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术活动

“第二届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前沿问题中青年学者座谈会”综述

 

2018118日,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遗产》编辑部联合举办的北京地区“第二届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前沿问题中青年学者座谈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来自十余所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出版机构的二十余位中青年小说学者,出席了本次座谈会。北京师范大学郭英德在开幕致辞中表示,对北师大能在北大之后,承办“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前沿问题中青年学者座谈会”感到十分荣幸,并代表北师大还坚守在教学岗位上最老一代的学者,对各位青年才俊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致辞提到,小说研究在二十世纪是个热门,属于前沿学科,在七十年代后期到八十年代,甚至再往前推到五六十年代,小说研究往往引领着整个文学学术研究的风气。当时有一种说法,就是任何一种新方法、新思路之类新的东西,首先是从小说研究开始,在小说界掀起一阵波澜,然后诗歌、戏曲、散文等等的研究才跟上。指出近年来,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小说研究呈现出一种平淡的现象,认为在这种平淡的积累过程中,在对整个二十世纪的小说研究进行反思之后,小说研究会很快呈现出新局面。面对九十年代中后期以来,学术的发展出现的多样化、多元化趋势,古代小说研究怎样呈现出新局面,是值得大家关心和关注的。指出在2018年开春,通过这样一种座谈的形式,也是喜迎十九大春风,步入新时代,相信并希望在2018年小说研究也会有一种新的气象。

本次座谈会上,围绕“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前沿问题”这一议题,与会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讨,主要论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如何突破古代小说研究的困境


北京大学刘勇强认为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青年学者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都很努力,有很可观的成绩。认同郭老师所指出的小说研究出现的问题,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认为在古代,小说本来是边缘化的东西,到近代的时候,一下从边缘变成了“文学之最上乘”。但是时间很短,五六十年,迅速又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进入了新的边缘。不仅小说文体本身,在社会接受的文化体系中的地位在沦落,从学科的角度来讲,也是如此。传统的压力继续上演,而且可能会越来越重。二十多年来,一直是在国学的学科压力之下。提到自己十年前曾写文章讨论,小说研究有没有必要搭上国学这辆超重的车,但是我们还没搭上,现在已经换成中国古典学。认为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青年学者们,仍具有如此强的执行力和活跃的思想令人赞叹。

北京大学李鹏飞针对如何突破小说研究的困境这一问题,谈了自己的思考。认为在进行论文选题时,要考虑题目的重要性,及其生命力的问题。在研究过程中,对小说本身的特点,要进行深入的研究。这既要求对经典文本的深入拓展,也要求研究者本身知识面的拓宽,不能仅仅就小说来看小说,也要加强小说与思想史、哲学史和学术史的深入联系。肯定了身体观念和文学书写,这样的议题的学术价值,期待学界对小说研究领域的拓展。强调青年学者应该注重文学论文的文学性,不要写八股式的学术论文。

北京师范大学李小龙认为,技术层面上,应提高对论文和专著的引用率,以保护整个古代小说研究的生态;研究者自身,应该增加知识储备,探讨我们自己研究小说的研究格局。强调中国古代小说和西方的小说概念不同,西方的长篇小说(novel/fiction)、短篇小说(story)或可直接翻译为与其原意相对应的“长篇叙事文”和“故事”,以免对我们自己的小说观念形成干扰。认为我们对西方小说概念的翻译和西方小说理论的适用,应该保持警惕。比如“有机性”这一观念,实际上是西方的小说观念,适不适合以这一标准来判断《儒林外史》的原貌问题,则有待进一步思考。

