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术活动

“集部文献整理的经验与问题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741516日,由浙江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典文献研究室和浙江大学中文系联合举办的“集部文献整理之经验与问题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大学之江校区成功召开。

集部文献是中国古籍的重要内容,对集部文献的整理在版本选择、校勘原则以及内容考辨方面,都有独特的要求,形成了重要的学术传统。在中国历史上,对集部文献的关注,较经、史、子部为逊色,但清人在集部文献整理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成绩,也总结了不少成功经验。二十世纪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近四十年时间,随着文学文化观念的变迁,学术认识的深化,学界迎来集部文献整理的又一次繁荣,对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所包含的丰富文献形态的广泛关注,文字、音韵及训诂之学的深化,以及史学考证在深度与广度上的推进,为集部文献的整理带来了新的格局,也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在集部文献整理面对日趋复杂的问题的当下,对整理中的重要问题进行及时的研讨和分析,十分必要。通过研讨,总结古籍整理的经验、商榷各种难题的解决方案、形成一套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的规范,对于中国传统文献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讨会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组织召开。

来自大陆、香港和台湾的十余所高校、出版社、杂志社和研究机构的二十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研讨会。会议共收到论文24篇,分别从文献流传、版本、校勘、注释、考证、笺疏以及古籍整理的学术体例与学术规范等角度对集部文献整理的现状、价值与意义,诗文总集的编撰,写本到刻本,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本校与理校,音切的处理,虚词的玩味,本事考证及其边界,义理笺疏及其体例,集部文献整理中的伪校、伪注、伪典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理性的探讨。

开幕式由华中科技大学刘真伦教授主持,浙江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朱天飚教授致欢迎辞。随后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上海古籍出版社高克勤社长、《文献》杂志社张廷银编审、浙江大学胡可先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刘宁研究员和刘真伦教授分别就集部文献在四部之学中的地位、历代所受关注的情形和近年的整理出版情况作了分析和点评。

本次研讨会共进行了五场学术讨论。第一场学术讨论由胡可先主持。陈尚君、张高评(香港树仁大学)、傅刚(北京大学)、王基伦(台湾师范大学)和刘真伦分别作主题发言。陈尚君《许浑乌丝栏诗真迹与传世许集宋元刊本关系比较分析》对许浑的乌丝栏诗真迹和许浑诗集的三个宋元刻本中录存许诗的情况进行了梳理,着重分析了乌丝栏诗真迹在诗题、内容及鉴定许浑与他人互见诗方面的独特价值,力求最大限度地还原许诗的初始面貌。张高评《诗文总集整理之思与行》以《全宋诗》、《全宋文》和《宋诗话全编》为例,认为断代诗文总集的编纂应该有系统的思维、完备的体例、宏阔的视野,还需谋定而后动,加强与学界同行的沟通、并随手记录与所编总集相关的文献资料,编制相关的工具书或学术副产品。傅刚《由〈类要〉论〈玉台新咏〉原貌》根据晏殊《类要》所收录《玉台新咏》的诗句,在此前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确证明赵均覆宋陈玉父本最符合徐陵编辑的原貌,明代的通行本如徐学谟刻本、张世美刻本等,均经过后人的重新编排。王基伦《〈昌黎先生集〉校勘举隅:从朱熹“文理说”谈起》从语意、对偶与用典、排句与重出字眼、类字和句末语气词的讨论为例,说明朱熹从他主张的“文理说”出发对《昌黎先生集》集作了不少改动,我们在校勘韩集的过程中应谨慎取舍,最大限度地寻得正确真实的原文文字。刘真伦《关于〈韩愈集〉整理学术体例的几点思考》对其整理韩集的经历和《韩愈文集汇校笺注》的校勘、注释和笺疏体例进行了详细说明,并对汇校过程中碰到的困惑作了重点分析。

