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稿系统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纪念文汇
普 慧
佛教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经东汉后期的大量佛典汉译,不只在上层有较高的地位,更主要的是赢得了广大下层百姓的崇信。早期的的佛典汉译,虽然参与的官僚文人极少,但面对如此众多的外来文化典籍,官僚文人自然是不会无动于衷。从汉末魏晋到南北朝隋唐,佛教由小而大、由边缘而主流、由柔弱而鼎盛。佛典的汉译,将佛教文学带进了汉语文化系统,使得一种异质、全新的文学思想、审美、题材、体裁、结构、人物、语言等在汉语文学的大海中掀起了阵阵波澜。佛教在官僚文人心目中的地位崇高,其作用也越来越广泛,甚至他们的衣食住行和精神寄托都离不开佛教了。尤其是那些仕途不遇或经世年老的文人,更会从佛教中体会出社会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正如白居易所云:“迷路心回因向佛”(《刑部尚书致仕》)。所以,这一时期佛教文学自然较为发达,呈现出了几种样态:一是汉译佛典文学;二是本土官僚文人的佛教文学;三是僧人的佛教文学;四是民间的通俗佛教文学。进入宋代,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中的三论宗、唯识宗、律宗、密宗偃旗息鼓,华严宗、天台宗一息尚存,只有禅宗净土宗尚存活力。然因净土宗缺少理论,禅宗只破不立,不久,汉语佛教的心性说又被陆、王心学借走,佛教本身越来越形同枯槁,几乎丧失了创新的生命力。明代所谓的“四大高僧”(憨山、袾宏、真可、智旭)于佛理上几无创新,反倒在儒学上以佛释儒,颇有建树。至清,汉语佛教一衰再衰。而元明清时期,唯独藏语系佛教却厚积薄发,百尺竿头,如日中天。从历史的事实来看,佛教文学的情况与佛教的生存状况基本相适应。元明清时期,汉语佛教的衰落也反映到了汉语文人佛教文学。首先,汉译佛典的工作至北宋消歇,汉译佛典文学随之走完了最后里程;其次,官僚文人的佛教文学作品也缺少新意,而僧人的佛教文学创作更是了无兴致。与此不同的是,民间佛教信仰的活力促使不登大雅之堂的俗佛教文学异常活跃,变文、宝卷、小说、传奇、戏剧等宣扬佛教教义的文学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其主题、题材、体裁、结构、情结、叙事等都在不同程度上显露了佛教文学的特点。从佛教文学的这一历史进程来讲,佛教文学在整个汉语文学史上留下了诸多鲜明的印迹,甚至在某个阶段或某些领域,佛教文学几乎成为当时文学的代表。譬如,晋末至中唐,从谢灵运、王维(摩诘)、 白居易、刘禹锡、柳宗元等山水文学作品,几乎贯穿了佛教的静空思想和审美趣味,不仅是佛教文学的代表,也是整个中古时期汉语文学的代表。又如,齐梁宫体文学,充溢着佛教的色空思想,是佛教色空文学的开始,以至于晚唐五代及宋初的僧人文学(如“九僧诗”等)都是这一色空文学的延续。更有甚者,色空文学在明代的《金瓶梅》、清代的《红楼梦》中表现的淋漓尽致,一览无余。还有叙事文学的结构,以轮回为缘起,以报应为结果,将三世因缘作为文学主线,充分展示了人世间争斗倾轧、尔虞我诈,揭示了名利权色的虚幻空苦。如《说岳全传》、《红楼梦》等。可以说,佛教文学在整个汉语文学的建构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佛教文学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文学的研究也是中国文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不了解汉魏以来的佛教,就难以准确把握中国文学的发展、变化和内在精神,这一点已成为学界的基本共识。但是长期以来,因为佛教文学是一个跨门类的学科,难度显然比单一学科较大,又加上佛教典籍浩若烟海,佛教宗派众多林立,佛教教义深奥艰涩,致使诸多探寻者浅尝辄止,而真正能坚持下来的真是不多。我们从《文学遗产》10多年来发表佛教文学论文的情况,就可发现,研究佛教文学的学者数量还是偏少,与她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重要性不相称的。
