“古学渐兴”现象,其本质是对汉魏古意的抉发,重在“因义抒情”;却在后来的李何之争中演化为对“法”的尊崇,使明代复古派诗学偏离了最初的导向。孙学堂(山东大学)认为,李梦阳提出的“诗之观人”说,旨在通过文学作品观察作者的道德修养,而非指向观政,这实现了对孔子“诗可以观”说的创造性接受。徐楠(中国人民大学)认为,明代格调派诗学中的重情言论,体现了儒家“以正律真”的精神,因此“重情”与“尊格调”具有共生的必然性。刘尊举(首都师范大学)认为,徐渭受阳明心学影响而形成独特的“真我”观,并以此实现文章“破体”,摆落“姿态”、独存“本色”则成为其小品文的核心特征。李瑄(四川大学)认为,竟陵派将以《楞严经》为代表的如来藏思想作为理论基础,以“古人精神”与“佛性真如”建构其文学思想的佛学内核。王炜(华中师范大学)梳理了胡应麟的小说观念,并由此分析了中国古代知识体系架构下,小说统序归属、结构类型与属性特征的动态演化规律。刘晓军(华东师范大学)认为,鲁迅出于对小说虚构论的前理解,而产生了对胡应麟小说观念的误解。

第二,新问题,即对学术界过去关注不足的研究对象展开分析。叶晔指出,以王世贞《乐府变》组诗为肇端,自明代嘉靖末年至清代康熙初年,诗坛兴起了一次以新题乐府为体式、以讽咏时事为宗旨、以“诗史”理论为纲领的创作潮流,这成为晚明变局和明清鼎革在诗歌创作中的一种反映。李慈瑶(宁波大学)对“后王李”时代的复古派名家邢侗展开分析,指出其在文章领域不满于王李的拟古做法,一方面对秦汉法则保持坚守的立场,另一方面又吸收唐宋文、六朝文的各种元素,体现出多元开放的新型复古文章观。汤志波(华东师范大学)梳理了《江南春》由诗体到词体的演变过程。邓晓东(南京师范大学)认为,明末清初的时诗选本与社事交游和文人生计密切相关,并因此产生出独特的意义和价值。李小龙(北京师范大学)认为中西方小说在标目上的一系列区别,根源于二者与各自文学系统中诗歌的关系。

第三,新材料,即通过新材料丰富既有的研究成果。侯荣川(玉林师范学院)对日本内阁文库和南京图书馆所藏少室山房本《诗薮》进行比勘,发现南图本较为后出,且能反映出胡应麟更加成熟的诗学观。

第四,新方法,即通过创新性的研究方法得出新的观点。颜子楠(北京师范大学)从谢榛的七律送别诗入手,通过归纳文本内部的结构模式,讨论其诗歌拟古行为的具体手段。魏宏远(兰州大学)从文本“物性”的角度分析《艺苑卮言》的流传演变。

9日下午,会议闭幕式由《文学遗产》编辑部马昕主持,周明初、陈广宏、左东岭相继发言。周明初认为本次会议讨论强度很大、评议任务很重,但认真参与其中,仍会收获到很大的乐趣。陈广宏认为本次会议做到了扎扎实实、不尚空谈,重学理、讲方法,希望今后继续坚持。左东岭提出,明代文学领域需要“精细化”的研究,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文献整理的深度开发,不要再铺开摊子搞“堆积型”“捆绑式”的整理工作,而应用力于诗文集的辑佚和校勘,整理出一批精注本和集注本,编订《明代文学文献叙录》。第二,学术选题的问题意识,即对新领域进行开拓,对传统命题进行源发性反思,对文本展开精细解读。第三,论文写作的精心设计,用严密的思维撰写出逻辑圆融的论文,特别是在使用文献时有所讲究。第四,学风和文风的持续改善,这也是学科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本次会议论文质量较高,现场讨论非常热烈,为明代文学研究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马昕)






与会学者



左东岭



陈广宏



周明初



邓晓东



都轶伦



侯荣川



李慈瑶



李小龙



李 瑄



刘晓军



刘尊举



马 昕



孙学堂



王 炜



魏宏远



徐 楠



颜子楠



叶 晔 



余来明



张德建



雍繁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