第二场学术讨论由张高评主持。卢盛江(南开大学)、胡可先、陶然(浙江大学)、周明初(浙江大学)和张廷银分别作主题发言。卢盛江《〈文镜秘府论〉整理的几点体会》着重论述其整理《文镜秘府论》的经验,特别强调亲自做版本调查和查阅原始传本、对版本之外的材料和文献本身做深入研究的重要性。胡可先《欧阳修词笺注例说》对欧词注释的体例、内容和特点都作了思考,总结了欧词笺注的13个关键要素,同时结合自己笺注欧词的实践对以诗证词、以物证词和俚语释证等要素进行了举例说明。陶然《关于词集校勘的几点思考》从校笺柳永词的实践出发,总结了词集校勘的经验,认为在词集校勘过程中订律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很多异文都可由此判定是非。辑佚和笺注时也应谨慎,辑佚要有充分的证据,笺注也应避免强作解人。周明初《〈全清词〉误收之明代女性词人举隅》论述了易代之际女性人物朝代归属的不易甄别,并着重对《全清词》误收部分明代女性词人的情况进行了辨析。张廷银《由王振声诗文及书信看普通文人的普通写作》认为清末民初的普通文人王振声并未将全副心力用于诗文创作,他的这种态度代表了中国古代部分文士的生存和写作状态,对于我们了解普通文人的生活及写作过程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第三场学术讨论由卢盛江主持。高克勤、周相录(河南师范大学)、查屏球(复旦大学)、李成晴(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和刘明(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善本组)分别作主题发言。高克勤《集部文献整理的典范——〈中国古典文学丛书〉编辑出版回顾》从选目、整理者和编辑三个角度回顾了《中国古典文学丛书》的出版历程,并对今后的规划作了介绍。周相录《集部文献整理的乱象——以〈新编元稹集〉为例》对《新编元稹集》中存在的校勘、编年、辑佚、笺注等方面的问题作了考辨,认为在整理集部文献时应该做到校勘精细、笺注科学;征引广博严谨、编年详而有实。查屏球《抄本文集的编纂与流传方式——日传有关〈白氏文集〉成书资料三则试析》结合三种日本材料探讨了《白氏文集》的生成、流传方式,由《白氏文集要文抄》表明《白氏文集》续编时不仅仅简单的累加,还对原集做了调整;由《管见抄》表明景佑四年(1038)前已有《白氏文集》的刊本;由菅原道真《暮春见南亚相山庄尚齿会诗序》表明当时七十卷本的白集也含有作者自定的七十卷本之外的内容。李成晴《中古别集篇序、附载义例考——以〈文选〉李善注引“文帝集序”为问题生发点》认为所谓的“文帝集序”实际上是曹丕将繁钦、陈琳两封书信附载于自己文集中时所拟的解题性质的小序,并对中古别集篇序、并载的现象提出了新的见解。刘明《谫论六朝别集的版本调查与整理》对六朝别集的存佚和整理情况进行了梳理,并对版本调查的步骤和应注意的问题,如成书的层次性、篇目的增益和经典文本的形成等进行了论述。在本场讨论的最后,王荣鑫先生也对浙大出版社集部文献的出版情况作了说明。