《文学遗产》是我国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最权威杂志,在世界汉学界享有绝对的声誉。从《文学遗产》复刊后,对佛教文学的研究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但是由于意识形态的问题,佛教文学研究长期被视为不言而喻的禁区。改革开放后,思想的解放,意识形态的解禁,佛教文学研究才被学界破冰。特别是21世纪以来,《文学遗产》发表了一系列佛教文学研究的论文,显示出巨大的魄力和敏锐深邃的慧眼,为佛教文学的研究和学术队伍的培养,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兹据知网2001~2012年《文学遗产》共发有关佛教文学之论文统计,考察佛教文学论文及其研究状况。
一、从论文数量来看,2001~2012年《文学遗产》总共发表佛教文学论文54篇。其中,
年份 | 2012 | 2011 | 2010 | 2009 | 2008 | 2007 | 2006 | 2005 | 2004 | 2003 | 2002 | 2001 |
篇数 | 6 | 6 | 2 | 6 | 1 | 8 | 7 | 5 | 1 | 3 | 2 | 7 |
由此表看,发表最多的是2007年为8篇,2007、2001两年各为7篇,2012、2011、2009三年各为6篇,最少的是2008、2004两年各为1篇。各年发表情况不同的原因当然与稿源不齐整有关,即有的年份稿子比较集中,有的年份稿子稀疏。但是,从这个表也可以发现,从2001年开始,发表的论文总体上是数量逐渐再增多,尤其是2009、2011、2012三年保持每年6篇,这说明,不只是关注佛教文学的学者开始增长,同时编辑也很看重这一领域的研究。
二、从论文作者来看,54篇论文涉及50位作者,其中1位作者单发了4篇,与他人合作1篇,另1位作者发了2篇外,还有2位作者合作2篇的,其馀作者皆为1篇。这说明佛教文学虽然发文量不大,但作者队伍却是分布较广。在50位作者中,就年龄结构来说,20后1位,30后3位,40后3位,50后11位,60后10位,70后20位,80后1位。应当说,这个年龄梯队在学术研究中是一个十分优化的结构。值得欣喜的是,一批70后的学者异军突起,占到了40%,成为佛教文学研究的生力军。
三、从文章内容类型来看,涉及几个方面:偏于理论方面的有6篇;偏于作家作品的19篇,偏于文学现象的13篇;偏于考论商榷的15篇,其中商榷的文章3篇;通讯稿1篇。由此看来,有关作家作品的研究,还是学者们较为关注的方面。就是说,在作品当中感受、分析其佛教文学的意味,仍然是文学研究最常见的切入点。不过,佛教文学与世俗文学不同,它涉及两个不同领域,因而牵涉和联系的内在性以及由此表现出的现象或更加复杂,讨论这些现象,当是佛教文学研究的一个重点。古典文学研究不同于现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研究的一大特点,便是注重对作家作品,或文学现象,或文学观念、术语等的探源攷流,甄辨真伪,商兑异议,只有辨析清楚,还原历史境遇,方能客观叙述。所以,偏于攷论的研究,依然是古典文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着眼点。然而,古代文学的研究,思想理论性不强一直是制约其走向更高层次的一个瓶颈。就是说,文学研究不只是知其然,更重要的是知其所以然。而这知其所以然,则更多地需要逻辑的抽象,文学的内在关联的发掘,由此揭示其普适性或前瞻性的东西来。按照意大利历史美学家克罗齐的理解就是“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从这一点上说,我以为,我们的学者在讨论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的同时,或可多从思想理论上下手。当然,我这样的分类只是一个大概和相对的范围,并不是说研究文学现象的问题就不具备理论抽象或考据。