北京大学潘建国指出,现在的研究越来越是一种精耕细作的研究。认为七零八零后学者,有天然的做这类研究的优势,因为他们都有非常好的外语能力,阅读了大量的中国文学文本,对相关理论有自觉的意识,和非常深层次的理解,而且他们也涉及到了很多新的小说研究领域。认为小说研究的未来,是值得期待的。认为目前小说研究出现的问题,可能和小说研究的特点有关。小说本来就是小道,“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意在说明,小说如果是想当民族文化复兴的旗手,肯定会受限制,但是如果不以此为目的,小说相对于诗文之类的雅文学,有更丰富的研究空间。之所以让人感觉缺乏动力,可能是小说研究进入到需要精耕细作的阶段。新时代的小说文献学的去向,也是深耕细作。会涉及到相关的资料,比如郑志良老师发现跟《儒林外史》成书过程或人物原型有关的资料,尽管没有发现一个新的《儒林外史》的早期版本,但是这些资料可以大大推进相关的研究。新资料的发现也会出现很多值得做的深耕细作的题目。文本方面也是越来越细致的,必须深入阅读文本,而且要有阅读文本的量。这就意味着小说研究者要花更多的时间,有更大的耐心,有更稳定的心境去做深耕细作的研究。认为小说研究的自我怀疑,其实是没有必要的。每一个门类的研究,都有他自身的意义和魅力,当然也会给内心真正喜欢这个研究的人,带来内心的喜悦和快乐。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遗产》编辑部石雷提到,近年小说的来稿量相对较少,很多作者都转移到了诗文领域。主张学术研究不应该各自为政,在发扬个性的基础上,应增加彼此间有交集和有论争的地方,从而推动学术的进步。

中央民族大学傅承洲对古代小说研究现状和研究出路不感到担忧,认为青年学者有意识地去探索新的问题,以及对新材料的发现,一方面自然地拓展了中国古代小说的研究领域,另一方面对已有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帮助。

北京外国语大学魏崇新认为把文本处理清楚,是小说研究最基本的问题。小说的概念,有其自身的复杂性,对这一概念的界定,首先要确定一个标准,是用现代的小说观念,还是用传统的小说观念。而传统的小说观念本身,又存在变化和发展,像王昕老师提出的子部小说这样的概念,很有启发性。

 

二、探索古代小说研究的新材料和新领域


中国人民大学郑志良谈到集部与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关系,从硕士论文研究一个晚明的曲家开始,差不多二十年的时间,一直在看集部文献,主要是找戏曲方面的材料,有时候会涉及到小说的,就是这样接触到了《儒林外史》研究的新材料。提倡小说文化学,认为小说研究,需要研究它内部的东西,如语言、体式、体性等方面,但其实一部小说真正展示的是一种文化内涵,是一个时代的文化的因素。认为《儒林外史》与《红楼梦》是关于一个城市的两部经典,可以参考刘勇强老师关于西湖小说的研究范式进行研究。认为目前小说研究的突破,可能仅仅是文献的突破,理论的突破更加困难。但青年学者还是应该坚持看自己的书,做自己的文章,自己今后还是会继续结合集部文献做文学研究。

中央民族大学叶楚炎谈到近年来在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一是明清通俗小说的婚姻叙事研究。二是做《儒林外史》注释本。三是《儒林外史》研究。在人物原型研究方面,对周进、荀玫、杨执中、诸葛天申、匡超人等人物的原型进行了探讨。对小说的结构,从地域、叙事、经济关系、科举关系的角度进行了探析。在研究小说原貌和原型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新文献,即吴敬梓好友涂逢豫诗集中,有他写给吴敬梓的五首诗。他认为陆续的文献大发现,有助于对小说原型和原貌问题的解决,而原型人物研究也会促进我们对《儒林外史》与整个学术史、文学史关系的认知。四是话本小说的文体问题。围绕古代小说的文体特征,在说话技艺的背景之下,探讨话本小说的连环结构和分回的问题。

中国社科院大学井玉贵通过发现新材料和爬梳相关文献,对《儒林外史》中的鲁小姐、沈琼枝、王玉辉等人物形象所做出的进一步解读。认为古代小说研究的前沿问题,一是要抓住一个新的话题,在学界最关注的问题上发表意见;二是不放过一些老话题,重新反思那些话题,也可以做出新意。

中国人民大学王燕分享了《红楼梦》研究的新材料,马礼逊英译《红楼梦》手稿。通过研究,判断其翻译的动因,主要是为翻译《圣经》做准备,并指出译文具有逐字翻译;间接引语改成直接引语;反映出十九世纪英国的社会风貌等几方面特点。

