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系统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全文检索
- 文化传承发展的跨学科思考笔谈 王博(北京大学) 韩经太(北京语言大学首都国际文化研究基地) 张建刚(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王莹(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朱尖(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边疆研究所) 宋小飞(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2023·13·4)
- 内容提要:赓续历史文脉 谱写当代华章 “人的全面发展”与文学本质的深化认识 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 论人类文明新形态格局中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大一统”:中华文明的核心文化符号 踵事增华:民族文化研
- 关键词:
- 文学批评的“中国式”话语构建与学术表达傅道彬(2023·13·4)
- 内容提要:“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表述具有面向现代和基于中国两个理论维度。中国式学术话语的中华文化本位立场、总结与传承性的知识体系、始于“小学”的考证方法和短章札记式的学术表达,是“中国式”文学批评建构的思想土壤
- 关键词:中国式话语 宗经传统 通变观念 世界的历史 日新精神
- 努力赓续和复兴中国传统文学的创造方式彭玉平(2023·13·4)
- 内容提要: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核心内容,也是当下中国的重要国策之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则是其基本宗旨。一切文明都需要融汇实践和理论,传承与创造自然构成复兴文化的两条
- 关键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传统文学 传承 文体 创造
- 从重视农耕到尊崇祖业 ——论《诗经》农事诗篇观念意识的变迁李   山(2023·13·4)
- 内容提要:《诗经》农事诗分早期与中期,通过先考订诗篇年代,继而讨论西周早期与中期农事诗篇的差别,可以发现早期诗篇聚焦于农事生产,中期则特别关注各种与农事相关的礼仪,尤重年终祭祖祀典,显示出周人农耕意识的明显变迁
- 关键词:农事 籍田礼 祭祖 传统 政治
- 《诗》本事与战国秦汉《诗》学的演进王   翊(2023·13·4)
- 内容提要:《诗》本事的发展是战国秦汉《诗》学史的重要侧面。战国时代的《诗》本事涉及学派学说竞争,而《诗》学论述中《诗》本事的结构性缺位是“诗言性”特质的反映,“韵语故事”类《诗》本事蕴含文学创作因素,与后世俗赋
- 关键词:本事 《关雎》 今文经学 《毛诗》
- 海昏简《诗》序、传与汉代诗序、诗传问题考论于   浩(2023·13·4)
- 内容提要:海昏简《诗》有序有传,序置于篇末诗题与标章句文字下,与蔡邕《独断》所载《周颂》各序一致,序文简明的特点也与文献所存部分《韩诗序》相符,应是产生于西汉各家较成熟诗序之前的一种早期序体。从现存《韩诗序》及
- 关键词:海昏侯 诗序 诗传 《韩诗》 汉代
- 唐代近体诗律“特殊句式”考论郝若辰(2023·13·4)
- 内容提要:自清人至王力总结的各种违反近体诗声律模型的句式,皆可从永明体到唐代声律理论的框架中获得历史性解读。对现存唐代诗歌进行全面统计,可知特殊句式“平平仄平仄”是规避“蜂腰”病犯的永明经典句式“○平○平仄”留
- 关键词:《全唐诗》 永明声律 特殊句式 拗救
- 韩愈两度南贬行程行期考辨尚永亮(2023·13·4)
- 内容提要:韩愈于贞元十九年(803)贬阳山、元和十四年(819)贬潮州途中均有诗纪行、纪地、纪时,虽为韩愈所贬行程行期留下了大致可循的线索,但也存在若干模糊不清之处,引发后人持续争议,或至今仍少有人探究。联系韩愈诗文
- 关键词:韩愈 两度南贬 行程 行期
- 宋代曾慥《类说》版本流变新考 ——兼论印本“定本效应”与古书传存之关系关   静(2023·13·4)
- 内容提要:曾慥《类说》对古小说的辑佚整理、考订研究至为重要,与之颇不相称的是学界《类说》研究主要依赖“全失旧观”的天启刻本,而大量早期抄本深藏于海内外图书馆,鲜为世人所知,研究者尚未揭开此书版本流变的神秘面纱。
- 关键词:曾慥 《类说》 印本 定本效应 版本标记物
- 沈周诗歌接受与明中叶吴中文坛的建构汤志波(2023·13·4)
- 内容提要:沈周是明代成化、弘治年间吴中文坛代表诗人,然而当时馆阁与山林二元对立的诗学批评不仅曲解了沈周诗歌,也遮蔽了吴中文坛。正德间文徵明有意将沈周奉为吴中文坛盟主,开启了吴中文坛的初步建构,但随即湮没在前后七
- 关键词:沈周 吴中文坛 钱谦益 《明史·文苑传》 《四库全书总目》
- 清初岭南诗派的形象建构与身份认同吴留营(2023·13·4)
- 内容提要:明清鼎革之际,岭南文人深遭战乱,与外界相对隔绝。粤人谈诗,不趋时俗,表现出鲜明的地域认同与独立品格。程可则较早赴京,夺会试第一,且与王士禛等人往来唱和,并称“海内八家”。随着粤人北上、京师等地文人南下
- 关键词:岭南诗派 形象建构 岭南三大家 身份认同
- 桐城派方、姚对传状文的理论探源与选本评示梁金梅(2023·13·4)
- 内容提要:自从唐代官修国史之后,文人“不为人立传”成了“金科玉律”。方苞和姚鼐一方面在传主的定位上不触及达官贵人,在选文类型上以家传、行状、事略等形式与史传区分;另一方面却更关注传状的创作方法。而面临乾隆时期更
- 关键词:桐城派 传状 方苞 姚鼐
- 同源民间叙事的亲缘关系 ——兼谈古代小说文体的民间性朱佳艺(2023·13·4)
- 内容提要:应用民间文学的形态研究方法,可以从微观层面构拟民间叙事对古代小说文本的影响机制。以夔神话为例,远古神话近似于一个层累的“共同源头”,随着文学史的发展,其中的母题、名物等同源要素流布到魏晋南北朝志怪、唐
- 关键词:母题 小说文体 志怪 形态学 历时研究
- 地方性知识与“西游故事”的多民族地域叙述赵毓龙(2023·13·4)
- 内容提要:“西游故事”的演化传播是在中华文学版图内实现的,是多民族、跨地域叙述实践的结晶。尤其在中华文学多层次局部交融进程中,富于边缘活力的多民族地域发挥了滤器功能,滤器的介质则是历时形成的、为在地者共享并指导
- 关键词:西游故事 地方性知识 多民族 叙述 仪式
- 古代文学派别范式衍变与理论体系重构张   涛(2023·13·4)
- 内容提要:早期文学派别范式依附于文学史著而呈现类例不分、杂纯相糅等特征,治文学史者又从刘勰的“体—派”范式、锺嵘的“类例”划分、严羽的“统系、盟主、风格”三要素等传统诗学思想中汲取资源。深受五四新文化熏陶的学者
- 关键词:文学流派 “体—派”范式 “群—派”范式 “社—派”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