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系统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术活动
2018年4月14日—15日,由复旦大学中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文章学著述汇编、整理与研究”课题组主办的第四届中国古代文章学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来自日本、韩国以及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地区的六十余位学者相聚复旦光华楼,就中国古代文章学研究中的诸多问题,展开热烈研讨,达成一定共识。会议共发表论文五十余篇,议题涉及中国古代文章学的理论范畴、文章学著述与思想的探讨、古代文体学研究、作家作品研究、古代文话的整理与研究、域外文章学研究等多个方面,代表了目前古代文章学研究的前沿热点和学术动向。
一、文章学:著述思想和学科范畴
文章学著述是古代文章学的丰富资源,对于文章学著述的研究不仅可以梳理文章学的发展脉络,而且有助于理解不同时期文章学的思想内涵。南京大学巩本栋先生《〈古文关键〉考论》一文从文献入手考证《古文关键》的成书过程,阐释吕祖谦的编纂宗旨和文体观念,发掘《古文关键》的文章学价值。浙江师范大学慈波先生《举业用书经典化:〈东莱博议〉在南宋的编纂与传布》一文则关注吕祖谦所著举业用书《东莱博议》成书、流传、变貌的复杂过程,不仅对《东莱博议》的变化有所梳理,也对南宋的科举文化有所描述。中国传媒大学王永先生《论金代王若虚的“辨惑”体著述》一文细致梳理了王若虚“辨惑”体著述的文献情况,指出王若虚的“辨惑”意识是金代学术自身发展到一定高度的产物,蕴含了异族统治下的质疑意识。浙江大学叶晔先生《论文书牍与明代文学论证的“境内”驱动》一文对论文书牍和文学批评史的关系作了相关界定,结合明清文人的交游探讨明人论文书牍的写作语境与内在张力,并尝试用“‘境内’批评方式”为《与友人论文书》这一类文章学著述作文学定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张剑先生《汪时跃及其所编文选、文话简述》一文考察了明代万历间举人汪时跃的家世生平,并对其所编四六文选《镌昭代名公四六类编》和所著时文文话《举业要语》二书的版本、分类、取材、价值等作详细考述。华东师范大学成玮先生《新旧之间:黄侃〈文心雕龙札记〉的思想结构与民国学术》一文从黄侃的《文心雕龙札记》一书入手,指出《札记》的基本思想结构是在自然之道中阑入人力以调节藻饰程度。《札记》流露出与新文化运动论争之意,但未能有效抵抗,其撰写和传播过程也展现了民国知识界的复杂动态。西南交通大学沈如泉先生《刘咸炘〈文式〉浅述》一文分析介绍了刘咸炘文体学著作《文式》的成书过程、主要内容、文章分类以及编纂特点,并对此书予以客观中肯的评价。
以上关于文章学著述之研究,涉及到选本、札记、书牍、论著等多种著述形态,关注了科举文化、异族统治、文学复古、民国学术等不同学术语境,体现了立体多元的学术视角和研究方法。这对于文章学思想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启示和积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聚焦个体的专人研究和宏观视域的专题讨论。上海财经大学朱迎平先生《陈绎曾文章学体系简论》一文,以陈绎曾《文筌》、《古文矜式》和《文说》这三种文章学著述为对象,阐述陈绎曾在作文培养论、文章体式论、文章结构论、文章风格论和文章行文论这五个方面的学术思想。首都师范大学刘尊举先生《唐顺之古文、时文关系论略》一文从唐顺之的“本色论”出发,结合其论说和创作,揭示唐氏古文创作和时文创作的交互影响,并探究这种影响的思想根源。中山大学何诗海先生《“明文第一”之争》考述了晚明以降有关“明文第一”的学术论争,指出各种学说背后存在学术立场和文学旨趣等多方面的复杂纠葛。安徽师范大学潘务正先生《清代古文辞禁论》一文,认为古文辞禁在文化渊源上与儒家提倡的尚用观、文质观等密切相关,其目的是为了推尊古文之体,排斥南宋以来背离道统和文统的文学倾向,可谓清代的“古文运动”,但终究未能挽救古文及其所载之道德命运。