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术活动

2017年陆游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7819-22日,由中国陆游研究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遗产》编辑部、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2017年陆游学术研讨会”在安徽师范大学召开。来自日本、台湾以及内地各高校、科研机构、出版单位的六十余位专家学者就陆游研究领域的相关问题展开了广泛、深入而富有成效的研讨。

    开幕式由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储泰松教授主持。安徽师范大学副校长朱家存教授、中国陆游研究会会长莫砺锋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遗产》编辑部孙少华副编审、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主任胡传志教授分别致辞。开幕式上举行了《陆游评传三种》首发式,浙江古籍出版社社长助理况正兵、上海博物馆研究员陶喻之,安徽师范大学副校长朱家存为新书揭幕并向参会代表赠书。

本次研讨会收到论文50余篇,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深入研讨:

第一,基础文献整理、考论,从多角度展示出陆游研究领域学者们扎实的文献功底。张福勋(包头师范学院)基于陆游卒年在公历和夏历分属两个年份这一问题,提出陆游活了86岁,非85岁。韩立平(华东师范大学)从音韵学角度对“陆务观”读音进行考辨,指出宋代读音为去声,并且具有“游”之意。赵晓涛(广州大典研究中心)考述陆游方外诗友释法平事迹,对陆游“朋友圈”中小人物的关注更加立体地体现了陆游的交游情况。韩震军(安徽师范大学)列举大量文献,有力论证陆游所谓佚诗《韩干马》实为明人钱宰所作。施权新(四川崇州文管所)讨论清嘉庆《直隶绵阳志》所收题为陆游的《游天池山》,认为是陆游佚作,不过该诗出现较晚,是否为陆游佚作,尚需进一步考证。陆游家族后人陆纪生(会稽世德堂)就陆秀夫系陆游曾孙一说提出更多材料,但是否可靠,也值得进一步探讨。关鹏飞(南京晓庄学院)再论杨万里“湖中隐者为陆游”说,寻究杨说与陆诗源头,揭示出陆杨复杂交往对诗歌创作的作用。关于陆游诗集版本,王宏生(福建师范大学)对《剑南诗稿》版本进行梳理,南江涛(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介绍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新推出的宋本新刊《剑南诗稿》的版本价值。陶喻之(上海博物馆)对《陆游评传三种》中胡怀琛所著《陆放翁生活》与《陆放翁》进行介绍、评论,丰富了陆游研究材料,开阔了陆游研究视野。

第二,作品专题研究突出“讨论”特色,围绕陆游同一作品、同类作品展开学术争鸣。陆游《钗头凤》词依旧是讨论热点。欧明俊(福建师范大学)以唐宋诗词中大量直接“东风恶”的材料为基础,提出陆词中“东风恶”之“恶”不是道德判断词,更不是比喻母亲,而是形容春风猛烈的形容词。袁茹(苏州科技大学)广泛搜集南宋人对《钗头凤》本事的不同记载,从物理、心理的角度来解读、分析后人对《钗头凤》本事的接受如何选择性忽略“无作词相和”的本事。另外,康亚萍(陕西理工大学)引用莱考夫和约翰逊概念隐喻理论重新考察“沈园”诗词的情感内涵。对陆游乐府诗,孙启祥(陕西汉中档案局)着眼文学史来定位陆游乐府诗的宏观分析,商宇琦(浙江大学)重在对歌行类乐府作微观透视。过去关注不多的陆游散文,本次会议有了多篇论文。对《入蜀记》,陈冠明(鲁东大学)、胡传志(安徽师范大学)、叶杨曦(山东大学)分别展开讨论。陈冠明主要讨论《入蜀记》的文体特点,认为是行记、日记、地记的完美结合。胡传志重点分析《入蜀记》所引据诗文的文学批评价值和辑佚、校勘价值。叶杨曦以明治汉文中国纪行为中心,讨论《入蜀记》以及范成大《吴船录》在日本汉学中的典范意义与继承创新。对于《老学庵笔记》,李强(上海商学院)与邢蕊杰(绍兴文理学院)也作了不同探讨,李文侧重分析《老学庵笔记》敬佩旧党、斥责新党的倾向,邢文则侧重分析《老学庵笔记》对王安石的称颂肯定。二文相参照,或许有助于正确认识陆游对新旧党的态度。对陆游的大量题跋文,朱迎平(上海财经大学)予以探讨,他分析陆游题跋的题材和艺术,进一步探讨题跋文在陆游作品中以及宋代题跋中的地位。对陆游花卉作品的研究,能够将文学与博物学结合起来。这类文章包括许东海(台湾政治大学)、路成文(华中科技大学)以及陈祖美(中国社会科学院)与高利华(绍兴文理学院)合撰的论文。许东海将陆游《天彭牡丹谱》与欧阳修《洛阳牡丹记》进行比较,指出陆游笔下的牡丹意象蕴含着家国情怀。路成文透过陆游诗词牡丹题咏透视陆游象征中原、寄意恢复的爱国情怀,以及与之相关的蜀中记忆及其生命意识。陈祖美、高利华认为陆游《海棠歌》并非只是歌咏自然界的海棠花,还是陆游在成都结识的女子杨氏。此外,郑永晓(中国社会科学院)通过陆游诗歌西域描写透视其家国情怀,进而追溯岑参对陆游的影响,从这一侧面观照唐宋诗之异同。文师华(南昌大学)以书法家与古典文学专家的双重身份对陆游吟咏草书的诗篇进行注评,并分析李白对陆游七古的影响。侯体健(复旦大学)从“幻象与真我”的角度分析陆游及宋代览镜诗。曹瑞娟(浙江工商大学)对陆游论诗诗的讨论,扩大了以往以论诗绝句为主的诗论研究的范围,同时凸显出陆游论诗诗中个人写作经验对理论的升华。周丹烁(绍兴文理学院)从气论的角度谈陆游记梦诗的意义。

