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全文检索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 武道房:圆∴:方以智诗学的哲学路径(2016·5·4)
  • 内容提要:圆∴是方以智哲学思想的核心观念,也是其诗学理论展开的出发点和奠基石。他提出诗即性道的观念,冲破了理学家重道轻文、漠视诗学的传统,极大地提高了诗在儒门中的地位。他提出怨怒致中和的诗学情感论,对儒家诗教“
  • 关键词:圆∴ 方以智 诗学 哲学 路径
  • 彭玉平:《历代词人考略》及相关问题考论(2016·5·4)
  • 内容提要:因龙榆生等人的援引,《历代词人考略》一书备受关注。南京图书馆藏本《考略》的发现和影印出版,推进了相关研究的进程。此书乃况周颐先有代撰之意,再转请朱祖谋荐举,并得刘承干允诺而付诸实施。况周颐稿本撰写于民
  • 关键词:《考略》 《宋人词话》 况周颐 刘承幹
  • 程苏东:《毛诗正义》“删定”考(2016·5·5)
  • 内容提要:《毛诗正义》系以刘焯《毛诗义疏》和刘炫《毛诗述议》为基础删定而成,但由于二刘旧疏早佚,学者无得认识唐人究竟是在哪些方面、何种程度上对旧疏进行“删定”,因此,《毛诗正义》常常被简单视作唐人的经学与诗学著
  • 关键词:《毛诗正义》孔颖达 刘炫 《孝经述议》
  • 何海燕:清代《诗经》的文学阐释及其文学史意义(2016·5·5)
  • 内容提要:清代是传统《诗经》学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向近现代《诗经》学过渡的时期。在以经学诠释为主导的同时,有一部分《诗经》学者企图摆脱经学的束缚,用文学的眼光和理论对《诗经》重加阐释,从而使得《诗经》的阐释呈现
  • 关键词:清代 《诗经》学 文学阐释 文学史意义
  • 鲁洪生:民国时期的赋、比、兴研究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2016·5·5)
  • 内容提要:按照研究角度及研究发生顺序划分,民国时期的赋、比、兴研究大致可划分为:对《诗经》赋、比、兴表现方法的分析,对汉儒赋、比、兴观念的研究,对《周礼》“六诗”赋、比、兴本义的研究,对《诗经》比、兴喻意的研究
  • 关键词:民国 《诗经》 赋、比、兴
  • 赵辉:从汉代“传书”看正史向历史演义的衍化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2016·5·5)
  • 内容提要:汉代“传书”,是在以历史史料对经典解释的基础上形成的主要辑录、转述历史著述而形成的一种文体。它融合了小说、传说虚构的文体元素,具有较强的娱乐目的和功能。它以正史记载的史料为主要内容,但却不是历史著述,
  • 关键词:正史 汉代传书 历史演义
  • 周明初:《还金记》考论——中国戏曲史上第一部自传体戏曲及其独特价值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2016·5·5)
  • 内容提要:隆庆末年张瑀的传奇《还金记》,是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创作而成。其中的人物,是以真名实姓出现的现实社会中实有之人,并且自己也以真名实姓进入戏曲充当主角;其中的情节,是在真实事件基础上进行有意识的加工和虚构
  • 关键词:《还金记》 自传体戏曲 戏曲史价值
  • 陈才训:明代劝善运动视阈下的通俗小说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2016·5·5)
  • 内容提要:由明代官方、民间和以王阳明及其后学泰州学派为代表的思想界共同促成了声势浩大的社会劝善运动,许多通俗小说家通过自己的小说创作投身其中,因此他们在小说中对诸如圣谕宣讲之类劝善活动做出如实反映。为配合劝善运
  • 关键词:劝善运动 通俗小说 善书化
  • 师雅惠:“遇”与性灵:谭元春的文学接受理论——以《遇庄》为个案的考察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2016·5·5)
  • 内容提要:《遇庄》是了解谭元春晚期思想及文学观念的一篇重要文献。谭元春在此文中着重阐述了《庄子》的言说特点和阅读《庄子》的“遇”之法。作为一种文学接受方法,“遇”建立在对诗文自足、独立性的理解之上,强调读者“根
  • 关键词:谭元春 竟陵派 文学接受
  • 孙之梅:江湜三次入闽与闽派诗学新变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2016·5·5)
  • 内容提要:福建是江湜摆脱人生困局、确定人生角色的福地。在他短暂的人生中,三次入闽达十年之久。这十年也是他诗歌风貌、诗学观念形成的黄金时期,他宗法韩孟、苏黄、陈师道,尤其受东野、后山的影响,形成瘦硬、坚挺、洞达、
  • 关键词:江湜 闽派 诗学 新变
  • 曹明升:论清代中期的集句词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2016·5·5)