常熟理工学院孟伟先生《清当代古文选本的编纂旨趣》一文,讨论清人选清代古文的编纂旨趣,包括清初的“宗经”旨趣、清中后期的“载道”旨趣、“经世”旨趣和“保存文献”旨趣等不同层面。这一研究思路与清人选清词、清人选清诗等视角彼此呼应,丰富了文章学选本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华东师范大学彭国忠先生《论王夫之的制义观》从王夫之否定经义、否定古文的角度指出王夫之为“一代狂人”,同时又据王夫之重构经义之新统序认为王夫之乃“一代强人”,并阐述了王夫之对经义体的维护以及对经义新功能之体认。北京大学陆胤先生《耳目之争:重访章太炎的文章起源论及其经学语境》一文从章太炎清末时期著述的文本内证入手,考察其文章论背后的文化史背景,指出其中既有西学影响下有关“口说”与《文辞》的探讨,也有与阮元、刘师培等观念相左的关于“耳治”与“目治”之对立分析,这为晚清民初文化转型中的“耳目之争”提供了一个典型例证。周口师范学院丁恩泉先生《由文体中心论到文章本体中心论——刘咸炘文章学的转型探析》一文论述了西学影响下刘咸炘文章学思想之转型,揭示了西学东渐所引发的刘氏文章学变貌。复旦大学陈尚君先生《唐文治谈古文作法》根据新出《唐文治国学演讲录》一书,介绍唐文治关于喷薄之美与情韵之美的古文吟诵教学,关于阴柔情韵之文和阳刚雄伟之文的古文创作方法,指出当下文章写作的取法和津梁。上海社会科学院常方舟女士《修辞视域下的文言虚词与近代文章学的新诠》一文,从文章写作中虚词的使用入手,认为清代的虚词研究出现了训诂派和辞气派的分歧。辞气派从文气的层面把握文言虚词的使用规律,影响到近现代以来以郭绍虞先生为代表,将虚词的修辞因素融入语法分析,使虚词成为古文“文气论”的巨象表征。
无论是文章学著述之研究,还是文章学思想之探讨,其目的都在于阐释“文章学”的理论范畴和学科内涵。中山大学李晓红女士《任昉〈文章缘起〉与宋代文章学》一文考察任昉《文章缘起》在宋代的传播过程,指出宋代新安文化建设和宋代词臣文化对该书传播之影响,认为中国文章学的自觉当发轫于任昉的《文章缘起》,确立于洪适的刻印传播。福建师范大学欧明俊先生《再论学术视野中的古代文章学》站在理论高度,考辨了古代文章学与经学、史学、子学的关系,由此反思“古代文章学脱离学术体系”的历史问题,在方法论反思的意义上倡导重视本土立场、本土传统、本土观念,重视民族特色。复旦大学王水照先生在开幕式致辞中提到当初编《历代文话》的初衷就是为了建立中国古代文章学这一学科,而文章学学科的建构是为了推进和完善中国文学史的写作这一宏大目标。王先生秉持“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学科胸襟,鼓励从写作学、语文学、语言学等各种角度探索文章学的学科范畴,希望借以促进文章学学科的早日确立和长远发展。
二、文体学:传统命题和独特视角
文体学研究是历届文章学会议的关注热点,也是文章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本次会议涉及文体学论文共十二篇,探讨对象多为文体学研究的经典命题和重要文体,体现了攻坚克难、突破创新的研究精神。
广西师范大学莫道才先生《论骈文的仪式感与话语模式》一文,指出骈文因注重节奏而具有仪式感,又因庄严的话语方式而具有了文体话语权,这种话语权对于我们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影响具有重要的作用。上海外国语大学史伟先生《先秦说体与汉代“小说”观念》返回先秦两汉的历史语境,追溯了“说”体从春秋到战国的历史演变,梳理出汉代“小说家”和“小说”观念的历史渊源。扬州大学辛明应先生《作为韵文的〈左传〉》一文抉发《左传》的用韵情况,强调《左传》记言和叙事的韵语成分,指出《左传》的韵文特征。复旦大学陈特先生《“文的自觉”与文体观念的演变》围绕曹丕《典论论文》和陆机《文赋》,探讨这两篇文献的文体指向和彼此侧重,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两篇文论的异同嬗变。复旦大学汪习波《“正始之音”文体学平议》一文,从魏晋之际“正始之音”的具体语境入手,指出“正始之音”这一名词的所指存在颇多游移,文学史上用“正始之音”来概括正始文学虽无不可,但应全面认识其丰厚内涵。 