四、从时间段上看,汉代1篇,魏晋南北朝12篇,唐代的21篇,宋代的14,明代3篇,清代1篇。从研究的时间段看出,魏晋南北朝隋唐是佛教传入华夏后的生长、繁荣和鼎盛期,佛教文学内容丰富,现象丛生,值得探讨的问题多,所以,学者容易关注这一时期的佛教文学变化。两宋佛教文学以禅宗文学和官僚文人佛教文学为主,仍然表现出相当的文学活力,是学者关注的一个重要阶段。所以,10多年来,《文学遗产》发表研究这三个时期的文章最多。元明清是汉语佛教文学的衰微期,官僚文人和僧人的佛教文学创作动力不足,创作水平一般,故研究的文章更是少得可怜。从佛教文学分期的发表论文状况看,就知道佛教文学在近两千年的历程中,走出了一个“∧”型的势态。不过,文学史的自身走势与文学史研究的重点不一定就成正比例。有些时候,文学并不处于高峰阶段,甚或处于低谷,但它却有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譬如,魏晋南北朝文学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并不处于高峰,而北朝文学甚至处于低谷,但它值得探讨的问题却很多。这也正说明了文学与文学研究的复杂性。
五、从篇幅上来看,54篇中有部分万字以内的短文,1篇通讯,绝大部分文章为超过万字的长篇大论。当然,篇幅的长短并不能决定文章质量的优劣,但是可以表明文章内容涵盖面的多寡。一般来说,篇幅越长,内容的涵盖面越大,所论问题也就能够充分展开。故学者评论时多有以“鸿篇巨制”、“体大思精”之语而褒之。观其文,知有数篇达两万余字之者,如《早期中国佛法与文学里的“真实”观念》、《经呗新声与永明时期的诗歌变革》、《从“地府”到“地狱”》等文。足见编者不惜版面,嘉惠其作。以每期长篇短文相互配置,不仅发稿量增大,扶持新人,更重的是,一些以小见大的问题或细小琐屑的考证,有了登堂入室的途径。如,周颙卒年的考证、版本的考证等。
六、从所佛教文学占比重上看,应当说,54篇并不全是佛教文学的文章,有几篇只是部分内容涉及佛教文学,我们也视之为佛教文学研究文章计算在内。如,《“独往”和“虚舟”:盛唐山水诗的玄趣和道境》、《从“地府”到“地狱”:论魏晋南北朝鬼话中冥界观念的演变》、《佛道争衡与吕洞宾飞剑斩黄龙故事的变迁》等。
综上而言,54篇论文涉及了佛教文学的诸多方面。这些文章大都在大量文献梳理的基础上,以考论结合,或纠谬成见,或创发新解,得出了比较可信的结论,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佛教文学研究的最高水平。然而,佛教文学是一方亟待开垦的广阔绵邈的沃土,从发表的文章看,佛教文学的许多领域尚属空白,如,卷帙浩繁的汉译佛典文学竟然一篇也没有,僧人文学亦为数不多,而元明清叙事文学中的佛教文学问题,特别是俗佛教文学的问题,更是可以开掘。长期以来,官僚文人文学一直是整个文学研究的主流形态,文学史书写主要以官僚文人文学为主,而僧人文学和俗佛教文学往往不在研究视域之内,如从东晋始至清的僧人文学创作,就很少被关注;变文、宝卷、曲子词等民间佛教说唱文学更难以入列文学史。特别是元明清长篇叙事文学(戏剧、小说等)中的佛教主题、结构、语言等,还缺少深入的研究,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这些诸多问题和领域,是文学研究一个能够出彩的地方,值得学者们勇猛精进,探赜揭橥。也希望《文学遗产》一如既往,继续重视和支持佛教文学研究,多留版面,依靠中坚,扶植新人。祝愿《文学遗产》风景这边独好。
附:《文学遗产》2012~2001年发表佛教文学论文目录(按发文顺序,由近至远)
2)郗文倩《张衡〈西京赋〉“鱼龙曼延”发覆:兼论佛教幻术的东传及其艺术表现》(2012-6)
3)刘林魁《“飞蛾投火”与中古士人的学术和文学》(2012-4)
4)王传龙《“九僧”生卒年限及群体形成考》(2012-4)
5)段双喜《“双拟”句式及其在中晚唐佛禅语境中的运用》(2012-3)
6)黄阳兴《图像、仪轨与文学:略论中唐密教艺术与韩愈的险怪诗风》(2012-1)
7)祁伟《宋代禅林笔记的忆古情结与书写策略》(2011-6)
8)孙昌武《早期中国佛法与文学里的“真实”观念》(2011-4)
9)徐文明《周颙卒年研究》(2011-4)
10)张海沙《论佛教空观理论对张说及其诗歌的影响》(2011-3)
11)何剑平《论韦应物的诗歌创作与〈楞伽经〉之关系》(2011-2)