中国人民大学李萌昀谈到,自己日常的学术研究经常要把小说放在国学,甚至是古典学这样的范畴里面来思考。关注中国古代小说中的身体观念与文学书写研究这一命题,把身体研究和小说的语言结合作为研究的切入点。一方面,认为古代小说在书写身体时,会大量使用比喻,和很多抽象化、意象化的语言,并没有再现现实的观念,虽然在《水浒传》、《金瓶梅》等小说中有一些对身体特征的再现,但主流的尤其是比较雅化的小说,仍然比较依赖传统的诗文意象。这与现在小说在进行身体书写时,强调对现实的再现,形成了一个从古代到现代的转变,如何完成这种转变是值得关注的。另一方面,认为书写时身体语汇的使用,会让语言更形象。通过比较在不同小说中语汇使用的差异,可以作为研究小说雅和俗这样问题的切入点。同时指出,古代小说在写人时,会形成一种身体的范式,即写人时,与关羽拥有相似外貌特征的人,往往也具有与关羽相似的内在品格。并认为,在身心关系问题上,内和外有时候构成戏剧化的对立,也是身体书写的一种类型。

北京工商大学刘紫云关注小说家的知识结构、小说中的知识含量和小说中的细节描写等方面的研究。近几年以世情小说为研究对象,从叙事的维度进行物象研究,主要想探讨的是物象的选择与叙事形态之间的关系,和物象要素与传统叙事要素之间的关系这样两个问题。近期通过对《儒林外史》中头衣描写的研究,认为这一细节描写与吴敬梓对于“礼”的关注是交织在一起的,是他观察不同群体言行出处的一个切入点。并指出虽然鲁迅先生对《儒林外史》结构的判断是,“虽云长篇,颇同短制”,但是通过对小说中头衣描写的研究,可以发现作者对小说人物的具体设计有整体的考虑,全书基本上是连续的。认为或可从这一角度补充学界对于《儒林外史》原貌问题的讨论。

中国传媒大学李汇群结合传播学知识,进行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指出晚明的小说与当代传媒相似,是商品化和印刷技术发展后的一种合力,今后的小说研究,应该对其发展的商品性和技术性给予更多的关照。认为小说的写作,也是一种生产,小说类型的发展,跟受众群体的划分有关系。同时认为,小说的创作是连带的创作,不仅包括小说的写作,也包括改编之后作为话本,或者戏曲的舞台表演形式,这就与现在文学生产中的IP运作相似。谈到西方传播学界认为,古登堡印刷术的发明和推广,直接带动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但是在晚明,媒介形态的发展却没有产生那样的影响,这个问题值得进一步思考。

北京师范大学莎日娜谈到近期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规划,主要集中在小说与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学有关的方面,重点研究了《赵氏孤儿》跨文化传播现象考察、蒙语地区《红楼梦》传播个案等几个问题。提到目前研究面临的一个困难,是因为语言不通,得不到第一手文献。预计深入开展对明清时事文学的研究。面对近年来小说研究很难有大的突破的现状,认为还是应该静下心来认真读书。

国家图书馆颜彦结合图像学的相关知识和研究方法,进行中国古代小说插图研究。认为首先小说插图的研究应该回归到基本,重视对基本概念和基本问题的探讨。其次是对于这样一个新的议题,要注重该研究的学术价值。认为小说插图研究的范畴,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从图文对应的角度探讨图像的文学层次;二是图像研究的历史层次;三是图像的视觉活动层次。

国家图书馆李晶关注《红楼梦》英译本的研究,介绍了几种目前国内能够找的四大名著和《儒林外史》、《金瓶梅》的英译本,并简要分析了每种译本的特点。

 

三、古代小说研究专项问题的深入研讨


中央民族大学曹立波关注《红楼梦》版本问题,对东观阁本等相关版本进行了深入研究,希望在培养研究生的同时,陆续把《红楼梦》清代的刊本都做完。对“程前脂后”说持怀疑态度,认为应该继续思考八十回手抄本与一百二十回手抄本或刊本之间的关系。目前关注《红楼梦》诗歌研究,通过对十几个版本中诗歌,在用韵、用典等方面的选择和变化,进一步分析小说中诗歌在塑造香菱、贾雨村、薛宝钗等人物形象时的作用。推断宝钗的一首七律“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从曹雪芹给笔下人物写诗的惯例来看,可能非曹雪芹所作。

首都经贸大学彭利芝以《三国演义》等明清历史小说为例,从创作现象、人物形象、情节设置等方面,思考史学意识对历史小说的影响。并认为古代小说的当代传播问题,应该被纳入到我们的研究范围。

中国人民大学王昕关注《聊斋志异》和国学子部小说等文言小说研究,梳理了志怪与话本、志怪与史传的关系问题,即将开始对子部小说目录汇考的相关研究。认为文学研究归根到底,还是对文化的研究,通过研究进一步发现古人的生活方式。