中国社会科学院刘宁女士《韩愈“五原”文体创新的思想意涵》一文,认为“五原”体现了韩愈对儒家正名思想的深刻理解与新创变,表达了弘扬儒道、教化当世的深刻抱负。宗密的《原人论》带有浓厚的“论”体文色彩,与“五原”不尚辨论的文体形式有明显差异。“原”体文的首创之功不在宗密,而属韩愈。华中师范大学林岩先生《宋初经学、政治与科场律赋——范仲淹与“古文运动”之再审视》在对范仲淹现存律赋系年的基础之上,考察律赋的出题范围和经学动向,指出范仲淹律赋中包含的治国理政的政治思想。复旦大学朱刚先生《“修庙”与“立学”:北宋学记类文章的一个话题》在宋代思想史的脉络中考究王安石的学记创作,厘清唐宋时期“庙”“学”之关系,认为宋人所撰庙碑、庙记、庙学记、学记等记体文可视作同类文章。同济大学崔铭女士《两宋城记述略》对宋代记体文中的城记进行研究,考察其创作缘由、文本内容和思想观念,体现了城市与文学的紧密关系。日本广岛大学渡部雄之先生《京东士风与庆历太学新体》一文指出庆历“太学新体”的形成与充满治国气概、富于直言谏诤的京东士人有密切关系。这一士风从开封迅速扩散到全国,不仅改变了赋的形式,而且促进了文赋的形式。北京师范大学郭英德先生《〈四库全书总目〉论散文的文体形态特征》一文根据《四库全书总目》中“散文”和“韵文”、“散文”和“骈体”的对举情况,从散文的“文体”特性、散文的“体格”与“法度”、散文的“正变”与“文格”等三个方面梳理散文文体的形态特征。复旦大学卢康华先生《铭刻的书艺与文献:近代碑刻史料价值述略》结合作者自己的收藏经历,图文并茂地展示了近代碑刻史料对于书学、文学、史学研究的独特价值。
上述关于文体学之研究,所跨时间范围之广,所涉文体数量之多,所见学术观点之新,反映了近年来文体学研究良好的发展趋势和繁荣的研究局面,成为文章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三、文学史:作家平议和文本解读
正如王水照先生所言,文章学学科的建构是为了推进和完善中国文学史的写作这一宏大目标,是为了撰写出具有中国本民族特色的“中国文学”的史。因此,作家作品的研究充分体现了这一“文学史”的主题关怀,并为“文章”在文学史的叙述中争取一定的话语权利。
台湾大学何寄澎先生《韩文札记二则》对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和《送李愿归盘谷序》进行文本细读,解析其中蕴含的情感寄托和行文体例。厦门大学钱建状先生《宋代贤良投献与策论文的传播》一文全面考察现存宋人贤良进卷的文体形态,并从现代传播学的角度推考贤良投献与策论文的传播途径,进而对苏氏兄弟《五经论》的著作权问题提出质疑。上海交通大学杨庆存先生《人文思想与人类生存:苏轼〈六一居士集叙〉的人文思考》一文细致分析了苏轼这篇书序的思想内涵、历史定位及其现实意义,体现出强烈的现实关照和人文情怀。台湾世新大学王秀云女士《范仲淹〈述〈窦谏议阴德录〉〉析论》对今日通行本《范仲淹全集》中的《窦谏议录》的原本篇名、著述形态、文章立意、作者之志与文体特征作了全面深入的解析并由此透视范仲淹的胸襟怀抱。日本九州大学东英寿先生《从欧阳修新发现书简看周必大、朱熹关于范仲淹神道碑铭的论争》指出,在前些年发现的欧阳修书简中,有几篇书简与周必大、朱熹围绕“范吕党争”的论证大有关系,通过对与范、吕同时的欧阳修书简的释读,东英寿先生对周、朱争论有了更清晰的还原,同时对周必大编辑欧阳修全集的态度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四川大学戴路先生《苏轼两制文本的生成与流传》讨论了通行苏轼《内制集》中两篇文字的两个版本,还原了作为翰苑词臣的苏轼在撰制时基于修辞、历史立场的两种情形,进而追踪了苏轼两制的流传,展现了苏文生成、传播的动态过程。上海财经大学李贵先生《灵源惟清笔语》书简受主考释一文,对于北宋禅僧灵源惟清《灵源和尚笔语》一书所收79通书简的受主作了逐一考证,如考证洪帅即张邦昌、权书记是释善权等,为我们考察北宋佛教文化史、僧徒与文人、佛教与儒林之交流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华东师范大学韩立平先生的《白文崇尚与小说注经:张岱〈四书遇〉文学性探究》针对“明文第一”的一位候选人张岱的奇书《四书遇》,提炼出了张岱的“白文崇拜”倾向,与这一倾向相表里的是“小说注经”的手段。