12)陈龙《也谈〈古小说钩沉〉的用书版本:以〈辨正论〉为中心的考察》(2011-2)
13)赵伟《“诗法禅机”:悟同而道别》(2010-2)
14)周裕锴《沧浪诗话》的隐喻系统和诗学旨趣新论(2010-2)
15)谭洁《唐僧怀素《秋风》诗释疑》(2009-6)
16)孙海燕《黄庭坚对传统诗歌意象的禅意化演进》(2009-6)
17)葛晓音《“独往”和“虚舟”:盛唐山水诗的玄趣和道境》(2009-5)
18)冯国栋《钱谦益塔铭体论略》(2009-5)
19)吴晶《〈洛阳伽蓝记〉体例质疑》(2009-5)
20)徐翠先《佛教史志〈古清凉传〉的文学价值》(2009-1)
21)张君梅《略论支遁的佛理玄言诗(2008-2)
22)王小盾、金溪《经呗新声与永明时期的诗歌变革》(2007-6)
23)张晶《皎然诗论与佛教的中道观》(2007-6)
24)查屏球《“赵倚楼”“一笛风”与禅宗语言:由杜牧等人对语言艺术的追求看经典语汇的形成》(2007-4)
25)冯国栋《书〈居士佛教与居士词论略〉后》(2007-3)
26)孙海燕《黄庭坚的〈发愿文〉与〈华严经〉》(2007-3)
27)祁伟、周裕锴《从禅意的“云”到禅意的“屋”:禅宗山居诗中两个意象的分析》(2007-3)
28)陈卫星《“佛教文献与中国古代文学”学术研讨会》(2007-2)
29)韦凤娟《从“地府”到“地狱”:论魏晋南北朝鬼话中冥界观念的演变》(2007-1)
30)胡遂《佛禅意蕴与“亦足涤烦”的刘得仁诗》(2006-6)
31)周裕锴《法眼看世界:佛禅关照方式对北宋后期艺术观念的影响》(2006-5)
32)史洪权《〈石灰吟〉:从僧偈到名诗——兼谈〈石灰吟〉的作者问题》(2006-5)
33)崔小敬《寒山:重构中的传说影像》(2006-5)
34)张培锋《杜甫“身许双峰寺,门求七祖禅”新考:兼论唐代禅宗七祖之争》(2006-2)
35)詹杭伦《王勃〈释迦佛赋〉乃丁暐仁作考》(2006-1)
36)梁银林《苏轼诗与〈维摩经〉》(2006-1)
37)东方乔《居士佛教与居士词论略》(2005-6)
38)普慧《佛教对中古文人思想观念的影响》(2005-5)
39)高华平《“四声之目”的发明时间及创始人再议》(2005-5)
40)吴光正《佛道争衡与吕洞宾飞剑斩黄龙故事的变迁》(2005-4)
41)李小荣《李白释家题材作品略论》(2005-2)
42)张伯伟《佛经科判与初唐文学理论》(2004-1)
43)周裕锴《惠洪与换骨夺胎法——一桩大学批评史公案的重判》(2003-6)
44)莫砺锋《再论“夺胎换骨”说的首创者——与周裕锴兄商榷》(2003-6)
45)康保成《“骷髅格”的真伪与渊源新探》(2003-2)
46)李芳民《佛宫南院独游频——唐代诗人游居寺院习尚探赜》(2002-3)
47)李贵《北宋诗僧惠洪考》(2002-3)
48)曹虹《慧远及其庐山教团文学论》(2001-6)
49)杨径青《王维的终南隐居:与陈铁民先生商榷》(2001-4)
50)曹道衡《关于杨衒之〈雒阳伽蓝记〉的几个问题》(2001-3)
51)周裕锴《梦幻与真如:苏、黄的禅悦倾向与其诗歌意象之关系》(2001-3)
52)张寅彭《〈唐贤三昧集〉与诗、禅的分合关系》(2001-2)
53)陶敏《〈历代法宝记〉、杜诗及其他》(2001-2)
54)陈铁民《〈敦煌写本“历代法宝记”所见岑参事迹考〉求疵》(2001-2)
附记:本文所统计的《文学遗产》发表佛教文学论文目录由张剑先生提供,特致谢忱。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文学院]
(选自《文学遗产六十年》,《文学遗产》编辑部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9月版)
您是第 12326390 位访问者 备京ICP备:06036494号-20
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 《外国文学评论》编辑部
电话:010-85195583(周二、周三) 邮编:100732
本系统由北京博渊星辰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电话:010-63361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