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系统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术活动
8月19日-2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代文学优势学科、《文学遗产》编辑部、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共同举办的“古典戏曲文献与文本研究——以《古本戏曲丛刊》为中心”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十余所高校、研究机构的三十余位学者出席了会议并做了发言。
《古本戏曲丛刊》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重要的古籍文献整理工程之一,目标是编纂一部系统完备的中国古代戏曲总集。一九五三年,时任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前身)所长的郑振铎先生提出《丛刊》编纂设想,并组织本所专家选目落实。《丛刊》拟按时代顺序和戏曲文献类别,收录宋元戏文、明清传奇、元明清杂剧,并及曲选、曲谱、曲目等珍稀古籍资料。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间先后出版了六集,其后,由于种种原因,出版工作陷入困顿,直至二○一二年,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程毅中先生提议把《丛刊》后续部分列入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项目,使全书得以完璧。随后,在文学研究所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的共同努力下,二○一六年三月,“《古本戏曲丛刊》六集”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正式出版,全书沿用前五集的开本和形态,制作成线装17函180册。《丛刊》六集主要收录清代顺治至乾隆时期的作品,共收传奇和戏曲别集七十七种,共计一百零九种剧目。目前、七集、八集的编选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之中,争取在二○一九年全面完成,为全书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本次学术研讨会主要探讨《古本戏曲丛刊》在戏曲研究中的重要价值,并对七集、八集的选目提出具体建议。
文学研究所所长刘跃进研究员指出,国家大力提倡传承传统文化,戏曲是最具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值得学界特别关注。在《古本戏曲丛刊》六、七、八陆续编纂出版的背景下,希望能够推动戏曲小说的深入研究。戏曲研究包括案头与舞台两个层面,此次会议以“文献与文本”为主题,希望在版本作者、人物形象、故事主题、艺术手法等传统研究之外,更为重视历史文化环境之中戏曲作品的传播衍变,凸显经典作品的继承性。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总编辑殷梦霞编审主要介绍了国家出版社整理影印珍本古籍文献,尤其是编纂出版《古本戏曲丛刊》的情况。《丛刊》六、七、八三集是在充分吸收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上,由著名戏曲研究学者吴书荫教授领导下的专家团队重新拟定目录,选择版本、寻找底本。在此过程中,参与其中的学者专家、文学研究所和国家出版社都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六、七、八三集的责任编辑程鲁洁则从编辑的角度,总结了六集的相关工作。
北京语言大学吴书荫教授在主题发言中重点谈及了两个问题,其一是《丛刊》的整体设想,其二是《丛刊》的重要价值。他介绍了《古本戏曲丛刊》作为一个宏大系统的古典戏曲文化工程的整体构想,并回忆了自己参加《丛刊》五集编撰时的细节以及《丛刊》六集的编撰过程。此外,吴书荫教授谈到了近来重要的戏曲研究成果,并对《丛刊》后二集和数字化的工作提出了展望。
专家发言主要围绕三个方面的主题加以展开。首先,与会学者充分肯定了《丛刊》的重要意义。四川师范大学赵义山教授认为,《丛刊》中保存的曲学信息,对于深入研究和全面考察当时处于原生态的曲学史流变状貌,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梅兰芳纪念馆刘祯教授提出,史料的获得与整理是研究的基础,《古本戏曲丛刊》的编印使大量罕见剧本得以保存,深餍学界之需求,为戏曲研究者提供一手材料,并由此催生出一大批学术研究成果,助推学界的繁荣,有俾于戏曲学科的建设。直至今日,这项工作仍极为重要。其次,会议中着重讨论了《丛刊》及戏曲文献的编纂整理问题。河北师范大学杨栋教授追忆了吴晓铃、卢前等前辈的风范;中山大学黄仕忠教授以《全明杂剧》的编纂为例谈及戏曲文献整理的若干问题;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戴云研究员讨论了《丛刊》中收录的几部碧蕖馆旧藏传奇;浙江大学徐永明教授以国外数据库建设为参照,对《丛刊》的数字化建设提出了建议。再次,以《丛刊》收录文献为基础的个案研究。第一,版本、目录、文献研究,如东南大学徐子方教授《赵琦美抄校本古今杂剧新探》、复旦大学陈维昭教授《清代金瓶梅戏曲的版本、作者及其与演艺史的关系》、南京师范大学孙书磊教授《张潮<笔歌>所收杂剧的文献与理论价值》、中国人民大学郑志良教授《清初曲家汪光被考论》、中国戏曲学院《戏曲艺术》裴喆编辑的《清代曲目脞录》、文学研究所李芳副研究员《清代旗人剧作叙录》;第二、戏曲的文体学、形态学、演出学研究,如北京大学廖可斌教授《晚明文人戏曲的“戏剧化”倾向》、华东师范大学李舜华教授《明代礼乐与演剧考绪论》、中山大学黎国韬教授《明教坊编演杂剧中的院本插演》、中山大学陈志勇教授《<乐府红珊>与晚明单折戏的仪式性演出》等;第三、戏曲曲本的个案研究,如北京大学李简教授《从<红梨记>杂剧第四折看元杂剧的流传》、辽宁大学胡胜教授:《读<洞天玄记>札记》、武汉大学程芸教授《龙继栋<烈女记>传奇东传朝鲜王朝考述》、四川大学丁淑梅教授《“拜月”插图之出相、入戏与展演——以<古本戏曲丛刊>收录容与堂梓李评本<幽闺记>与武进涉园<喜咏轩丛书>凌刻本<拜月亭记>为考察中心》、中国戏曲学院吴新苗副教授《不一样的“烟花粉黛”——嘉庆朝青溪故事与“青溪”杂剧》等。
《文学遗产》副主编竺青编审做了大会总结发言。他指出,在一天半的研讨中,与会学者以《丛刊》为中心,以“回顾”和“前瞻”为关键词做了或宏观或微观的探讨。他认为,一方面,纪念《古本戏曲丛刊》,应该从编撰、印刷、发行三个方面的价值来加以强调。它不仅是学术史史料,同时也是印刷史、书籍史的重要史料。另一方面,需要注重《丛刊》等传统文献与大数据、云计算、定量分析等研究方法的结合。如何更好地加以利用《丛刊》,发掘其更深的价值,则是日后研究的方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李芳)
会场
刘跃进研究员
殷梦霞编审
吴书荫教授
吴光兴研究员
赵义山教授
杨栋教授
黄仕忠教授
廖可斌教授
刘祯研究员
徐永明教授
许建中教授
李舜华教授
黎国韬教授
陈志勇副教授
戴云研究员
孙书磊教授
胡胜教授
程芸教授
徐子方教授
李简教授
丁淑梅教授
吴新苗副教授
陈维昭教授
郑志良副教授
裴喆编辑
程鲁洁编辑
李芳副研究员
王达敏研究员
竺青编审
石雷编审
与会学者合影
您是第 12199593 位访问者 备京ICP备:06036494号-20
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 《外国文学评论》编辑部
电话:010-85195583(周二、周三) 邮编:100732
本系统由北京博渊星辰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电话:010-63361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