第四场学术讨论由查屏球主持。罗宁(西南交通大学)、张燕婴(《文献》杂志社)、李剑亮(浙江工业大学)、咸晓婷(浙江大学)和叶晔(浙江大学)分别作主题发言。罗宁《伪书、伪注、伪典——〈锦带书〉和〈锦带补注〉考论》通过分析《锦带书》的文风和用语、考察北宋时期的出现的伪注、伪典现象,认为该书是北宋时期的一部作品,它的出现与当时编造伪注和伪典之风的盛行有关。张燕婴《丁日昌致翁同龢信札考释》一文对《丁日昌集》失收的丁日昌致翁同龢的十二通书札进行了详细的考证。这批书札既涉及丁氏的从政经历,也涉及晚清政府与外国交涉的外交事实,对于再现丁氏的个人形象和研究洋务运动的历史都有重要意义。李剑亮《民国词学文献整理与词学编年史编撰》对其正在从事的民国词学文献的整理情况进行了总结,并以词本事的揭示为例对民国词学文献整理中的疑难问题作了分析。咸晓婷《唐诗诗题异名及其成因探析》从传抄讹误、同义互换、题名缩略、人名异称、流传方式等方面对唐诗诗题异名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并认为这是探讨写本时代诗歌传播特征的重要方面和有效途径。叶晔《〈暴公子〉本事考证及其边界问题》对王世贞《乐府变》中的《暴公子》进行了详细的考察,认为其本事乃嘉靖后期都察院副都御使鄢懋卿出巡总理两淮、两浙、长芦和河东盐政之事,并此引发对晚明新题乐府研究的新思考。

第五场学术讨论由王基伦主持。刘成国(华东师范大学)、刘宁(中国社会科学院)、孟国栋(浙江师范大学)、郜同麟(中国社会科学院)分别作主题发言。刘成国《机遇、挑战与回应——数据库时代古典文学研究中的考证》结合作者撰写《王安石年谱长编》的经历,指出数据库时代搜寻文献资料更便捷、全面,也使传统的考证范式面临崩溃,因此在考证中应追求高精确性,批判地使用材料,注重论证的逻辑性,并自觉地追求考证背后的宏大问题。刘宁《对诗文集注释的几点思考》总结了新时期诗文集注释中注音的几种情况,即不注音、汉语拼音、直音、反切,这几种注音方式各有利弊,这一问题反映出诗文集注释的复杂性。如何充分吸收音韵训诂学研究的发展成果,为古籍注音建立一套科学的方法,值得深思。孟国栋《书画文献与明清别集的校理——以傅山诗集的整理为例》对新版《傅山全书》中存在的辑佚、重出和校勘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并对书画家文集的整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郜同麟《汉代文赋校释拾零》对汉代文赋中十余组词句的字形、字义和字音提出了新的校释意见,对汉代文赋的解读和注释有很大的帮助。

此次研讨会是学界首次专门针对集部文献整理展开的学术讨论,既有集部文献整理的经验交流,也有对整理规律与方法的反思与总结。与会者一致认为,集部文献的整理有其特殊性,以往学界对这一特殊性质的关注尚不充分,在集部文献整理日趋繁荣的今天,整理中所暴露的问题越来越需要引起关注,学界及时进行经验交流与方法总结,很有必要。对集部文献整理的研究,还要不断深入下去。集部文献整理注重传承,需要前辈学者不断总结经验并传授给年轻学人。与会人员集合了集部文献整理队伍老中青三代学者,体现了学术上的传承与发展。集部文献整理还需要学界与出版界的密切交流,参会者也从编辑出版的角度,对整理的经验与问题做出丰富反思,提出许多值得关注的意见。相信此次研讨会的深入讨论,以及对如何确立集部文献整理的原则和方法的思考,会不断对今后的集部文献整理发挥积极的影响。

 

浙江大学中文系 孟国栋

 

 

 

 

会场内合影

 

 

会场外合影

 

 

陈尚君教授

 

 

朱天飚教授致辞

 

 

张高评教授发表论文

 

 

傅刚教授

 

 

刘真伦教授

 

 

卢盛江教授

 

 

王基伦教授

 

 

高克勤总编

 

 

查屏球教授

 

 

胡可先教授

 

 

张廷银教授

 

 

周明初教授

 

 

周相录教授

 

 

陶然教授

 

 

李剑亮教授

 

 

张燕婴老师

 

 

罗宁教授

 

 

刘宁教授

 

 

刘明老师

 

 

叶晔老师

 

 

郜同麟老师

 

 

咸晓婷老师

 

 

孟国栋老师

 

 

李成晴老师

 

 

王荣鑫老师

        

 

会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