  • 内容提要:清代中期的集句词数量众多、取材宏富,词人们不仅在创作上追求裁云缝月的艺术效果,还借他人辞藻来自抒胸臆,使集句词的抒情功能得到很大提升。集句词之所以会在清代中期蓬勃发展,不仅与当时词人想藉其创作难度来驰
  • 关键词:集句词 审美特性 发展原因 集曲为词
  • 董芬芬:《春秋》的文本性质及记事原则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2016·5·6)
  • 内容提要:自古以来人们纠缠于经或史的阐释都偏离了《春秋》的文本性质。《春秋》本是鲁国史官向先祖通报世间消息的文本,是献给先公神灵的“庙报”,也是宗庙告祭仪式的记录。但并不是所有在宗庙举行过告祭仪式的人和事都能书
  • 关键词:《春秋》 告庙文本 记事原则
  • 郭宝军:试论《文选》经典化之可能与生成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2016·5·6)
  • 内容提要:太子的身份、储君的地位、文坛一派之领袖,以及与兄弟间良好的关系而产生的多重身份,使萧统在传统教化与身体欲望的对立中趋向调和,《文选》的编纂思想因此生成,《文选》由此成书,《文选》经典化因之成为可能。隋
  • 关键词:《文选》 经典化 注释 返魅
  • 吴夏平:试论中唐“六经皆文”观念的生成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2016·5·6)
  • 内容提要:从扬雄“五经含文”、王充“遵经为文”,到刘勰“宗经”“征圣”、颜之推“文章者源出五经”,俨然形成一条唐前“文本于经”论述的清晰轨迹。但隋及初盛唐,“通经致用”观念占据主流,强调儒家经典的政治和伦理功用
  • 关键词:文学释经 新《春秋》学派 游学之风 试策取士 六经皆文
  • 曹逸梅:中唐至宋代诗歌中的南食书写与士人心态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2016·5·6)
  • 内容提要:饮食行为具有社会文化内涵。中唐至宋代诗歌中的南食书写,折射了唐宋间士人人生理想、审美趣味及思想状态的变迁。宋人的南食书写,与南方士人群体的形成密切相关,其中不乏反映南方士人身份与地域认同、政治隐喻与文
  • 关键词:南食书写 唐宋转型 岭南 江南
  • 谢琰:《宋景文公笔记》的字学好尚与文章观念——兼论唐宋散文发展中的语言......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2016·5·6)
  • 内容提要:宋祁《宋景文公笔记》自觉传承五代宋初以来的字学传统,重视《说文》,好求本字、本音、本义,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学术研究和文学批评。该书体现了宋祁在学术方面的字学好尚,以及以用字为本位的文章观念,即强调用字的
  • 关键词:《宋景文公笔记》 字学 文章观念 唐宋散文 语言革新
  • 郑利华:王世贞与明代七子派诗学的调协与变向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2016·5·6)
  • 内容提要:在明代文学发展史上,相继掀扬诗文复古思潮的前后七子,多被视为呈现共同或近似文学理念而相承接的两大流派。然彼此间的差异同时存在,就诗学领域而言,作为后七子核心人物的王世贞,除步武李、何诸子之理路,同时提
  • 关键词:王世贞 七子派 调协 变向
  • 叶晔:“五子”诗人群列与王世贞的文学排名观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2016·5·6)
  • 内容提要:中国社会有着悠久的排名学传统,从政治品阶至社交席次,无所不在。文学批评虽是一种较主观的行为,亦难摆脱序位排名之诉求。耳熟能详如《诗品》、《诗人主客图》、《江西诗社宗派图》、《光宣诗坛点将录》等经典作品
  • 关键词:王世贞 《五子篇》 文学排名 流派建构
  • 王润英:论王世贞书序文的书写策略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2016·5·6)
  • 内容提要:按照书序文作者和书籍编著者的主体间关系,可将王世贞三百多篇书序文分为三类:一、书序文作者即书籍编著者,主体身份重合;二、书序文作者和书籍编著者有过直接接触或交往,主体间存在相交关系;三、书序文作者和书
  • 关键词:王世贞 书序文 书写策略 主体间性
  • 朱万曙:《三遂平妖传》的两个清代戏曲改编本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2016·5·6)
  • 内容提要:四十回本小说《三遂平妖传》在清代有两个戏曲改编本,一是康熙年间顾彩改编的《如意册》,一是宫廷大戏《如意宝册》。对于这两个改编本,学界向未给予注意和论述。梳理两个戏曲改编本和小说的关系,通过比较可知,顾
  • 关键词:《三遂平妖传》 《如意册》 《如意宝册》 文人情怀
«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