如此这般的读经倾向与注解手法可说是对严肃崇高的经典作活泼的文学性解读,而张岱奇僻的读经背后,则是他独有的身世之感。湖南师范大学吕双伟先生的《洪亮吉的骈文思想与骈文创新——以游记为中心》由洪亮吉诗话中有关骈文的部分提炼出洪之骈文批评思想,再结合洪亮吉本人的骈文创作,尤其是通过对其游记类骈文的细读,揭示出“洪江北体”的风格特征,进而在文学史上为“轻倩清新”的“洪江北体”作出定位。河南大学李金松先生《钱谦益:一个有待认识的骈文家》一文阐述明清之际古文家钱谦益的骈文成就,指出钱氏的部分骈文作品寄寓了他的兴亡感慨。其骈文形式灵活多样,特别是少数对话体形式的骈文篇什,具有散文化的趋向,可谓骈文发展史上的一个创举。复旦大学查屏球先生《海外体验与〈少年中国说〉之形成》一文,考察梁启超名篇《少年中国说》的产生过程,指出梁启超的海外体验是这一文本产生的重要因素,包括寓日一年博收新知的兴奋感、师生热血情谊而生发的青春自信、旅美航行与夏岛独处的遐思以及海外讲演和演说体的行文风格,《少年中国说》对后来的知识分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文话批评:文献辑考和理论阐释
自《历代文话》出版以来,文话的整理和研究逐渐成为新的学术热点,随着《稀见明人文话二十种》等文话总集的问世,预示了文话研究的广阔前景。本次会议共有九篇论文涉此议题。
华东师范大学洪本健先生《古文评点在文章学系统中的重要作用》一文指出文章学系统中古文评点的特殊作用,并从文道论、文气论、文境论、文体论、文术论、文运论和品评论等多个方面阐述了古文评点的重要价值。香港浸会大学龚宗杰先生《明文话的文本生成及其文章学阐释》一文,从明代文话的生成方式入手,认为明文话的生成主要有裁剪旧籍、汇选名家和摘句示法这三种形式,这对于研究文章学理论由精英向底层的传播和渗透具有一定的价值。复旦大学侯体健先生《宋佚文话〈纬文琐语〉考论》一文,对于南宋中期李郛及其文话《纬文琐语》作了作者考证和文献辑佚,并根据佚文指出《纬文琐语》的文章学价值主要体现在总论作文法和评述具体作者这两个方面,是一部综论文章写作、作家风格和文辞考辨的重要文话著作。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李由女士《南宋佚书〈敩斋古文标准〉考论》一文,考证《古文标准》编选的时间范围当在1208—1261年之间,其所谓的“标准”可概括为古文标准与理学标准并举、古文统序与道学统序并重的基本特征,并体现了南宋后期理学背景下“古文标准”的重构。华东师范大学倪春军《陈懋仁〈续文章缘起〉版本考论》一文,详细考证了明末陈懋仁《续文章缘起》一书的版本及流传,指出该书存在六十五体的初稿本和一〇九体的定稿本。目前《历代文话》所据《学海类编》本是初稿本,《历代文话新编》时应采用较早的《陈懋仁杂著》本作为底本,以反映该书的真实面貌。复旦大学吴心怡女士《明末遗民李中黄与他〈逸楼论文〉的文有二谛思想》对稀见文话《逸楼论文》的作者生平和版本情况作了详密考证,并根据作者的遗民身份揭示《逸楼论文》的价值取向。北京师范大学诸雨辰先生《帝王心术与文本阐释——康熙〈古文评论〉的批评观念论析》一文,认为《古文评论》集中反映了康熙帝的政治意识与思想主张,突显了康熙以经世致用为核心的文章学观点,并对清代文学思想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复旦大学陈维昭先生《复旦大学图书馆藏钱振伦〈制义卮言〉的文献价值与文论价值》读《制义卮言》一书的版本和内容作了详密考证,进而发掘此书的文献价值和文论价值,丰富了晚清的八股文献和八股批评。江苏第二师范学院蔡德龙先生《〈骈文丛话〉:“骈文学”的初步构建与骈文特征的系统总结》对产生于民国初年的骈文话《骈文丛话》进行考察分析,指出《骈文丛话》在文学批评史上较早地提出了“骈文学”的概念,又试图将骈文纳入古文的范畴,提高了骈体文章的文学地位。
以上有关文话研究的论文,既有宏观论述,也有个案研究,既有文献辑考,也有理论阐发,体现了文话研究在话体文学批评研究中逐渐追赶诗话、词话研究的良好势头,也为《历代文话新编》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域外文章学:汉文化圈的交流影响
域外文章学是中国古代文章学对汉文化圈产生深刻影响的直接表现,是文章学与别国文化深入交涉并逐步内化、形成文化内循环的经典例证。对于域外文章学的考察和研究,有助于中国古代文章学的自我建构和身份认同。