第三,意象、风格、创作手法、作品意蕴等问题的探讨展现出传统课题的深化。莫砺锋(南京大学)从陆游、杨万里诗学思想、诗风转变等角度探讨二人诗学歧异。陈元锋(山东师范大学)从诗人、男儿、士子、书生四个方面概括陆游“本色”,揭示陆游身份的复杂性、多面性。付兴林(陕西理工大学)探讨陆游从戎南郑缘由及南郑词的情感类型和表现手法。何映涵(中山大学)探讨陆游诗歌生机之趣及文化意蕴,展现诗歌最本质的一面。张丽莎(华中科技大学)、陈瑾(陕西理工大学)共同讨论陆游作品意象,前者从陆游诗歌“鲸”意象入手作微观探析,后者从陆游词意象类型、组合方式及其使用原因着眼作宏观把握。魏秀琪(绍兴文理学院)分析陆游诗歌儿童形象,突出陆诗与左思、杜甫、李商隐等人诗歌的区别。李宜蓬(陕西理工大学)论述陆游追忆汉中诗歌的时间书写,与此前台湾大学黄奕珍对汉中诗空间书写的论述形成两个维度,共同探讨陆游追忆汉中诗的时空背景以及时空意义。胡鹏(南京师范大学)论述陆游词的“太白之风”,突破了以往主要从诗歌角度对比李白与陆游作品的局限性。周青松(安徽师范大学)对陆游诗歌复句进行整理统计,并从写诗率易、蹊径太熟两个方面分析陆诗多复句的原因。

第四,陆游作品传播与接受研究是本次会议的一大亮点。潘务正(安徽师范大学)以“宋诗颓放”说为中心,探讨这一清代宋诗观与清初宗宋诗风及清代唐宋诗之争之间的关系。查金萍(合肥学院)从清人接受视角观测陆游、韩愈诗学关联,并据此探索清代学术风气与审美思潮。姜双双(安徽师范大学)、吴华峰(新疆师范大学)分别从秀句与名篇的角度探讨陆游诗歌经典化的过程。前者对“青灯有味似儿时”在清代的发现与运用进行研究,后者梳理了《示儿》在接受与传承中逐渐定型的过程。郭春林(广西大学)探讨放翁祠对放翁作品传播的影响。徐雨婷(陕西理工大学)讨论陆游爱国词对当下弘扬民族精神的启示意义。佐藤菜穗子(日本陆游读书会)对日本“读游会”及其主持人一海知义教授的介绍,展现出陆游域外接受的缩影。

会议闭幕式由安徽师范大学潘务正教授主持。莫砺锋教授作了精彩的学术总结,逐一点评参会论文。他指出,本次陆游研讨会呈现出多方面的新气象。从人员构成来看,众多年轻学者、博士生、硕士生的加入,为陆游研究的队伍注入新的活力。从论文选题来看,传统课题与新视角的结合,展示出陆游研究领域扎实的基础与勃勃的生机。相同话题的交流、不同观点的争锋突出“研讨”的意义。


(安徽师范大学     姜双双   刘亚文)





开幕式



莫砺锋教授



张福勋教授



朱迎平教授



许东海教授



佐藤菜穗子



陆游评传三种首发式



第一分会场



第二分会场



与会学者合影



闭幕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