北京语言大学段江丽持续思考关于古代小说概念的辨析问题,提及自己正在做古代小说概念的四重内涵的研究论题。认为小说研究在选题方面,深耕细作很重要,但同时要避免碎片化,在重视文本、重视细节的前提下,关注前沿性、宏观性的话题。通过分享“红楼人物家庭角色论”的研究思路,认为在重视文本细读的前提下,尝试从比较中观甚至比较宏观的角度探究前沿性话题,能够做出新意。

中国社科院大学杨琳从故国情结角度研究清初小说,认为清初小说有独立的特征,应该独立出来进行研究。总结了清初小说创作有地域性明显、作者的政治身份多样、牟利倾向明显、深沉的故国情节、公案小说的消亡、才子佳人小说的兴盛、时事小说的繁荣等特点。认为清初三大小说家,代表了清初小说的三种类型:丁耀亢代表了北方地主文人心态;陈忱代表了南方遗民文人心态;李渔代表了南方逸民文人心态。同时认为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说也曲折地反映了故国情怀。

首都师范大学詹颂关注清代文言小说研究,在原有的研究基础上新编文言小说的书目。这项工作,首先,要增补新发现的文言小说集与单篇作品。其次,订正现有书目中对作者与内容介绍的疏误之处。再次,在原有的文言小说框架下,剔除非小说类作品。并指出今后文言小说书目方面的深耕细作,一个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给小说下定义的问题。

首都师范大学张庆民谈到《搜神记》的版本问题、可信度问题,和对《干氏宗谱》的研究。认为用现在文学性的观念,来判断古代的子部小说,尺度显然是不对的。古代的子部小说更多地体现出文化性,而非文学性。小说的概念,虽然用的是同样一个词,但是内涵和外延不同,大致有两个尺度,一是现在文学性的尺度,二是传统子部小说的尺度。指出《中国小说史略》中对于小说成熟于唐代这样的论断,现在可以进一步商榷。认为一直到《四库总目提要》使用的都是传统的子部小说观念,子部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的主流,文学性的尺度,是一个后起的东西。认为如果用传统子部小说的观念来衡量,魏晋南北朝应为中国小说的成熟期,文学性的小说,则成熟于唐。

中国传媒大学朱萍提出清代文言小说中的兼体现象研究,并对兼体现象进行了分类和分期。认同关于中国传统小说更重文化性的判断,认为文言小说的判断标准,要回到当时的语境。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遗产》编辑部竺青进行总结性发言,认为古代小说研究陷入了理论和文献的两重困境。一个方面,古代小说观念问题,值得继续讨论,这个最根本的理论问题不解决,后续的研究就会陷入困境。倾向于程毅中先生的概括,把中国古代小说分为古体小说和近体小说两体,或可从这种划分来进一步讨论中国古代小说的观念问题。另一方面,中国古代小说文献学理论体系的建设,相对比较薄弱。校勘学、版本学等分支学科的建设,尚有赖于大量的校勘学实践,而小说文献数量的巨大又是一个重要的制约版本校勘因素。此外,在古代小说的研究思路方面,认为经典作品和经典化的研究,应该作为古代小说研究最高层次的学术价值理念,但不能成为唯一的思路;要建立一个分层的、古代小说的价值评判体系。并指出在坚持文学本位的前提下,社会生活史的研究是古代小说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认为古代小说的海外传播研究,应该有学术史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要上升到学术思想史的高度。

(北京师范大学 张梦笔)



会场



北京师范大学郭英德



北京大学刘勇强



中央民族大学曹立波



中国社科院大学井玉贵



中国传媒大学李汇群



国家图书馆李晶



北京大学潘建国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遗产》编辑部石雷



中国人民大学李萌昀



北京大学李鹏飞



北京师范大学李小龙



北京工商大学刘紫云



中央民族大学傅承洲



北京语言大学段江丽



中国人民大学王燕、首都经贸大学彭利芝




北京师范大学莎日娜



中国人民大学王昕



国家图书馆颜彦



北京外国语大学魏崇新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遗产》编辑部竺青



中国社科院大学杨琳



中央民族大学叶楚炎



首都师范大学詹颂



首都师范大学张庆民



中国人民大学郑志良


与会学者合影



(照片按发言先后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