韩国启明大学诸海星先生《朝鲜诗文选集〈东文选〉的编纂体例与文学价值》考察朝鲜时代徐居正所编韩国古代诗文选集《东文选》一书,指出《东文选》采用先分文类、再按作家生卒年魏旭选诗文作品的二层编排法,其文学价值不仅体现在对韩国古代作家作品的保存、校勘和辑佚,而且也有重要的文学批评史料价值。日本同志社大学副岛一郎先生《日本江户时代有关“唐话”及“古文辞”的批评——以荻生徂来为中心》一文,从荻生徂来“唐音直读”和“古文辞”这两大学术主张入手,指出荻生学习唐话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剔除汉文写作中的“和习”,而他的古文辞论则是一种追求与古圣人之道完全一体的行文方法。四川大学张淘《皆川淇园〈欧苏文弹〉及其文章学》整理分析了日文手写稿《欧苏文弹》的形式与内容,并以《问学举要》和《淇园文诀》两书为据来探讨皆川淇园关于文章观、文法论、创作论和文体论等方面的文章学理论。南京大学金程宇、张天骐先生《虎关师錬〈禅仪外文〉及其注本考述》一文考察日人编选的中国禅林骈体日用文选《禅仪外文》一书的编纂旨趣和史料来源,指出其中的佚文具有重要的辑佚价值。同时,该书对于日人编韵书有一定影响,它的多种注本具有传播学和诠释学方面的重要价值。
除了以上关于域外文章学的专题论文,本次会议的还有不少议题均不同程度地涉及到域外文章学的相关材料和研究课题。比如东英寿先生根据天理大学附属天理图书馆馆藏的南宋本《欧阳文忠公集》内欧公德散佚书简来考察周必大和朱熹关于范仲淹神道碑铭的历史事实,李由女士以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内阁文库藏南北朝刊本《魁本大字诸儒笺解古文真宝后集》来分析敩斋《古文标准》在中国乃至东亚汉文化圈的影响力,倪春军先生通过大阪大学怀德堂文库藏宝历八年陈懋仁《续文章缘起》以印证明刻本《陈懋仁杂著》的刊布和流传,李晓红女士则关注到日本元禄十二年翻刻元泰定二年刻本《事林广记》丙集卷五《文章缘起》的文本顺序,这些都体现了文章学研究中的异域视野和文化认同。
“人似春鸿来有信,事如秋果香满园。”本次会议是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文章学著述汇编、整理与研究”(15ZDB066)课题开展过程中的一次学术盛会,也是上海市201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推介活动”的重要成果。历时两天的研讨会议题新颖,思维活跃,不仅提出问题,而且积极回应问题,解决问题,体现了良好的学科生态和蓬勃的学术生机。会议成果对《历代文话新编》的编纂工作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中国古代文章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也有重要的推动和启示。大家期待三年以后《历代文话新编》完成之际,能够重聚光华楼,重与细论文。
倪春军(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
陈 特(复旦大学中文系、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
会议开幕式
王水照教授
何寄澎教授
杨庆存教授
巩本栋教授
张剑研究员
洪本健教授
陈尚君教授
陈引驰教授
朱刚教授
侯体健副教授
莫道才教授
东英寿教授
诸海星教授
朱迎平教授
刘宁研究员
慈波副教授
林岩教授
李晓红副教授
龚宗杰副研究员
会议主题发言
与会专家合影
您是第 12199590 位访问者 备京ICP备:06036494号-20
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 《外国文学评论》编辑部
电话:010-85195583(周二、周三) 邮编:100732
本系统由北京博渊星辰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电话:010-63361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