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稿系统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纪念文汇
朱万曙
作为一个古代文学的研究者,《文学遗产》与我的学术生命相伴随。在它的60岁生日之际,与《文学遗产》的各种往事涌上心头,令我感动,也令我感慨。
我在《文学遗产》刊发的第一篇论文是《元散曲隐逸主题再认识》,刊期为1995年6期,当时我33岁,在古代文学研究队伍中还是一个年轻的后辈,我与编辑部的老师们毫不相识,完全是自然投稿,但不意被刊发出来,它对树立我的学术自信、促使我在学术道路上前行,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年后,我还在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文学遗产》又于1998年6期刊发了我的第二篇论文《论梅鼎祚的早期戏曲创作》,副标题是“兼论骈绮派戏曲的价值”。文学史和戏曲史都将梅鼎祚归为“骈绮派”戏曲家,认为这些戏曲家的作品都是“案头之作”,我通过查找祁彪佳的日记、冯梦祯的《快雪堂日记》等资料,发现梅鼎祚的作品每每被舞台演出。由此,我提出了对“骈绮派”戏曲家的重新认识。编辑部的李伊白老师对我的文章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也建议我进行一些必要的修改。
1999年6月,我自南京大学博士毕业,回到安徽大学,奉命组建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此后,我不能不结合原有的学术基础,开展对徽学的研究。我开始留意徽州家谱和族谱的资料,发现了《目连救母劝善戏文》的作者郑之珍撰的《祁门清溪郑氏家乘》。这部《家乘》较之以往发现的郑氏生平资料有很大的丰富,于是我撰写了《<祁门清溪郑氏家乘>所见郑之珍生平资料》,因为资料新,《文学遗产》于2004年6期将此文刊发出来。
2004年,我申报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徽商与明清文学”获准立项。此后我开始挖掘与文学有关的徽商的资料,陆续有所发现,也有所思考,撰成《明清徽商的壮大与文学的变化》一文,又蒙编辑部厚爱,于2008年2期刊发。
就个人而言,《文学遗产》给予了我诸多的关爱和帮助。它让我在古代戏曲和徽学研究领域的成果得以披载,同时也激励我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更加努力。这已经让我铭恩于心。不仅于此,在我担任安徽大学中文系主任期间,《文学遗产》同样给予了大力支持。
2006年6月,我调任安徽大学中文系主任。我深知,一个院系的学科建设必须从实际出发,“有所为有所不为”,安徽省在中国文学史上曾经涌现出一大批一流的作家和流派,而系内的老师们由于以往研究基础和思维的定势的限制,没有去挖掘和研究。经过讨论,系里确定以“三曹”、《儒林外史》、桐城派等领域为学科建设的抓手,我分别和几位老师前往亳州市、全椒县和桐城市商谈开展上述领域研究的事宜。2007年春天,我到北京,与陶文鹏、李伊白两位老师商谈举办桐城派研讨会事宜,得到他们的积极支持。6月20—23日,由安徽大学中文系与《文学遗产》编辑部、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安徽省古籍整理出版办公室、桐城市人民政府等共同举办的“第三届桐城派学术研讨会暨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第二届年会”在安徽大学与桐城市举行。来自全国的60余位学者参加了会议。同时,“安徽大学桐城派研究所”举行了揭牌仪式。这次会议扩大了安徽大学在桐城派研究领域的影响,也推动了部分教师在该领域的研究,迄今为止,安徽大学在桐城派研究领域获得两项教育部课题、两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并发表和出版了一批研究成果。
2011年,我负籍北上,调入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任教。2013年上半年,文学院的孙郁院长建议中国古代文学学科主办一次学术会议。院里给予支持,学科的教师们也有积极性,于是我和徐楠、徐建委两位老师前往编辑部拜会刘跃进主编,希望能够共同主办会议,当即得到跃进先生的首肯。11月23—24日,由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文学评论》杂志社、《文学遗产》编辑部联合主办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视野与方法”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袁行霈、赵逵夫等一批国内著名专家学者与会。会议围绕主题开展了深入的讨论,不仅多有学术创获,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人民大学古代文学学科的影响。
回顾自己和《文学遗产》的前前后后,作为读者,我从它那里获得大量的学术信息,了解到前沿的研究动态,阅读到诸多的学术力作;作为作者,我从它那里获得了学术信心,自己些微研究心得能够披露于学界。因此,我感谢《文学遗产》。
我在想,60年的《文学遗产》该扶持了多少学术新人?又发表了多少有分量的学术成果?帮助了多少需要帮助的学科?60年来,它一直是古代文学学者的学术家园和精神家园。几代编辑们坚守着这个园地,传承着中华的文脉。他们之所以能够这样坚守,是因为他们有一颗传承中国文化的“文心”。他们默默地奉献,以学术的良知春风化雨、春泥护花,与广大古代文学研究者结下了深厚的“文情”。在它60华诞之际,我要向《文学遗产》、向所有的办刊人奉上最真诚的敬意!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选自《文学遗产六十年》,《文学遗产》编辑部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9月版)
您是第 12408309 位访问者 备京ICP备:06036494号-20
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 《外国文学评论》编辑部
电话:010-85195583(周二、周三) 邮编:100732
本系统由北京博渊星辰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电话:010-63269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